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权臣们的结局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读中国古代权臣们的结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解读中国古代权臣们的结局

2、康熙皇帝儿子们的结局

解读中国古代权臣们的结局

  说到权臣,首先会想到曹操。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不仅使短短几十年的三国历史脍炙人口,更使曹孟德蒙上千载骂名,以“白脸奸臣”的形象遗之后世。少年时读《三国演义》,也真为汉献帝的懦弱而叹息,愤恨曹操的奸诈凶狠。而后读正史,看到史家直笔曹孟德杀了董承之后,又要汉献帝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交出杀掉。  当时董贵人已怀孕,献帝“累为请”,哀求多次,仍旧母子受刑而死。当时的伏皇后惊惧异常,给她父亲伏完写信,讲述曹操的残逼之状,让其父想办法杀曹操。没料想伏完是个草包,一直“不敢发”,当然很快就事泄,伏完就真的“完”了。《资治通鉴》这段描写最精彩:曹操大怒,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皇后玺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勒兵入宫,收(皇)后。(皇)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皇)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皇)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事宁有是邪!”遂将(皇)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中国良史的作者都是高明的文学家。堂堂一国之母,披散头发,光着双脚,一步一泣,梨花带雨,哀问自己名义上为帝国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吗?”而皇帝已经万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说句“我也不知能活到什么时候”,千般无奈,万种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处,献帝对同坐的郗虑(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当皇帝面捕诛帝后而安坐)而感叹的那句话:“郗公,天下竟有这种事!”  自汉以降,“这种事”屡屡发生,史不绝笔。成年以后,能静心读史书,观二十四史,权臣逼帝,改朝换代,杀戮无遗,才知道曹操诛杀那么几个人实在是小儿科。如果当时他自己不动手,下场肯定如其后的子侄辈曹爽等人会被人一窝“烩”掉,婴儿不免。究读历史,能发慨叹,曹孟德父子英雄,不仅武功盖世,平定北中国,而且文采华章,曹丕、曹植,龙子腾跃。即使曹魏王朝传至最后的高贵乡公曹髦,不仅眉目如画,文采卓群,更能以善画丹青之手亲执兵刃,在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的同时,二十岁的年轻人驾战车直冲司马府。虽然最终身为戈穿,殒于车下,其英烈之风,仍不减曹家风采!对于曹操,连崇尚儒家正统的司马光都心悦诚服地承认:“(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与敌对阵,意思安闲,乃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用法峻急,有犯必戮。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夷群雄,几平海内。  在东汉末年贼兵四起,生灵涂炭之际,曹操讨董卓,破黄巾,征袁绍,戮吕布,服张绣,枭袁谭,败刘备,灭刘表,走马超,又远伐塞北,乌丸三种,鲜卑丁零,无不望风降服,致使戎狄屈膝,确实为一代豪杰!而在其有生之年,“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犹畏名义而自我抑制。至于他的子孙谋国,也是天道酬之,比起王莽之流以外戚窃国,不知要胜出几万倍。  曹操权臣出身,渐有天下。而后曹氏家国,又为权臣司马氏所有。依理观之,很有佛家因果报应的意味。