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南非祖鲁人民抗击英国及荷兰殖民者的斗争

Posted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非洲 南非祖鲁人民抗击英国及荷兰殖民者的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非洲 南非祖鲁人民抗击英国及荷兰殖民者的斗争

南非祖鲁人民抗击英国及荷兰殖民者的斗争

在近代南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历史上,祖鲁人民占有光荣的地位。他们为捍卫国家的独立,保卫家园土地,在近100年内先后同荷兰及英国殖民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祖鲁人民的光荣斗争传统受到非洲人民的景仰。

“白人就要来了”

十五世纪末叶,班图人居住地区已扩展到今日奥兰治自由邦中部、纳塔尔南部和开普敦东部。南班图人中的两大支苏陀一茨瓦纳人、北恩戈尼人即祖鲁人,大多已定居下来,过着牧农混合的经济生活。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是南非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南班图人社会正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阶段。许多种族和部族互相杂居。各个部落之间或者联合或者分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1635年以前葡萄牙人已将易种、高产的美洲玉米传入非洲东海岸。之后,北恩戈尼人开始种植玉米。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有所增加,牲畜大量繁殖,一个小部落往往拥有数千头牲畜。手工业和商业兴旺起来,出现了有100人做工的兽皮加工工场,向葡萄牙商人出口毛皮。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德拉戈阿湾①市场的象牙供不应求, 利市百倍。铁制工具、铜制装饰品甚多。人丁兴旺, 林波波河以南的南班图人有100多万。

父权制家庭公社的私有财富逐渐增加, 部落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拥有大量牲畜的富裕家族往往通过“牲畜借贷”使本部落的成员在经济上依附自己, 成为“当权家族”。象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氏族酋长已经部分地靠部落成员的献礼如家畜、谷物等来生活”②。这些新因素成为破坏原始公社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动力。

南班图人牧农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旧的部落结构。十八世纪末, 在南非高原上开始了部落广泛联合的过程。部落联合, 或通过和平的合并, 或通过武力的征服完成。

在极度混乱的局势中, 祖鲁部落的崛起具有重大的意义。姆塞思瓦部落的酋长丁吉斯瓦约(1809—1818年在位)是祖鲁王国的奠基人。他到过英属开普殖民地和葡属莫桑比克, 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部落, 建立强大的军队, 才能对付殖民侵略的威胁。他首创“同龄等级制”的军事组织, 把部落的男子按年龄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履行一定的义务(或作战或劳动)。他严格训练战士, 并依靠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迅速征服了邻近的部落, 奠定了祖鲁王国的基业。

恰卡(1787—1828年)原是祖鲁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儿子, 1800年投奔丁吉斯瓦约。由于聪明善战, 他深得丁吉斯瓦约的器重。1816年恰卡的父亲去世, 丁吉斯瓦约支持他继任酋长。丁吉斯瓦约死后, 他又继承了姆塞思瓦部落联盟最高酋长之职。他经过连年征战, 在今南非共和国纳塔尔省境内, 建立了南班图人最强大的国家——祖鲁王国①。

十九世纪上半期,祖鲁王国在恰卡和丁刚(1797—1840年)的治理下,国势日益强盛。他们通过战争或和平手段把100多个部落先后并入祖鲁王国版图,使它直接和间接管辖的范围扩大到20万平方公里。当时王国版图北至蓬戈拉河,西抵水牛河,南至图盖拉河,东至海滨。王国的中心地区是图盖拉河流域和乌姆福洛齐河流域之间的谷地。

十五世纪末,葡萄牙船员“发现”了这块后来称为纳塔尔的地方。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英国人欧文船长探测德拉戈河湾以南沿海地带后,向开普殖民当局报告说,纳塔尔土地富饶。当时正在向北扩张的英荷殖民者竞相觊觎这块濒临印度洋的宝地。1824年,布尔人②农场主和英国商人拼凑了一个“联合公司”,打算勘察在纳塔尔开发农牧业的可能性。布尔人因劳力缺乏,水土不服及疾病等失望地离开了。英国人亨利·法因、詹姆士·金、法郎西斯·法韦尔等人留了下来,占据纳塔尔港③为据点,并深入内地廉价收购象牙。他们通过送礼、治病等手段,取得祖鲁国王恰卡的好感,1824和1828年从恰卡手中骗取了沿海长35英里、宽100英里的土地。这是英国人对祖鲁王国领土主权的首次侵犯。

