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怎样的人
Posted 关羽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羽是怎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关羽是怎样的人
关羽是怎样的人?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评价关云长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君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老实讲,在所有的关帝庙里,都是极颂其武艺功勋,操行德守,忠贞刚烈,义薄云天的光辉,还少见这样两分法看待关羽的持平之论。
关羽投降曹操这个污点,和关羽成为神灵的不朽形象,这是一个令文学家难以为之圆其说的矛盾。有一出京剧,叫《古城会》,就表演的这段故事。在芒砀山落草的张飞,因为关羽降过曹操,不信任他,一时间产生出要杀掉他的念头。他也为无法辩白而苦恼,怎么讲,他是真正投降了的。正好,蔡阳追来,为关云长洗清自己,献上了一颗头颅,一刀下去,兄弟尽释前嫌。
当时,诸侯混战,盗贼蜂起,争城夺地,干戈不息。背叛或者投降,反戈一击或者不告而别,并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吕布。他一杀义父丁原,再杀也是他拜为义父的董卓,连眼皮也不眨一下的。张飞与他对阵时,骂他是“三姓家奴”,算是责备得厉害的了。看来张飞不仅猛,还很具有革命大批判精神,一下子揭了吕布的老底。
再譬如刘备,投吕布时,对付过曹操;奔曹操后,回过头来共除吕布;在曹操麾下效力时,讨伐袁术;依托袁绍时,又与曹操为敌。不到十年期间,变幻莫测,真称得上是朝秦暮楚,但这一切似乎和叛降了无关系,只不过被看作权术罢了。
至于曹操属下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从对立阵营被曹操招降纳叛来的。如张辽原事吕布,如徐晃是杨奉部下,如张郃为袁绍旧臣,如庞德乃马超袍泽,如文聘曾事刘表……至于那位大谋士贾诩,曾经和曹操作过对,最后也投到曹操手下,至此也已是三易其主;至于许攸,则是官渡战役中背袁向曹投诚,并献计立了大功的。这些人,谁也没有觉得他们的行为,有什么荒谬的地方?
张飞要杀关羽,就因为他降了曹操。他之所以那样怒不可遏,是从结义弟兄这一点上不能饶恕他的背信弃义。如果没有拜过把子,成为异姓手足,情同生死,张飞也许不会对关羽耿耿于怀了。
关羽降曹后,在许都,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礼遇优渥,有收买笼络之心不计在内,其余将领对关羽也是敬服的。没有因他背叛刘备而看不起他。只有一个例外,那是蔡阳,后来被关羽祭了刀,倒使关张和好如初,兄弟相聚了。
种种迹象表明,在三国,或者还往后的年代里,放下武器投降,或者背叛原先的主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在西方人观念中,认为生命价值是高于一切,如果确实再战斗下去惟有死亡一途的话,那么缴枪投降,按照日内瓦公约,作为战俘,要求敌方应以人道主义待之,是极其正常的。根据关羽被曹军围困在土山的情况,还有刘备的两位夫人在,他放下青龙偃月刀,是无可非议的。
但后来的中国人,讲究气节,讲究到偏执的程度,就过分了。若从这个角度,关羽哪怕有一丝动摇,都属于叛变行为。应该在土山上杀身成仁,马革裹尸,誓死捍卫,抵抗投降。所以,张飞把关羽杀掉,绝对是可能的。试想,在文革期间,那些造反派认定,凡曾在白区工作过的,都是叛徒,不是叛徒才怪,多少人为此关进牛棚,饱受凌辱,屈打成招,含恨而死,便是这种极端偏执的思想所造成的。那当然是绝顶荒唐的逻辑,可一时间却成了十分正经的革命行动。
所以,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对关羽降曹这一节操问题,就颇费周章了。因为写小说的时候,国人已经到了被礼教束缚得快要窒息的地步。连妇女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地钉在贞节牌坊上了,何况反臣贼子,叛兵降将乎?于是把东汉建安年间不是太当回事的事,弄得严重化了。
这样,罗先生下笔时踌躇了,若是痛批狠揭,声讨问罪,必有损关羽的正面人物形象。若是只字不提,也难说得过去。于是想出了一个降汉不降曹的似乎义正词严的借口。这当然是自欺欺人,汉即操,操即汉也。
为什么后来的中国人,就格外地不能宽容呢?因为封建礼教窒息得国人,几无一点思想自由,而不能自由思想的人,必失去大度,易趋向极端,凡事绝对化,看问题形而上。于是,这种自我桎梏的人,对别人缺少最起码的谅解,同情和信任,只有猜忌和警惕,只有怀疑和恐惧,圈子越来越小,视野越来越窄,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最后,甚至要求百分之百的纯净,于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只能逼使更多的应该团结的人,走向自己的反面。
司马迁为被围而降匈奴的李陵,向汉武帝反映了贰师将军救援不力,不得不败的真话,结果受了宫刑,关进蚕室。从此,谁也不敢为这些败而不以一死来殉国的人多说一句话。
总说关羽大意失荆州 那换成诸葛亮结果会怎样
总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看来落脚点在一个“大意”上,言下之意如果关羽不“大意”荆州是可以确保的,或者说如果派一个不“大意”的人比如诸葛亮守荆州,荆州也不会丢。
历史无法如果但可以合理的地去分析,关于这些“如果”,究竟会怎么样呢?
