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不该如此糊涂 秦始皇究竟该叫赵政还是嬴政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迁不该如此糊涂 秦始皇究竟该叫赵政还是嬴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不该如此糊涂 秦始皇究竟该叫赵政还是嬴政
我们现在熟知的秦始皇,大家称之为“嬴政”,嬴为姓,政为名。其实,这不知是谁引导的,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辨别清楚这件事,我们先来说说当时的姓氏是怎么回事。一、姓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指的是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也就是说,居住在一起的这个族群,都姓同一个姓。比如嬴,就是说秦国的大多数都姓嬴。这种生活方式,还是依照夏商周以来传承的远古部落聚居习惯。虽然已经称呼为“秦国”“赵国”等等,但这种传统文化还是依照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风俗。
而“氏”,则是区别身份的标志。它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是姓的支系。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姓氏族群里,只有拥有氏的人,才是贵族。根据张亮采编纂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记载:“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
二、姓氏渊源
关于姓氏,其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年代。
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夏商朝时期,虽然有众多的方国拱卫中央之国,但各个氏族聚居在一起的根由,凭的就是血统和姓。就是说,每个方国(其实就是大一点的部落),都同一个姓。随着人数不断扩大,以及地位身份的不同,渐渐演化出了区别于整个族群人的“氏”加以区分。也就等于说,虽然同一个姓,但同一个氏的人群更为亲近。至于氏的来由,多种多样。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氏,并非人人都有,只有贵族才有。或者因为功劳、职位,或者因为居住地、死后的封号等等。
三、称呼的习惯
秦朝之前的历史,被划分为“先秦史”。在那个漫长的时代里,姓氏不是同时使用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又明确指出——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既然男子称“氏”,而氏又不是人人都有,由此可见,当时的平民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一辈子连个称呼都没有。最多只有个名,区别张三李四罢了。
所以,秦始皇是男子,按照以往的习惯,不应该称呼他嬴政。因为,“嬴”是姓。男子应该用氏。
那么,秦始皇的氏是什么呢?
四、关于秦始皇姓氏的说法
最著名的历史著作,当然是《史记》了。我们就从这本著作中,找一下秦始皇的姓氏来由。
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两处:
首先是《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姓嬴。
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这个问题,解决了秦始皇的“姓”——嬴——的问题。
再看另外一条关于氏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这清清楚楚地说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当时被作为人质押在赵国,发现吕不韦的爱妾美貌,便娶了她,生下了秦始皇。因为生在邯郸,是赵国的地盘上,所以,取的名字叫“政”,氏为“赵”。由此看出,秦始皇姓嬴,氏为赵,名为政。依照“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的习惯,应该称呼为“赵政”更为贴切。叫他“赵政”,也更能突出他的贵族独特地位。猜测,之所以后来有人称呼他为嬴政,主要是,秦国多赢姓,他是作为秦国君主的身份出现的,为了突出他的“秦”君主的身份。当然,不能说“嬴政”就是错误的。只能说,不符合当时人们的称呼习惯。
五、姓氏合一
直到秦朝统一中国后,才渐渐将姓、氏合二为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风俗习惯变得模糊不清,很多礼节都已经破坏,宗法制度渐渐崩溃。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已经变得十分混乱,“氏”大多转变为“姓”,平民的地位逐渐上升,也有了姓,“百姓”开始成为民众的通称。专家们考证,目前使用的100个汉族大姓,其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约87%。其中的97个姓,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所以说,西汉时,姓、氏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因此司马迁记录历史时,才不会十分注重两者在先秦时期的区别,以致于出现孔子——“字仲尼,姓孔氏”这种错误的说法。——孔子其实是子姓、孔氏。
再后来,氏反而有了另外的含义,似乎成了女子的专用代号。比如“郭”姓女子出嫁给“王”姓后,称呼为“王郭氏”,将女子的名字渐渐淡化,更加突出嫁给了哪个家族。氏,反过来成为区别婚姻的符号。在以父系制为主的封建社会里,淡化女子的名字,抬高的自然就是男人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剥夺,不可取。
相关参考
秦人姓嬴,后人往往称秦始皇为嬴政,这是很大错误。致误之由在于不知古人的姓与氏是有区别的,而后世又以氏为姓,混为一谈。在氏族社会里,同一祖先的后裔往往聚居一处,彼此称呼时,因同属一姓,所以不必称呼其姓,
秦始皇的名字是什么?嬴政、赵政还是吕政?这些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秦始皇的名字,有几种不同的叫法,时期不同,称呼就不一样。总结历史上对秦始皇的称呼,不外乎有三个:嬴政、赵政以及吕政。 在中国古代,礼教和现在有所不同,那时候诸侯国的君主之前都被称呼为什么公子
...用吗?关于赵高的身世,在史书中记载十分简略,仅见于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述:“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
历史上关于秦始皇的争论一直都很激烈,关于秦始皇嬴政的身世更是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因为他的名字的问题,有叫赵政的,也有称呼嬴政的,更有直接叫做吕政的。相传秦始皇不是秦国王室的皇子,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
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千里黄河已经封冻,洛阳宫殿里却有人给晋惠帝司马衷送来了热面饼。也许因为连年饥荒之我吧,司马衷别看是皇帝,可一见热面饼还像个孩子似的,迫不及待地抓过来便吃。吃了两
1.中国五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秦始皇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杰出的政治家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赵高与秦王,乍一看就是两家,顶多主仆关系,但是历史却并非如此,赵高并不是赵国人,而是秦国人,并且是一个秦王的后代。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赵高如此收到重用,不但是因为他有才,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跟秦始皇还是本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
赢驷和嬴政的关系 秦惠文王嬴驷与秦始皇的关系? 秦武王是秦昭襄王的长兄 所以他们的父亲秦惠文王赢驷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即爷爷的爷爷 其实,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他们应该叫赵政和赵驷,不叫嬴政与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