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贬损曹操背后存在的政治偏见 儒家思维

Posted 曹操 罗贯中 儒家

篇首语:没有口水和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罗贯中贬损曹操背后存在的政治偏见 儒家思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贯中贬损曹操背后存在的政治偏见 儒家思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但是,罗贯中在书中也赞扬了曹操的许多方面,同时反映出曹操是当代一个接触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表现出曹操的深谋远虑和接触的军事才能。对道家的谋略思想,罗贯中稍稍贬低其阴暗性,而赞扬其处世的豁达,保留了欣赏态度。 《三国演义》通过政治发展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揭示中国儒、法、道等各中国主要政治流派的实践得失。

1、儒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刘备。刘备在政治上贯彻的是仁的思想,他在一切的政治活动中都以仁为本,这使他的政治活动中有以下的受益:他打起的“光复汉室”的旗帜,以此作为选择政治军事目标的总标准,从而使得整个刘备集团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儒家中仁的思想使刘备与部下及百姓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刘备很会联络感情。现在有的人认为他虚伪,这实际上是刘备受到儒家仁的思想的影响而已,人们看了《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就会发现刘备并没有《三国演义》所说的那么仁慈,因此产生一种逆反思想。言归正传,刘备广施仁义,因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儒家的仁治思想也使刘备集团中产生了矛盾:

①刘备集团中有明显的亲疏关系,如刘备在分封五虎将的时候,只有关羽、张飞封了侯,连刘备很喜爱的赵云也没有封侯;

②这种思想与刘备的各种政治活动产生了矛盾,使刘备多次丧失实施目标,例如攻打刘璋的时候,刘备集团不但花费了很多光阴,而且庞统的丧命给了刘备集团予很大的损失。

2、法家:代表人物是曹操。法家思想主张不计亲疏,以法治众,因此曹操是一个唯才是用的人:他曾告戒儿子法不徇情,而且曾经割发代首;他论功行赏。一般来说,法家强调的是目的,不择手段,曹操正是这种善搞权谋、惯行诈术的人。法家思想是曹操成功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而且使曹操不像刘备那样瞻前顾后的忧虑,是他可以干脆地实施自己的政治目标。但是,法家思使曹操没有深交者,荀yù晚年被迫自杀,司马懿的反叛,说不定,如果郭嘉不早死,可能也被曹操杀掉。只讲目的,不讲人情,使曹操缺乏社会的支持,人际关系也远不及刘备。

3、道家:道家主张人们逃避远离政治,但其中的大智慧、谋略为许多政治人物所吸收,司马懿就是典型的一位。司马懿的政治活动的许多次胜利,都采取了后发制人,正是道家的“知雄守雌、上善若水”的说法。 当然,这几种思想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有相互吸收的现象,如司马懿并不像司马徽、崔州平这些人一样远离政治,他和曹操同时也吸收了兵家的思想。

相关参考

罗贯中贬损曹操背后存在的政治偏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但是,罗贯中在

东汉名将李典英年早逝背后存在疑议吗?

李典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好儒学,素有长者之风,为人谦虚谨慎,从不与人争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和将士们的尊敬。但是李典英年早逝了。那么,李典又是怎么死的呢?李典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他不喜兵法,素来喜爱儒家

东汉名将李典英年早逝背后存在疑议吗?

李典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好儒学,素有长者之风,为人谦虚谨慎,从不与人争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和将士们的尊敬。但是李典英年早逝了。那么,李典又是怎么死的呢?李典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他不喜兵法,素来喜爱儒家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大全

一、马克思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

曹操罗贯中都服他 他才是三国中神一样的存在

读《三国演义》你会看到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大都是历史上的真人,只是事迹略有不同罢了,但他们能力再高,武功再强也还都是人,不过却有一个人能力几可通神,他就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术士管辂。管辂字公明,平原(今山东

曹操罗贯中都服他 他才是三国中神一样的存在

读《三国演义》你会看到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大都是历史上的真人,只是事迹略有不同罢了,但他们能力再高,武功再强也还都是人,不过却有一个人能力几可通神,他就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术士管辂。管辂字公明,平原(今山东

后四十回竟然是施耐庵所写的 水浒传背后的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关于《水浒全传》的作者,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施耐庵著,有人说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更有甚者,认为施耐庵根本就不存在,《水浒全传》系罗贯中著。

后四十回竟然是施耐庵所写的 水浒传背后的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关于《水浒全传》的作者,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施耐庵著,有人说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更有甚者,认为施耐庵根本就不存在,《水浒全传》系罗贯中著。

历史人物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他们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或许对于儒家思想的本身已经有

历史人物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他们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或许对于儒家思想的本身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