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丝毫恶意

Posted 阿斗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丝毫恶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丝毫恶意

2、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并非是阴谋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丝毫恶意

我们来看托孤情形。刘备先赞扬了诸葛亮是德才兼备的精英,认为他比曹丕强十倍;是安邦定国的首要人选,一定能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又说,以你的政治眼光来看,我的儿子刘禅在您的辅助下能成为人主,就请你竭尽全力地辅导他;如果你认为他能力确实不咋滴,你可以取而代之,继续完成北定中原的事业。诸葛亮表示,鞠躬尽瘁,“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放心了,没有背诵什么隆中对啊。

孔明说:“有何圣谕!”先主 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隆中对说的是什么呢?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力,曹操已拥较强的实力,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你暂时确实没有实力与他抗衡;孙权占据江东,经过孙坚、孙策与他自己的励精图治,人民富裕,江山险固,要力争与他搞好关系。接着介绍了荆州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说“此用武之地,而其主(刘表)不能 守”,益州是“”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而“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说穿了,告诉刘备,想方设法取得荆州、益州。作为进攻中原的根据地,慢慢壮大实力!待形式成熟了,再搞大动作: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 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 川,‘’《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对照以上事实,刘备托孤时没有要反其道而行之啊!

只不过,近年来,很多“精明”的历史学家认为刘备提出的: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才,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虚情假意,是虚伪的表现;目的是试探诸葛亮能否执行自己的遗愿,死心塌地地辅佐刘禅,完成攘除奸凶,兴汉安刘的大事!

我认为是历史学家们过于敏感了。刘备有识人之明:在长板坡时,他自始至终都坚信赵云不会背叛自己,赵云呢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救出了阿斗,历尽艰险又回到了刘备身边,依然对刘备忠心耿耿;拿下汉中后,刘备力排众议,放弃张飞不用,大胆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 ,魏延坚守汉中十年,硬是没有丢一寸土地,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马谡风头正健时,上上下下、包括诸葛亮都认为他是蜀汉的后起之秀,而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果然印证了他预言;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刘备识人的目光 精准而独到。

他自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二人从来没有红过脸,自说如鱼得水。二人都遵循君臣之义,在战斗中结成 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可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品格、能力、为人处世知根知底。他根本不会担心诸葛亮的篡位,相反,他很清楚:诸葛亮纵使知道阿斗不才,由于他对蜀汉的忠贞不渝也不会废黜刘禅的,所以才在临终前故意提醒他,要他以大事为重!

并没有所谓的历史专家们说那么耸人听闻,什么军帐后面埋伏了刀斧手,什么要李严掌军挤压诸葛亮,什么要赵云护着刘禅,严控诸葛亮等等!我们说历史人物,讲正史也好,讲演义也好,要拿证据,不能主观臆断,信口雌黄!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并非是阴谋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这简简单单的几句遗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为这是刘备果真有心让贤,而诸葛亮后来没有“自取”更彰显了他的竭忠尽义高风亮节;也有不少人以为刘备表面话说得大度,其实起了疑心故意试探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决心。

除去刘备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为以上两种动机解释,至少都把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看得不够高明。

第一,诚心让贤说。

可能吗?这里我们可以把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单以天下形势与蜀汉事业的发展而论,便可知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刘备能凭小小一个益州称帝的根本是什么?很确实的一点是,刘备姓“刘”,在那个把血脉正统看得无比重要的时代,这始终是蜀汉政权的一张王牌。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曾称帝,而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是这个道理。而曹丕的称帝则是建立在曹操一生事业平定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基础之上,哪怕这样,还是让刘备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就抓住这个机会自己称帝了。曹丕的选择智与不智很难说,但至少他称帝时该具备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刘备说诸葛亮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且不说这比例真确与否,可就算诸葛亮才华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么有曹丕那样的称帝条件?所谓“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汉唯一存在下去并且可以理直气壮自居正统的理由就在于这是一个刘氏政权,如果诸葛亮也当一次曹丕,把刘氏变成诸葛氏,那岂不是放弃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为逆?道德上被划为与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实力更是远远不如,安能久乎?这时就算诸葛亮把自己的安国之才发挥到极致,也在益州不过延长几年苟延残喘,再想南征北讨就是绝对出师无名自取灭亡了。