1828年,恰卡兵下乌姆齐姆库卢河④。英国急忙派遣萨默斯特上校率兵北上。随祖鲁军南下的英国商人“劝告”恰卡不要去攻击开普殖民政府保护下的南恩戈尼人诸部落⑤的酋长,以免引起英国的报复。这时,恰卡从英国殖民军不断攻击开普殖民地境内班图人部落的军事行动中,开始认识到白人殖民者手中的火器是对祖鲁王国的最可怕的威胁。

为预防白人殖民者可能发动的侵略, 恰卡把纳塔尔南部划成“无人区”, 作为祖鲁王国与英国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地带。他继承并改革了丁吉斯瓦约的军事制度, 不分部落只按军龄等级组成“同龄兵团”; 儿童从12岁起接受半军事训练, 18岁起接受正式军事训练, 35岁前不许结婚。恰卡还改革了武器装备, 每个战士配备一面盾牌和一根短杆刺矛, 便于防御和进行白刃战。祖鲁军队的战斗力明显加强。

1828年9月24日, 恰卡的异母兄弟丁刚与几个兄弟合谋刺杀了恰卡。据说恰卡最后一句话是警告国人:“白人就要来了”。


“血河战役”

丁刚登上王位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白人殖民者从开普殖民地向北的土地扩张正日益逼近祖鲁边境。在东部沿海地带, 英殖民者以纳塔尔港作为殖民据点, 得寸进尺, 不断扩张, 已管辖2,500非洲人, 而且还在不断收容祖鲁王国的叛逃者。1834年,纳塔尔港英商集体上书英政府, 要求英国兼并纳塔尔沿海长200英里、宽100英里的地带。1835年英国人擅自在其占领区成立“自治政府”, 形成对祖鲁王国主权的潜在威胁。

布尔人并不甘心英国人独占纳塔尔富饶的土地。当时, 大批布尔人正从开普殖民地往东北方向进行“大迁徙”①。1834年下半年,由布尔农场主厄伊斯率领的殖民先遣队30骑,从开普殖民地东部窜入纳塔尔踏勘土地,策划移民屯垦。厄伊斯先遣队回到开普殖民地后提出报告:纳塔尔境内有大片肥沃土地,从奥兰治河往北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高原沃野,有大片“无主土地”,极其适合开拓畜牧农场。厄伊斯的报告激起布尔农场主对班图人土地的贪欲。

奥兰治河与瓦尔河之间的高原地带,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在原祖鲁王国部将姆齐利卡齐的管辖之下。他所建立的马塔贝莱王国,是内陆高原地带最强大的国家,拥有5千能征善战的军队,首府设在马里科河畔的莫塞加①,管辖范围有3万平方公里之广。他屡屡起兵反对丁刚,丁刚曾3次派军队予以讨伐。

1836年一支布尔人大迁徙队伍,在波吉斯特率领下,窜入姆齐利卡齐的辖区。他们仅以29头牲口的代价就从一个地方小酋长手中“购买”费特河与瓦尔河之间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姆齐利卡齐派军队赶走了两小股布尔入侵者。10月,他又派部将凯利皮率5千战士在维格科普围攻布尔人据点。

1837年1月,布尔人得到增援,气焰更加嚣张,组成了一支轻骑兵,驰骋百里偷袭马塔贝莱王国首府莫塞加。马塔贝莱战士牺牲400多人,败退卡潘大本营。11月,布尔殖民者又纠集两支队伍进攻卡潘,激战9天,马塔贝莱人被迫退出马里科谷地。此后,姆齐利卡齐因国土沦亡,率2万部众北渡林波波河,进入马绍纳兰②,重建马塔贝莱王国。

面对英、布殖民者愈益增长的侵略威胁,丁刚认识到,必须建设强大的军队。他保持了恰卡建立的一套军事制度,想方设法取得火器和马匹来装备祖鲁军队。为了从纳塔尔港的英商手中购买枪枝, 丁刚极力同英商及传教士维持友好关系。