一、刘备的“品”字形战略布局
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奔走寄寓,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为躲避曹操的进攻他来到了荆州,在刘表的安排下先后驻扎在新野和樊城,在诸强争雄的格局中他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局面因赤壁之战而改变,赤壁之战后刘备完成了三步重大战略布局:
第一步是借荆州,刘备以孙刘联盟为筹码从孙权手中借来半个南郡,从而拥有了南郡的绝大部分,南郡是荆州的核心和精华,刘备拥有南郡,占有了地利优势,又被孙权以表奏的形式推举为荆州牧,在程序上为进一步拓展地盘创造了条件,刘备抓住机遇迅速向南、西、北三个方向扩充实力,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荆州7个郡中刘备很快占有了将近4个郡,在“三分荆州”中处于领先。
第二步是夺益州,刘备抓住益州牧刘璋对曹操的畏惧心理,同意替刘璋去打汉中的张鲁,刘璋的战略是,汉中如果被刘备攻下就让他驻守在那里替自己挡曹操,拿刘备当一顶钢盔。刘备假装甘于被利用,率兵到益州后不急于进攻汉中,而是广树恩信,寻求时机,期间盘桓一年之久未动手,主要考虑的是尽可能收揽人心,时机成熟,一举反攻,占有了整个益州。
第三步是取汉中,这一步是才对刘备的真正考验,与前两步的“智取”不同,这一步只能“力夺”,而且是从老对手曹操那里去虎口拔牙,但汉中不取又不行,没有汉中作屏障益州随时风雨飘摇。汉中之战是刘备个人军事生涯的颠峰,在没有诸葛亮参谋运筹的情况下,依靠法正的智谋和黄忠、赵云等人的勇猛先杀曹军元帅级人物夏侯渊,继而又大败曹操本人,赢得十分精彩。
纵观以上三步,一气呵成、恰到好处,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基本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的要点是北不与曹操争锋、东与孙权联手,立足荆州、徐图益州,形成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从汉中、襄阳同时出击,统一天下。
“三足”之中,曹操打了10多年的仗才成一足,孙权更靠的是父子3人多年的共同努力,而刘备得之最易,除去天时、地利与人和,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是关键,这一规划初步完成后,荆州的公安、益州的成都和汉中这3点构成了一个“品”字形布局,从控制的面积来看甚至略超孙权,当然这指的是“有效面积”,不包括孙权能影响到的广大交州地区。
刘备、张飞坐镇益州腹地,关羽坐镇荆州,魏延坐镇汉中,关、魏二人都是虎将,也都是“鹰将”,在军事上都颇为积极主动,如果顺利,刘备的地盘还会进一步扩大。
二、刘备荆州战略的天生不足
但是,刘备的战略布局也有天生的弱点中。汉中与成都隔着大巴山,成都与荆州隔着崇山峻岭和险峻的三峡,汉中与公安之间不仅道理险阻,而且襄阳仍在曹操控制之下,双方事实上也处于隔绝状态。刘备手里的3处战略要点其实是3个独立王国,按照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一旦发生大事,各方之间很难相顾。
刘备或许并不这么看,就在夺汉中之前,孙权派兵渡过湘水向刘备施压,双方出现过一次危机,刘备迅速由成都前往公安,并派关羽到益阳与鲁肃交涉,这是就著名的“单刀会”,经过讨价还价,双方各让一步达成了妥协。
这次危机的处理让刘备误以为即使自己身在成都,也能有效地指挥和应对荆州事务。
但那只是一场危机面而不是突发事件,真正迫在眉睫的大事发生时不会让刘备还这么从容。“品”字形得以稳固,缘于各支点间能互相借力和依托,必要时可以互相支援、互成犄角,而无法形成合力的“品”字形就是3根独木,遇到大风吹来,便会次第倒下。
“隆中对”重点描述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规划,那时刘备还只是寄寓者的身份,这个规划对他来讲是相当超前的。然而,一切战略规划必须以空间为载体、以时间为纬度,必须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正,从赤壁之战到取汉中时间过去了整整10年,10年间天下又发生了很多事,而新版的“隆中对”似乎并未提出。
探究其中的原因也许比较复杂,不是诸葛亮智谋不足,而与他10年间所处的“岗位”有很大关系,在荆州期间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到江南三郡协调赋税,一呆就是几年;刘备夺益州,庞统是主要智囊;占领益州后,诸葛亮的主要精力是协助刘备管理左将军府,同时还兼任蜀郡太守,而当时刘备的“谋主”是法正。
所以10年间诸葛亮一直专经实务,而刘备也忙于争夺地盘,都没有精力认真思考下一个战略该怎么制定。
(荆州古城)