罗贯中就幸灾乐祸地做打油诗一首:“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料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自古以来,王朝更迭只有两种名义:禅让和征诛。权臣们夺国畏惧“篡弑”之恶,常借“禅让”的名义。曹丕导演的“假禅让”例子一开,晋、宋、齐、梁、北齐、后周、陈、隋、唐等等,无不借此名义。不过,曹魏,司马晋,包括东晋的桓玄废安帝,对前代帝君都没有加以杀戮。汉献帝,曹魏末帝曹奂,包括被虏的蜀汉刘禅,孙吴的孙皓,都得以善终。自南朝宋刘裕篡位,这位寒人出身的老头子开始杀旧朝皇帝,再到沈约劝萧衍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南朝北朝相蹈此习,末代的少年皇帝及凤子龙孙们下场极惨,无一善终。  东魏权臣高欢逼走了北魏孝武帝,迎立孝静帝,由于心里有愧,对新皇帝恭礼有加。高欢死后,其子高澄袭位,对孝静帝很是放心不下。史载这位青年皇帝好文学,美容仪,能臂下挟石狮子翻宫墙,箭术精妙,很像他的先辈北魏孝文帝。身为大将军的高澄派中兵参军崔季舒监视孝静帝的一举一动,连吃饭喝酒说什么话都要一一细禀。有一次孝静帝在邺东打猎,驰逐如飞,监卫都督(应该叫“监视都督”)就叫嚷:“天子您不要跑马,大将军会怪罪!”还有一次,高澄侍宴,举一大斛直抵孝静帝下巴:“臣高澄劝陛下饮酒。”封建等级社会,真正的臣下怎敢能直接“劝”皇帝饮酒!孝静帝也急了,不悦道:“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也不想这么活着了!”高澄大怒,指帝大骂:“朕,朕,狗脚朕!”并命令崔季舒猛捣静帝三大拳,然后奋衣而出。连打皇帝都不亲自动手,令属下代击,真是闻所未闻。  不久后,高澄被家奴刺死,其弟高洋袭大将军位,很快就上演“禅让”戏。静帝不得已,与嫔妃辞诀。高洋派辆破牛车在东上阁等着接静帝搬家,值班的小班长赵德跳上车作押解状从后面抓持,孝静帝以肘击之,最后发怒:“朕畏无顺人,授位相国,你是什么奴才,敢逼人如此!”而对跪满庭院泪如雨下的后妃,风神俊朗的孝静帝还忘不了自嘲一句:“此日之事能和汉献帝、常贵乡公(曹魏末帝曹奂)相提并论啊。”这句话错了。汉献帝和曹奂“禅位”后好酒好肉好宫殿活了多年。高洋当皇帝不久,就用毒酒鸩杀孝静帝,并其三子。  高洋初当皇帝时励精图治,北中国大半为其所有。而后沉湎于酒,动辄肢解烹煮虐杀臣下,有一天忽然向他妹夫元韶发问:“汉光武何故中兴?”元韶是魏朝皇族,因为是高氏女婿,一直活得还不错,此时只得老实回答:“因为王莽没有把刘姓皇族全部杀绝。”于是高洋把魏朝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全部杀光,把元韶也囚入地牢,饿得这位驸马爷啃自己衣服活活噎死。过了一阵,高洋又在晋阳把诸元疏属也全部杀净,或祖父为王,或身为显贵,皆斩于东市,婴儿投于空中承之以槊,共杀721人,弃尸漳水,以至于后来剖鱼的人常在鱼腹腔中看见人的指甲,致使邺城人好久都不食鱼。高洋又留下东魏王子元黄头一个人,让他和一些死囚从高台上以席为翅,飘悠而下,事先讲好摔不死就饶他一命。死囚们纷纷摔成肉饼,惟独元黄头灵巧身健,求生心切,竟能飞到紫陌慢慢降下(估计有点像现在玩滑翔伞的技术),高洋食言,全然不顾“君无戏言”的古训,把元黄头交给御史关在狱里饿死,还不如摔死来得痛快……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权臣历历:秦朝李斯、赵高,西汉霍光、梁冀,曹魏司马氏,西晋司马伦,东晋桓温,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南朝宋刘裕,齐萧道成,梁萧衍,陈朝陈霸先,北周杨坚,唐朱温,后周赵匡胤,北宋高俅、蔡京,南宋秦桧、贾似道,元朝阿合马、脱脱……朱元璋建立明朝,削弱宰相职权,最终阉坚弄权,宦官大成气候,一个魏忠贤就已经“九千岁”了,种下亡国之祸。  有明一代,权臣只有张居正一人而已。清朝权臣差点当皇帝的只有摄政王多尔衮,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小心翼翼,国柄在手仍一心忠于王室,最后的袁世凯一直被小溥仪念叨:他会不会是曹操?——果真是曹孟德之流,只不过世易时移,国人已不喜欢再有人当皇帝,春秋大梦,八十三天戛然而止。一代雄杰,活活忧死。由此可见,权臣持国,只有两种下场——一是先封王,受九锡,加黄钺,然后搞“禅让”,成为一朝开国之君;二是忠于王室,又恋于权力,或生时被杀,或死后宗族覆灭,鲜有善终。无论如何,子孙都难逃辱死。特别是南朝时期,王朝短命,几十年就一个轮回,可称是“现世报”。  首先上场演出的是田舍夫刘裕。老头子岁数大,把晋恭帝立了几个月就逼其逊位,封为零陵王。