陶醉于军事胜利的布尔殖民者决定占领整个纳塔尔, 建立拥有出海口的布尔人共和国——纳塔利亚。1837年10月, 刚被选为布尔人“总统”的雷提夫率领一支布尔殖民军, 朝德拉肯斯堡山的隘口进发。10月19日和11月8日, 雷提夫从被占领的纳塔尔港致信丁刚, 要求让布尔人在“与祖鲁领土毗邻的无人地带居住”。雷提夫还语含威胁说: 姆齐利卡齐的不妙下场,就是“行为不端的国王的下场”。雷提夫亲率15骑进入祖鲁王国首府姆冈冈德洛武,向丁刚索取土地。

1838年2月3日, 雷提夫率71骑和30名南非土著科伊人仆役再次进入祖鲁首府。他要求丁刚在一份文件上画押割让土地。为了麻痹敌人, 丁刚在这份文件上画了押。之后, 他以举行战舞表演为名调动军队。2月6日,在为雷提夫等人举行的“送别”集会上,丁刚下令祖鲁战士逮捕了雷提夫及其随从, 并全部处死。

2月16日, 祖鲁军几乎消灭了占领布须曼河和布劳克兰河之间土地的布尔农场主。随后几个月, 祖鲁军摧毁了纳塔尔境内的布尔人的堡垒及农场。大农场主厄伊斯被击毙。惊慌失措的波吉斯特率队撤到德兰士瓦高原。3月至4月, 英国人凯恩率军从纳塔尔港驰援布尔人。丁刚命其弟姆潘达率军消灭这股入侵者。9月,布尔人另一名重要首领马里兹死去。纳塔尔的布尔人陷于群龙无首状态, 在祖鲁人英勇反击下, 他们遭受了自1835年进行大迁徙以来最惨重的损失: 人马失去1/10, 许多农场主各自逃散, 溃不成军。

残存于纳塔尔的布尔农场主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请求开普殖民地格拉夫里内特边区的民团司令官比勒陀利乌斯出来领导他们。11月20日, 比勒陀利乌斯被任命为布尔军总司令。他着手整顿民团纪律, 征募了500名精干骑兵, 装备了57辆满载弹药辎重的牛车,另外还配备了两门小炮。

12月15日,布尔骑兵前哨与祖鲁军前锋接触。比勒陀利乌斯在恩康姆河的河套上,把几十辆牛车首尾相接,组成环形牛车阵,利用深邃的河水掩护背后和侧翼。布尔人在武器和军事技术上都占有优势:他们在防守时利用牛车作为隐蔽,发挥枪炮的密集火力;追击时以骑兵开路,从马鞍上射击。祖鲁军除少数人拥有火器外,绝大多数人只有刺矛和投枪。布尔人燧发枪射程为祖鲁人投枪掷程的两倍,对密集队形杀伤力大。祖鲁军在军事技术上只有突袭和设伏的优势,但在恩康姆河套上却没有机会得到发挥。

12月16日凌晨,祖鲁战士排成密集的“公牛角”阵形①,呐喊着向布尔人的“牛车阵”发起冲锋。进攻持续了两个小时。祖鲁战士轮番持矛冲锋,伤亡惨重。丁刚下令撤退。布尔骑兵纵马追去。祖鲁军被击溃,伤亡3千人,鲜血染红了恩康姆河。后来这条河改名血河。

血河战役后,布尔军乘胜进击,占领祖鲁王国首府,丁刚退往北方。布尔人利用祖鲁人内部有些酋长的反叛,姆潘达对王位的觊觎,拉拢收买,组成反丁刚势力。在内忧外患交逼下,1839年3月,丁刚被迫答应:图盖拉河以南土地由布尔人占领,并交付1千头牲口、1万公斤象牙。

1839年10月,姆潘达率1万7千人和2万7千头牲畜叛离丁刚,投靠布尔人。1840年2月18日,姆潘达由布尔人加冕为”祖鲁王”。登上王位后,姆潘达把图盖拉河至白鸟姆福洛齐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奉送给布尔殖民者。祖鲁王国只剩下半壁河山,苟延残喘。丁刚于1840年死于斯威士兰境内。

1840年2月14日,布尔人在祖鲁人的国土上成立纳塔利亚共和国, 宣布接管图盖拉河与乌姆福洛齐河之间整个地区及海岸。英国不能容忍布尔殖民者在纳塔尔占据优势。英国宣布纳塔尔全境均属大英帝国统治范围之内, 并从开普殖民地派兵北上占领纳塔尔。1843年7月15日, 英国正式宣布纳塔尔为英国领地。


