长寿者胜

Posted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长寿者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长寿者胜

2、母亲是最长寿的贵妃 她是中国最长寿的公主

长寿者胜

长寿者胜?荒谬的诸葛亮司马懿之争

  在小说《三国演义》的记叙中,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气死周瑜后,对手就是司马懿了。而且诸葛亮政治与军事才能均完胜司马懿,只是寿数不长,司马懿才笑到了最后。

  不过这毕竟是小说家言,在历史上,没有“空城计”也没有“火烧葫芦谷”更没有“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不过这不妨碍诸葛亮的崇拜者将两人继续比较。

  有文章称,两人并没有对阵过,但可以通过诸葛亮大力提拔、为蜀汉培养的唯一出色的人才,且与司马懿交手多年的人来比较,这个人就是姜维。

  文章说,姜维九伐中原,搞的司马懿坐镇关中多年,虽说姜维北伐也是无功而返,可是司马懿也没真正赢过蜀汉的军队,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因此说到军事上的才能,司马懿和姜维到底谁更强不好说。政治上,司马懿完全靠长寿获得了胜利。 这种在网上非常主流的看法实际上与历史完全不符。

  诸葛亮主政的主要时间是从刘禅登基的223年到其去世的234年,此前诸葛亮并没有主持过军务,从荆南、西川、汉中,到刘备东征,诸葛亮都没参与实际军务。直至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军政,才开始统兵北伐。

  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进入政坛时间晚于诸葛亮。他在227年才开始都督荆州、豫州军事,231年才开始和诸葛亮正面抗衡,一直到249年才全面掌握朝政。

  两个年龄相近的人,在政坛上却是两代人,军事上的对抗只有两次,却足以一窥两人能力。

  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于是魏明帝曹叡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统一指挥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御蜀军。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魏明帝对司马懿给与了高度信任,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的特点制定了凭险坚守的方针,备受魏明帝宠幸的孙资称:“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魏军的战略就是边防军稳固防守,等蜀国国力耗尽,一击而平。

  众多将领对此不满,称司马“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在他们要求下,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司马继续坚守政策,蜀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

  蜀军退后,曹魏很多大臣认为诸葛亮第二年会再次伐魏,但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果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于3年后即234年,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

  曹魏两线作战,局势不利,魏明帝自己率军抵御东吴,让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

  两军在渭河对峙,司马懿称“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 结果诸葛亮选择屯兵五丈原,显然是要长久作战,以弥补粮草不足的难题。阿喂在其公众号中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为出武功要经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司马懿大军又近在咫尺,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这与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不敢冒险,往往已失战略先机。

  两军对峙期间,诸葛亮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但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并对司马懿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司马懿欣然同意,派郭淮驻防北原,使诸葛亮的计划破产。

  此后,两军继续对峙,诸葛亮求战而不能得。

  在东吴作战失利后,魏明帝欣喜的称“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在他的支持下,司马懿力排众议继续不战,最终诸葛亮殁于军中。

  司马懿久在中枢,临阵经验不。从战术来看,诸葛亮当是胜过司马懿的,然而一两次的胜负不能撼动大局。何况曹魏在三国中实力最为雄厚,司马懿能贯彻坚守政策,忍耐诸将“畏蜀如虎”的嘲笑,承受“巾帼之辱”,面对“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传言也一笑置之,让诸葛亮无计可施,这两人在军事水平上大体是相当的。

 

  其实在《三国志》中,陈寿已经给出了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司马懿同诸葛亮一样,亦以政治见长,然而这方面更是各持所见了。

母亲是最长寿的贵妃 她是中国最长寿的公主

她是宋仁宗第十个女儿,历经七代帝王;她虽生于帝王家,却一生逃灾免祸;她懂得养生之道,高寿善终;她就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庆寿公主,如她的名号一样,喜庆长寿。

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难”,是宋朝历史上最具耻辱性的一次劫难,金兵几乎把在京的所有帝姬、宗姬、族姬大部分都虏走,连一岁多的都没放过。但是,庆寿公主却被漏掉了,留在了汴京,她恢复公主封号后,改称为秦鲁两国大长公主。

至于庆寿公主为什么没有被金兵掳走,有一种说法是,庆寿公主年纪大了,金兵实在没兴趣。根据《宋史》记载,这位神奇的皇室女子嘉祐五年(1060年)初封庆寿公主,治平四年(1067)下嫁左领军卫大将军钱景臻,到靖康之难(1126-1127)时,她已经66岁以上了,在古代已经是已近古稀之年了。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也不能解释她的幸运之谜,只能说她真的太幸运!