怕被毒死,恭帝和褚妃自己在床前煮饭吃。刘裕让褚妃的哥哥褚淡把妹妹骗出来(这位褚淡真是操蛋)。兵士乘机跳墙进去,让恭帝喝毒药。  恭帝说:“我信佛教。佛教自杀的人转世不能为人身。”兵士们就用被子把恭帝活活闷死;六十年后,萧道成把宋顺帝立了三年就废掉。禅让大典时小皇帝害怕,吓得躲在佛盖下不出来,年轻的“太后”吓得带领太监们四处搜寻,让小皇帝最后一次充当新皇帝就职典礼的道具。典礼完毕,小皇帝的身份已成为“汝阴王”,他自己不觉,临走时问左右:“今天起驾时怎么没有像往常那样奏乐?”无人回答。不多时,汝阴王门外有人跑马,守门人怕有人劫持这孩子搞复辟,入堂一刀,然后上报说小王爷病死了。萧道成知道真实情况后,很高兴,对杀小王爷的人“赏之以邑”;又过几十年,萧衍命齐和帝禅位于己,封其为巴陵王。不久,萧衍派亲信郑伯禽到姑孰,给和帝一块生金让他吃下去。  和帝说:“我死不需要用金子,醇酒足矣。”大醉以后,伯禽上前把这十五岁的少年生生掐死(也恰恰在同一年,几十年后把萧衍老头子饿死在台城、并诛杀他上百子孙的侯景出生在漠北);陈霸先当皇帝后,封梁敬帝为江阴王,未几就派刘师知去杀人。兵士追得卸任的小皇帝绕床狂跑,边跑边哭:“我本不愿当皇帝,陈霸先硬立我为帝,现在为什么又要杀我!”没跑几圈,刘师知就抓住少年的衣带,兵士白刃交下,头落于地……  宋武帝刘裕东灭鲜卑慕容超,西灭羌族姚泓,北朝大名鼎鼎的拓跋嗣和赫连勃勃皆望风而溃,以此大功而有天下,于情于理说得过去,但“其为神人所愤怒者”,莫过于弑君。自曹魏以来,一代篡一代,已成俗例,但弑鸩前代君王,则是自刘宋为始。晋恭帝欣然让出国家,刘裕忍于杀戳,而杀人者自己想子孙后代免于被杀,这种想法则流于天真可笑了。一代一代,以前朝君王鲜血的艳红作为开国颜色,估计每位开国帝王在锣鼓欢庆声中都有心存彷徨顾虑的黑色意念:我家子孙何时何处会怎样被何等臣下所弑?  权臣们如果不做皇帝,报应更快,下场更惨,其中以霍光最为典型。霍光身历三世帝君。汉武帝死后,孝昭帝襁褓继位,霍光匡安社稷身当大任,没有异心。昭帝二十一岁死去。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刘贺荒淫迷惑,无帝王礼仪,乱汉制度,霍光率群臣废之,转拥武帝嫡曾孙、被武帝杀掉的戾太子的孙子、时年十九的刘病已,是为宣帝。这位汉宣帝即位前一直生长于民间,熟知世事,英果刚毅,“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李商隐诗语)。但对霍光敬仰有加。霍光临死前曾归政,宣帝假装谦让不受。同时,霍光的丑老婆霍显又买通人毒杀宣帝结发之妻许皇后,霍光知而隐之,并依霍显之计把自己女儿送进宫内作皇后。霍光死后,霍显和女儿又千方百计想毒杀许皇后所生的皇子,最终阖族被杀,并连坐诛灭十多家。  霍光之祸,其实早在宣帝初立时已经种下。“帝初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霍氏之祸萌于骖乘。”权臣陪同皇帝乘车,让青年天子敬惮如此,灭族之祸,确实不远。  霍光在汉朝儿皇帝孤立无援之际,拥昭帝,立宣帝,比周公伊尹差不了多少。“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夷灭。”(班固语)司马光对霍光的悲剧分析得十分清楚:霍光忠心耿耿辅助汉室,然而他最终不能全其宗族,为什么呢?因为威福之权是人君的专利,人臣掌握,久而不归,没有好下场的;汉宣帝十九岁即位,知民疾苦,霍光大权久专,不知避去,多置私党,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他自己能得善终就不错了。接着,司马光话锋一转,又客观、委婉地批评汉宣帝:如果宣帝只以高位虚官任用霍光子孙,让他们食大县的俸禄,不掌实权,也足能报答霍光匡扶汉朝的盛德。可是宣帝给他们大权,任之以政,授之以兵,遂至怨惧以生邪谋,这不仅仅是霍家自招,也怪宣帝酝酿以成其祸。霍显、霍禹、霍云、霍山虽然罪应夷灭,但霍光的功营不应该抹杀;最后霍家被杀无遗,连一张吃饭的活口儿都没留下,汉宣帝也真可谓刻薄寡恩呵。  由此可见,权臣秉政,如果依据古礼,不篡位,即使嫡亲叔侄之恩,扶立之功,也难免死后掘坟挖墓之伐,宗族覆灭之惨;篡位吧,几代轮回,子孙骨肉又无孑遗,还不如平常百姓能百代不绝。这种历史的黑色幽默,荒诞之中寓示着无尽的人生大道理。中国自古崇尚儒家伦理,使得一幕幕悲剧大同小异,走马灯般旋转不停。罗贯中基于君臣父子之义,把曹孟德大英雄描画为千古奸雄。现在文学编剧大兴“翻案”风,潘金莲成为妇女解放先驱,朱元璋乃仁德天子,洪秀全也成为爱民如子的英明帝君……如果以荒诞剧的手法编排曹操,以伦理虚幻的剧情套用曹操,假设他芟夷群雄之后,归政于帝,谦逊平和,高风亮节,像诸葛亮一样,最终结果,又会怎样呢?!