也只有项羽那样的一介莽夫,会为了一时痛快给自己找这种麻烦。诸葛亮不必“才十倍曹丕”,他也不会在连曹丕的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硬去做曹丕之事。反观诸葛亮后来一生行事,一直紧抓着刘氏正统这张王牌不放,北伐时堂而皇之打着“讨贼兴复”的旗号,连后世人都要忍不住从道义上来同情蜀汉,觉得占据了中原正统的曹魏反是奸贼。

若刘备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应该早早地就明白这一点了。蜀汉想要存在、想要做大,就必须姓刘。诸葛亮不可能篡位,就算要篡位也得等到他北伐成功平定中原之后。估计刘备兵败快死的时候,就算说说“终定大事”的大话,总是不至于真去顾虑到万一发生了这种奇迹要怎么办的……

因此得出结论,让贤不过空口白话耳,刘氏不可能让,诸葛也不可能接。第二,怀疑试探说。

接上面的,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远见,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起篡位之心,那刘备又何必多此一疑?既然疑了,那说明他连诸葛亮基本的政治远见都怀疑,又说什么“君才十倍曹丕”,又怎么能安心把一生事业托付给一个这么没远见的人?

诚然,当局者迷,诸葛亮地位太高才华太大,自来君主没有不多疑的,况且刘备死都快死了,怀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可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又岂是靠刘备的一场托孤好戏就能堵回去的?有人以为刘备一句“自取”其实是逼得诸葛亮不能“自取”,平心而论,这句话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更不必说刘备话一说出来本身就带了两种理解方式,以诸葛亮的智计完全可能反而把这段话为己所用,让刘备假的也变成真的。

因此,如果刘备真是怀疑诸葛亮,他这话就更是空口白话,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临死的时候跟诸葛亮挑明了我不是真地信任你,在本就严峻的形势之下,把自己辛苦数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君臣之情给毁了。就算诸葛亮不至于被他的不信任给逼反,一旦寒心,日后只竭忠不尽智,刘备也是得不偿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如果真地怀疑了,倒不如不用诸葛亮,甚或杀了他,而不必大为不智地做这种很可能适得其反的试探,更不应该当着那么多人试探。

说到这里,那刘备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窃以为刘备说这番话,不是给诸葛亮听的,而是给刘氏子孙以及蜀汉大臣听的。刘备为了蜀汉能存在发展,必须给诸葛亮莫大的权柄,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这就等于把诸葛亮放在了权倾盖主的地位上,刘备死后他凭什么常保这样的地位?会不会有人指着他说闲话?周公尚有恐惧流言之日,更不必说诸葛亮一个出身茅庐的外姓人了。说实话,当我读到诸葛亮的结局是累死的,惋惜之余,也松了一口气,至少没被小人害皇帝杀,看多了功臣受戮,觉得在那种暗流汹涌的时代诸葛亮已经算是善终了。

刘备看清了前路的艰难,于是趁着自己还剩一口气,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告诉他“君可自取”,不是真地让他自取,而是让别人都听到了,就算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许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来质疑他的权力。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事之如父”也是为诸葛亮铺平道路的意思。此外,这话里对刘禅也有一层告诫,让他不可能随随便便把诸葛亮废了,也不敢在各种事情上做得太过分。想想看刘备临死的时候怀疑的就是他“不才”、不“可辅”,如果此言成真,诸葛亮自取当然是不能的,但他是不是可以从刘备其他的儿子里另立?

在历史上,刘备的这句话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没有什么大的翻腾,“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始终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

而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想的?

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刘备的意思,对自己应该是信任,而不是不信。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仔细看这句话,怎么不像对刘备直接的回答?