庆寿公主的老公,驸马钱景臻也是出生于名门望族。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鏐的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钱惟演之孙,钱暄之子。钱家在杭州一带较有影响力。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定都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他们家族曾捐出家财作为军费,所以,这个驸马真的不是靠老婆吃饭的男人。

宋高宗赵构对她十分尊敬,每次见她甚至要作揖行礼,这种待遇在历代公主中都不多见。高宗还给她赐了一座行宅颐养天年,这待遇真可谓皇恩浩荡。

庆寿公主有四个儿子,对长子钱忱尤其厚爱有加,甚至为钱忱写奏章求爵求禄,宋高宗实在是拗不过她“倚老卖老”,只得答应。但是宋代的皇亲国戚虽然可以有特权,但是一般不会给实权,像庆寿公主儿子这样有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少师、荣国公,累赠太师、汉国豫国公头衔的官二代,在宋代真的不多。

庆寿公主活到八十六岁去世,她的老公钱景臻活到八十四岁,大儿子钱忱也活了八十多岁。鲁国大长公主的母亲周贵妃更是厉害,她一生吃斋念佛,活到九十三岁。

纵观庆寿公主的这一生,长寿原因主要有三点:1,心态乐观,家庭和睦,老公不逞强斗勇,不惹是生非;2,受母亲长寿经验影响,虽为皇亲,不贪食山珍海味;3,子女孝顺,相处安好,不经常惹母亲生气!

相关参考

乾隆皇帝是因为什么长寿的

  乾隆活了89岁,统领大清64年,是中国历史最长寿皇帝,也是世界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帝王。  乾隆皇帝的长寿原因之一:家族的长寿基因。清朝皇帝是有了名的长寿家族,有一半的皇帝活过60岁,另一半或者因

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源于哪里

生日除了生日蛋糕之外,还会有一样特殊的食物,那就是面,人们也叫它长寿面。长寿面,从字面上理解是健康长寿的意思,生日吃长寿面的源于哪里呢?不妨一起和小编来小羽美食中探寻个究竟吧。在中国民间汉族历来就有生

中国传奇长寿三姐妹,分别活91岁、100岁、112岁 长寿秘诀各不同

(说历史的女人——第958期)中国有不少著名的姐妹花,比如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张氏四姐妹等,今天要讲的是既长寿又爱国的姐妹花,她们三姐妹共寿303岁,三姐妹中有两位都曾在联合国任职,其中一位还是著名生物

谁知道重庆长寿区的来历?

长寿县(现在叫长寿区)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定名为乐温县。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农民政权,

赵云长寿的秘密

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中,、张飞五十多岁被杀,马超47岁忧郁而死,老将黄忠75岁在夷陵之战中受伤而亡,唯有赵云活得最长,享年76岁,在当时可谓是非常长寿了。赵云为何能长寿呢?分析下来主要有以下

清朝最长寿皇子是谁

清朝最长寿皇子是谁?他活了多少岁?  古代封建社会,医疗落后,经济也不发达,所以当时人们的寿命普遍偏低。六十岁在咱们今天算是非常普遍的,但在古代已经算是活的久的了。  乾隆帝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

揭秘清朝康熙皇帝长寿之谜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康熙还活到了69岁。在古老的中国,这算是长寿的。难道这是老天爷对康熙的厚爱,才给他这样的长寿?倒不如说康熙注重养生方法。那么康熙对于养生有什么经验呢?我们一

生于唐朝死于元朝 历史最长寿人

长寿,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古人能活到50岁以上,便已经很了不起了,现代人,能活到80岁以上的也并不多。关于长寿之人,民间有很多传说,如长寿始祖彭祖,相传活了800岁。网上流传最广的,有一清朝人物,叫李庆远,据...

长寿湖建于公元哪一年

长寿湖是因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拦截龙溪河,建设“一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狮子滩水电站而成。动工时间是公元1954年春,完工时间是公元1957年3月。形成原因:长寿湖因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拦截龙溪河,建设

长寿天子乾隆帝的养生秘诀

  清朝的乾隆皇帝足足活了八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据记载,他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身强体健,照常读书写字,甚至还能外出狩猎。连后人都为之惊叹。这位长寿天子的养生之道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