康熙皇帝儿子们的结局

  康熙这个老小子,8岁登基,做了61年的皇帝,生了50多个小孩,其中儿子35个,活下来的24个(序齿的),女儿二十来个,活下来的不清楚。但是古代皇家的女儿基本上都是政治的工具,皇帝也不宠爱,因此就不提了。大家估计都知道,康熙的儿子们都很牛,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令老头儿大为头疼,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可以算得上康熙皇帝生涯的一大败笔。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i。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i(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舍里所生。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i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i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颇有怨言。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在一年之后,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但是经过调养,已然恢复。因此复立为太子。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他非但不谨小慎微,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集结党羽,打击报复。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三儿子胤祉(zhǐ),是个书生学究。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诸如陈梦雷,李钹,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因此将皇位传给他。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可能在康熙的眼里,这个儿子是孝顺的,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吧。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联络党羽。他似乎也请过方人,替他算命。这些事情康熙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门下说,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牵连,你们要站出来为他辨白。可见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康熙甚是喜欢他。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就是了。胤祉的结局我不是很清楚,康熙朝的时候被封为亲王。雍正朝的时候他肯定是获了罪,老四是不可能容忍这个比他年纪大的哥哥,还位高权重的,估计是削了爵吧。
  皇四子胤G(zhēn),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两面派的作派,说白了就是哪边都不得罪,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将自己打扮成为富贵闲人的模样,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在位十三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儿子胤祺(qí),(是不是第五个儿子都要叫祺啊,我想到了还珠里的五阿哥永琪了)宜妃所生。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传说中这宜妃性子直爽,的确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妃子,但绝对不是专宠,康熙这个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胤祺早年带兵,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吧,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过有人说他因为打仗的缘故,破了相(本来应该是极帅的,说他老娘生的儿子都是男生女相,极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了,比如偶家孙策就是这样气死的。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就可以说得通了。雍正继位后,还是不能容他,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第六个儿子胤祚(zuò),也是德妃所生,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G,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示题),还有两个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宠过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yòu),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其他不清楚。
  皇九子胤K(táng),宜妃所生。关于他的容貌,有两种说法,一是极其俊美,另外的说法是很胖,像个猪一样。我当然愿意接受第一种说法,这个皇子并不如何得宠,估计才能也有限,但是却是当朝第一大富翁。估计聪明都用在挣钱上了吧(暂且不说途径是否正当),他是胤T的忠实支持者。忠实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当时他随身携带毒药,倘若事情不妙,就吞毒药而死。我觉得不管他是怎样的人,就凭着他这样对胤T这个哥哥,就值得我对他有好感了这个九爷在雍正朝的时候被发配到西北,其实就是让年羹尧看管起来,不让他跟八爷党人通有无。但是这个老九就是下定决心斗争到底,他居然想出来用西洋文字拼满文的方法制作密码,与他儿子联系,互通讯息,算得上是开创我们国家密码学的一个先河了。雍正非常讨厌他,而且瞧不起他。胤K曾经说过:成则王侯败则贼,只不过我们亦是兄弟亦为贼罢了。胤K的命运很是悲惨,被雍正改名为“塞思黑”,其意一说为“猪”,另一说“讨厌的人”,反正不是好词。最后雍正四年死于囚禁之中,比胤T早一两个月吧。传说是被毒死。
  重量级人物来喽~胤T(sì),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是个我每每不忍提及的人物。生母良妃,出身微贱,是康熙老儿从辛者库里发掘出来的美人。清朝的时候讲究子以母贵,八八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反倒是后来他的母亲因为他的争气,得以晋升妃位。胤T天资聪颖,才华优裕,待人宽和,广结人缘。朝堂上下交口称赞,称之为“八贤王”,就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荐他。康熙一废太子后,命诸臣推举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T,说明其人心所向。胤T是阿哥党的首领人物,所谓阿哥党,是针对太子党所言。可以说,胤T与他的集团,当年应该做过不少将太子推下位子的谋划。阿哥党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T的弟弟,九阿哥胤K,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祯。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集团。小小点评几句,我个人是很同情这个人物的,因其生母身份低下,估计胤T从小受了不少歧视,所以才养成了要强但处事圆滑的性格。他夺嫡的失败,一是康熙的无情,二是方法的失误,猜测这跟他对康熙性格的不够了解有关,不像胤G,揣度他老爹的意思都快成精了。但是我觉得胤T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雍正朝多数的表现还是逆来顺受的,说白了,就是江山社稷为重,并没有如何勾结群臣,祸害朝纲。即便有些无奈的成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他的确是个贤王。引用金庸的诗总结一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强极则辱,情深不寿。
皇帝儿子结局康熙