三、关羽发动的那场大战役是如何决策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刘备汉中称王,8月荆州的江汉一带下起了大雨,这场雨下得很大,不仅连下了数天,而且雨量充足,汉水暴涨。
曹军在荆州方向的主要据点襄阳和樊城都在汉水边上,一个在汉水南岸,一个在汉水北岸,汉水发了大水,“平地数丈”,城池及曹军的军营都被淹了,这引起了关羽的沉思,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突然率军北上,出击曹军占领的要地樊城。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无论成与败,它都将打破孙权、刘备和曹操三家的势力布局。
这次行动是如何决策的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关羽在未经请示刘备、也没有知会诸葛亮的情况下发动的,刘备汉中得手,上庸三郡成片,使得襄阳、樊城地位变得孤立,曹操新败于汉中,曹军士气低落,攻取襄阳、樊城的条件成熟了。
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反超马超成为刘备集团的武将之首,以关羽的性格,对外即便不张扬,内心还是很喜悦的,新官上任一般会有所表示,关羽决定打一场大仗来表示一下。当时刘备远在汉中,诸葛亮在成都或者也在汉中,而战机稍纵即逝,关羽来不及请示,就自己决策了。
但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关羽是请示了刘备并经刘备同意的,理由是这么大的事关羽无权决策,成都、汉中虽远,但沟通肯定是畅通的。
不过,翻开《三国志》中关于此事的记述或许会有另外的认识。根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兵败汉中后退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向襄阳的曹仁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他率兵讨伐关羽,史书的记载是:“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根据这个记载,仗是曹军主动发起的。
然而,时间概念始终是《三国志》等经传体史书的一个弱项,同样是《三国志》,对这几件事的时间顺序也有不同的记载,到底是关羽先进攻、曹操再命曹仁讨伐关羽,还是曹仁先讨伐关羽而关羽才率军北上的已无法形成定论,但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前一种情况似乎理由不够充分,因为曹操刚吃了大败仗,怎会突然在荆州方向主动出击呢?
推测起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减轻关中方向的压力,汉中已失,曹操担心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在荆州故意挑战,提醒刘备别不管不顾;二是减轻合肥方向的压力,曹操还没退到长安时,这一年7月孙权趁火打劫,在合肥方向动手,当时曹操在合肥的兵力不到一万人,曹操知道荆州不仅是刘备的地盘,也有一小半归孙权,他想在荆州制造事端,把孙、刘的眼光都吸引过来。
四、刘备想不想救关羽并不重要,因为根本救不了
接下来关羽北上,势如破竹,杀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眼看“三足鼎立”的均势被打破,孙权比曹操更急,他抢先下手,背后一刀,关羽被杀,刘备的荆州落入孙权之手。
史书对这场决定三方势力消涨的重要战役记载得并不详细,尤其是成都方面如何看待这场战役、如何支援和策应关羽的军事行动缺乏记载,因此留下了很多让人想像的空间。
有人认为,在关羽发动战役的几个月时间内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任何作为,既没有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也没有下达过什么命令,有点不合常理的,有人甚至得出了阴谋论,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骄傲且不听指挥的关羽。
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即使刘备或者诸葛亮有这样的想法,拿荆州作代价未免不可思议,对刘备集团来说荆州既是前方也是后方,刘备入蜀后一同追随而来的还有大量荆州人士,这些人世代居住在荆州各地,亲属、祖业都在此,荆州丢失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将承担巨大的牺牲和痛苦,诸葛亮怎敢如此向刘备提建议?
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去救关羽的具体动作呢?
