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Posted 民族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1921年3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它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大会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从保障战争胜利这一迫切需要出发,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余粮收集制,取缔了粮食的私人买卖,停止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转。虽然这一政策在赢得战争胜利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但在重新获得了和平的环境下,继续实行这一过时的政策,势必要引起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工农联盟的破裂,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列宁在大会上专门作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提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过渡的重要思想。他说: “经济的极端破坏因1920年的歉收而更加严重,同时大工业又不可能迅速恢复,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实行这一过渡。结论: 首先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方法: 实行粮食税,发展工农业间的流转,发展小工业。” (《列宁选集》第4卷第539页) 大会为此作出了专门的决议,正式确认了列宁为党和国家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列宁全集》第33卷第143页) 第二,大会讨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问题,确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在苏维埃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问题同民族问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因为国内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几乎都是农业劳动者。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新经济政策,是符合各民族劳动农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沙皇专制时期所实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使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把落后民族提高到先进民族的水平以及消除实际上存在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的决议,要求国内的先进民族必须尽力在物质上帮助落后的兄弟民族,首先在他们居住的边疆地区发展工业,以便帮助它们尽快赶上俄国中部地区的水平; 决议还要求各民族无产阶级,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使用民族语言的经济部门和政权机关,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促使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第三、大会总结了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明确地规定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指导方针。1920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全俄第五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废除工会工作中的军事工作办法,实行广泛的民主制,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一新方针。但是,党内以托洛茨基为首的一部分人反对列宁主义路线,公开挑起了论战。他们提出了 “把工会整刷一下”的口号,要求实现“工会国家化”,由工会直接掌管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追随托洛茨基向党发难,布哈林等人则企图调和以列宁为首的党内多数同托洛茨基分子的争论,从而在党内造成了更大的思想混乱。在大会上,代表们深入地批驳了上述各个派别的机会主义错误,明确指出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经济和对工人进行教育; 工会必须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 工会应当照顾到工人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 工会活动要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基础上,尽快恢复在国内战争时期受到很大限制的工人民主; 工会必须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使自己变为苏维埃政权的辅助机关。第四,大会严厉遣责了派别活动,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问题的决议。由于历史的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因,俄国党内的派别活动是时有发生的。国内战争结束后,各个新老宗派集团的活动异常猖獗起来。他们不仅各据山头,独树一帜,胁迫党承认他们进行非组织活动的自由,而且制造纠纷、无理取闹,意欲把党推向涣散无力、四分五裂的境地。对此,代表大会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认为这是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小资产阶级动摇性的表现,在客观上起到了帮助敌人的作用,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具有极大的政治危害性。通过激烈的辩论,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痛斥了一切反党集团,责成他们立即解散各自的派别组织; 并且规定凡不执行此项决议的,均要被立即无条件地开除出党。考虑到党的统一对于加强党的领导作用的密切关系,代表们强调了加强党内民主,加强集体领导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号召全体党员必须严格执行大会决议,迅速地、毫不保留地在实践中体现出它的精神。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俄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会在俄国革命的转折关头,正确地指明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拟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案,规定了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工会工作、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不仅保障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为后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参考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1923年4月17—25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408人,有发言权的代表417人。列宁因病未出席。斯大林等主持会议。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中央委员会和中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3月27日—4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522人,有发言权的代表165人。这是列宁参加的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1921年3月8—16日在莫斯科举行。这次代表大会对工会问题的争论作了结论,通过了列宁为首的10人纲领,重申了党的统一问题,严厉批评了挑起工会争论的托洛茨基、
苏联·俄国共产党(布)第八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18—23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301人,有发言权的代表102人。列宁主持了会议。这次大会是在国内战争处于极端困难和复杂的形势下召开的
苏联·全联盟共产党(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1952年10月5—14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1192人,有发言权的代表167人。斯大林等主持了大会。44个兄弟党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
苏联·全联盟共产党(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1939年3月10—21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1569人,有发言权的代表466人。斯大林等主持了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关
苏联·全联盟共产党(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12月2—19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898人,有发言权的代表771人。斯大林等主持了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中央
苏联·全联盟共产党(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6月26日—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1268人,有发言权的代表891人。斯大林等主持了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
苏联·全联盟共产党(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4年1月26日—2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1225人,有发言权的代表736人。斯大林等主持了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
苏联·全联盟共产党(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12月18—31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665人,有发言权的代表641人。斯大林等主持了大会。大会以讨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为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