相关参考

乾隆的儿子们的结局

乾隆的儿子们的结局  干隆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了。和其祖父康熙皇帝一样,干隆也很喜欢下江南,以干隆为题材的电视剧可以说养活了很大一批的作家,演员了,每年都在热播的《还珠格格》

乾隆的儿子们的结局_乾隆有多少个孩子 乾隆的儿子们的结局

乾隆有多少个孩子乾隆的儿子们的结局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乾隆儿子们的结局:1.皇长子:爱新觉罗·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追封定亲王,谥曰安。子二,绵德、绵恩。2.皇次子

雍正的儿子们的结局

雍正的儿子们的结局  雍正共有十子四女(亲生的)按出生先后排列为:  1.爱新觉罗·弘晖,皇长子,幼殇。生母为孝敬宪皇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年八岁。干隆帝即位,追封端亲

清朝康熙儿子们的结局

 清朝康熙儿子们的结局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

隋唐演义结局_隋唐演义(不是电视剧)真正的好汉们的结局。

隋唐演义(不是电视剧)真正的好汉们的结局。隋唐演义小说中所说的,十八条好汉有许多都是在历史上实际不存在的或是在他人的基础上虚构的。结局整理如下~李元霸:一说战死沙场。被开隋九老之一的鱼俱罗即宇文成都的

雍正的儿子们的结局是怎样

在清朝历史上,雍正一生是带着传奇色彩的。除了雍正之外,他的皇兄弟们似乎命运都不怎么样。而今天咱们聊的不是他的兄弟,而是雍正的儿子们的结局。在他从政这么些年,一共有10个儿子和4个闺女。但真正长大的只有

康熙儿子们的结局

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二哥胤、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九弟胤、十弟胤、十二弟

林彪“四大干将”妻子们的最终结局

  在"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之后,曾依附于林彪的"四大干将"吴法宪、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四人受到指控。他们的夫人在这样的时刻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呢?她们各自的晚年到底又是怎样的呢?国人可能不一定全

盘点历史上雍正皇帝儿女们的结局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挣位,也没有这个意图。弘历即乾隆。雍正的儿子的结局都怎么

嘉庆的儿子嘉庆皇帝的儿子 嘉庆的儿子们的结局都如何

【嘉庆的儿子】嘉庆皇帝的儿子嘉庆的儿子们的结局都如何?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是乾隆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嘉庆皇帝在位25年,死时61岁。那么嘉庆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