尤其是“自取”这样的话,如此敏感,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只能理解为他是听懂了刘备的意思根本就不在自取这个问题上,而是要把蜀汉的未来都压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动“涕泣”,回答让刘备放心,自己一定竭忠尽节,死而后已,并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像个愚忠的老顽固一样大惊之下说陛下怎么能拿我的满腔忠义去比曹丕那奸贼,然后撞柱子表忠心去。

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写“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大幅加大了诸葛亮的反应,其实反而显得君臣之间确有嫌隙,

把诸葛亮的答言也变成了恐惧的反应,而不是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语。那么诸葛亮后半生所做的一切又算什么呢?愚忠主子?还是被刘备将了一军不得不干下去?

私以为诸葛亮的境界不止于此。观其少年时代何其潇洒,作为一介布衣又是晚辈却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况且沙场之上,智计迭出,岂是冬烘腐儒之辈?若看出刘备对他并非真心信任,自早当飘然远去,重归陇亩,不必留在这里强自逆天而行,至少不必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最终把自己都累死。

而诸葛亮如此一心为了刘氏天下奋斗,也可以反映他对刘备的作为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感动,甘愿逆天以酬知己。此种拳拳之情岂能被片面的阴谋论一笔抹杀?

但另一方面,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越大,刘备说出“自取”的话来哪怕是出于真心的托付,日后也未必不会给诸葛亮招祸。准确地说,如果诸葛亮处理得好,刘备已经给了他最好的条件;处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贻人口实,诸葛亮只怕不做什么就背上千古骂名。但要以此为据来指责刘备,未免也过分了,毕竟此时他只是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控制今后全局的能力。

剑已经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不能披荆斩棘,会不会反被所伤,就看诸葛亮自己了。

事实是,诸葛亮很敢用也很会用这把尚方宝剑,几年之后,诸葛亮北上,临行上《出师表》,开篇便是大段的谆谆告诫,给刘禅订立行事准则,可见诸葛亮在当时是什么样的地位。其中又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至少在诸葛亮自己看来,刘备的托孤并非害他、压榨他,而是真地“知”他,相信以他的“谨慎”应对得来。那我们如今也就不必特为武侯不平了吧。

相关参考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并非是阴谋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的幕后刀手,专为此人准备,与诸葛亮无关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将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托孤之时,据说刘备准备了大量刀斧手,而他与诸葛亮在刀斧手的环侍之下的一段对话,让后世猜了千年而不得其解。>很多人说,刀斧手是为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面对刘备白帝城托孤,假如孔明当时头脑一热,说一句什么“我怕干不好哦”之类的,他就出不了白帝城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不但但托孤给诸葛亮,最后又把刘禅托付给赵云,可见刘备的内心的想法。演义中的刘备被突出以“

白帝城托孤时 刘备周围到底藏了多少刀斧手

刘备兵败夷陵之后,带着残军败将在白帝城驻守一年多,防止东吴反噬,另外,他还名人千里迢迢从成都叫来了刘诸葛亮。此时的刘备因为之前接连打击以及年事已高,身体已经透支,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征战,他终于病倒在了病

刘备托孤白帝城

  刘备撤到白帝城后一直没回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并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国家,定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行,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就废了他自

李严生平简介 如何评价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历史中的大事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病危时,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总理朝政,李严则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为什么同样是托孤大臣,诸葛亮流芳千古,李严却一点名气也没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临死还给诸葛亮下套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共有两位接受托孤的大臣,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和李严,可是刘备最后却只对诸葛亮这样交代到:“你的才能是那曹丕的十倍还要多,我相信若是你的话,一定能成就大事。如果刘禅是可以辅佐的皇帝,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到底是啥?

当刘备听闻关羽被杀后,死活不听诸葛亮之良言相劝,执意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火烧联营之后,狼狈逃回白帝城,然后,一病不起,也就是此时,恰好诸葛亮前来看望他,于是,刘备开始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对这一历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