分析一下,有几个原因:一是上面说的,益州和荆州间道路阻隔,联系不便,关羽北上后战场又移向长江以北几百里的襄阳、樊城一带,信息交换一来一去最快也得十天半个月。
二是也是上面说的,如果是曹军先发动的进攻,此次战役事先关羽就无法跟刘备、诸葛亮认真商量研究,从而也无法形成战役的整体方案和规划,关羽仓促起事,初期刘备又在由汉中回成都的路上,所以反应不够及时。
三是战役虽然于7月发动,但转折点出在10月以后,开始关羽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压倒对手,不存在紧急救援的问题;四是战役急转直下的关键是孙权背后一击,当时孙权是联盟,曹操是敌人,孙权的一举一动在荆州的关羽最清楚,而远在益州的刘备和诸葛亮却很难把握和预料。
所以不是刘备想不想救,而是根本来不及救。
五、刘备退守成都而孙权三次向前推进大本营
关羽丢失荆州,不是一时粗心被敌人暗算,也不是错用了麋芳和傅士仁,更不是刘封、孟达没有及时出手相救,而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即使关羽事先料到孙权会背后下手而有所准备,即使麋芳、傅士仁不投降,即使刘封、孟达举上庸之兵来救援,荆州一样会丢,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只要孙权下决心在荆州动手,以孙、曹两方强大的实力,关羽根本撑不到刘备从益州来救他,荆州之失,非失于“大意”,而是失于地理、失于战略。
孙权是一个实用型的战略家,没看准的事一般不会轻易动手,宁愿先跟人当“孙子”也不会冒然发难,当他举全力西进时,就一定志在必得,而曹操的实力更不容怀疑,开始战局不利与天气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兵力部署没有到位也有关,随着冬天的到来,暴雨的结束,以及各路援军的到达,关羽在战役初期形成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了。
还在孙权未动手前樊城前线关羽就遇到了劲敌,这是老朋友徐晃率领的一支援军,樊城外徐晃连破围头、四冢等关羽的营垒,基本上已解樊城之围,孙权背后动手只是加速了关羽的败亡而已。
当年“单刀会”刘备尚且亲赴荆州,这一次为何没有直接赴荆州指挥呢?这得从时间上看,刘备7月份还在汉中,荆州8月就开打了,刘备在汉中称完王,忙完一系列重要的事,回到成都需要一定时间,回来后前方情况不明,又需要时间来判断,战事进展汇报一来一回也需要时间,时间对刘备来说太不利了,等刘备意识到大事不好,也就来不及了。
还有人说守荆州的人如果换成诸葛亮肯定没问题,这种说法也未必成立,统帅在战役中的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还是综合实力,在荆州战场上刘备的实力与曹操、孙权加在一起的实力并不具有可比性,给诸葛亮运施展谋略的空间极为有限,一旦形成对峙,荆州必失。
要保荆州不失也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刘备把经营的重点不要放在益州而是荆州,如果他派诸葛亮经营益州、派魏延坐镇汉中,自己和大本营都放在荆州的话,孙权想搞小动作就得多思量思量了。
与刘备相比孙权在战略上更为积极主动,江东的大本营最早在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孙权接班时曹操特意以朝廷的名义要求孙权“屯吴”,意在限制其发展范围,但孙权总是设法向前推进,接班不久就把大本营前推到了京口,即今镇江,赤壁之战后又推进至建业,即今南京,此次取得荆州后更是把大本营一口气推进至武昌,即今鄂州。
看来孙权比刘备更明白,只有自己亲自经营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战略重心。
相关参考
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刘备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羽、张飞,可见其武力定不差。但是赵云的名气却远远比不上关羽、张飞,甚至谋臣诸葛亮、郭嘉等人都比赵云受关
总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看来落脚点在一个“大意”上,言下之意如果关羽不“大意”荆州是可以确保的,或者说如果派一个不“大意”的人比如诸葛亮守荆州,荆州也不会丢。历史无法如果但可以合理的地去分析,关于这些
总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看来落脚点在一个“大意”上,言下之意如果关羽不“大意”荆州是可以确保的,或者说如果派一个不“大意”的人比如诸葛亮守荆州,荆州也不会丢。历史无法如果但可以合理的地去分析,关于这些
历史人物 费诗在蜀国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费诗是怎样说服关羽的?
费诗在《三国志》里是有专门记载的,费诗也是位非常有才华能言善辩的人,只是在刘备手下得不到重用,所以每天也是郁郁寡欢。费诗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成功说服关羽,因为关羽不满自己和黄忠同列所以发起了牢骚,但是关羽
关羽是怎样的人?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评价关云长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君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几乎在所有的关帝庙里,都是极颂其武艺功勋,操
关羽是怎样的人?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评价关云长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君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老实讲,在所有的关帝庙里,都是极颂其武艺功勋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这些战绩使他愈发骄傲轻敌。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利用了这一点。他备礼呈书给关羽,口气极为谦恭,这使得原就轻视陆逊的关羽放松了警惕,不复有江东之忧,他撤走了荆州(今湖北荆门)的
是怎样的人?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评价关云长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君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老实讲,在所有的关帝庙里,都是极颂其武艺功勋
【吕蒙简介】吕蒙是怎样战胜关羽的?吕蒙用的是什么计策 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自古乱世出英雄,在汉末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尤多,其中最为令人所津津乐道的大概就要属三国时期的猛将了,其中有个别武将早已经是脍炙人口,可以说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比如说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