伊桑德卢瓦纳之战

在姆潘达统治时期, 祖鲁人民过着丧权辱国的生活, 他们渴望恢复恰卡—丁刚时代祖鲁王国的独立和尊严。姆潘达的长子开芝瓦约(1826—1884年)同情人民的愿望。1856年11月, 祖鲁人大会决定由开芝瓦约执掌国政。1872年姆潘达死后, 开芝瓦约正式登基。

从四十年代以后, 祖鲁王国西部与布尔殖民者的德兰士瓦共和国接壤。布尔农场主不断蚕食血河以东土地, 严重威胁祖鲁人的生存。在王国南面, 英国的开普殖民政府也不断扩张, 兼并南班图人国家。

开芝瓦约掌权后, 采取几项重大措施, 保卫民族独立。他首先重建军队, 恢复祖鲁人传统的同龄兵团军事制度, 对青少年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吸取血河战役的教训,深知刺矛和盾牌难以抵挡殖民者的枪炮子弹, 用牲畜向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购买数百支枪和大量弹药。他还让祖鲁青年到金伯利的钻石矿做工, 用挣来的钱购买枪枝带回国内。他雇佣英国商人约翰·丹恩训练军队,教祖鲁战士骑马、射击, 让英军逃兵传授使用枪枝的知识, 从德拉戈阿湾聘请英人修理枪械。几年之内, 祖鲁王国重建了一支既能使用刺矛投枪又能掌握近代火器的4万大军, 这是南非地区空前强大的军队。

1867年, 在奥兰治西部发现了钻石矿。1886年, 在德兰士瓦发现了金矿。欧洲移民纷至沓来。南非地区的欧洲移民迅速增至30万人。英国资本开始大量流入。1885年英国在南非的投资为3,400万英镑,十九世纪末增至2亿英镑。

为了垄断钻石和金矿生产,英国政府加快了征服和掠夺南非的步伐。1871年英国吞并钻石产区西格里夸兰;1877年吞并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1877—1878年夺取了东格里夸兰。英国政府在南非为推行“联邦政策”,打算把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组成一个“白人联邦”。殖民当局把日益强大的祖鲁王国视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它在南非实现稳定统治的力量。

1878年,开普殖民地总督弗里尔主持制定了入侵祖鲁的军事计划。同年12月11日,弗里尔向祖鲁王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祖鲁军队必须在30天内解除武装,接受代表英国总督的驻扎官的统治;另外还提出英国传教士自由进出祖鲁国土、给被夺去土地的布尔人以牲畜补偿等无理要求。开芝瓦约严正拒绝。

在期限到期以前,英军已在图盖拉河岸沿祖鲁边境地区部署了6营兵力。开芝瓦约集结3万大军于首府乌伦迪附近。英军司令切尔姆福斯德调集了1万3千英军,36门大炮和大批土著雇佣军。英军在长达200英里的战线上,分3路前进,直指乌伦迪,以阻止祖鲁军南下进入纳塔尔。东路英军由皮尔逊上校指挥,从沿海地区渡过图盖拉河下游;西路由伍德上校指挥,由纽卡斯尔附近侵入祖鲁;中路由邓福德中校指挥,驻扎洛克浅滩,以策应切尔姆斯福德的主力。

1879年1月20日,英军中路主力第24团渡伯费茨河前进10英里,在伊桑德卢瓦纳山的南坡下扎营。祖鲁军在开芝瓦约亲自指挥下,把主力部队悄悄调到伊桑德卢瓦纳附近的山中。几千人的大军隐蔽集结,不露烟火,秩序井然;只派小股部队到山前游弋,迷惑敌人,分散其注意力。英军骄横轻敌,守备松懈,既未掘壕自守, 也不构筑牛车阵。

开芝瓦约采取了调虎离山袭其巢穴的计谋。1月21日, 他派出一支部队伪装主力,迤逦往东开发, 引诱英军主力出营。22日晨, 切尔姆斯福德果然亲自率领第24团第2营和4门大炮尾随这支祖鲁军。营地留下第1营的5个连、第2营的1个连和1个炮兵营(剩两门炮)以及1个土著营, 共约2千人守卫。

开芝瓦约估计英军主力已离营地十几英里, 一声令下, 埋伏在附近山中的几千名祖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营区, 与英军展开白刃战。祖鲁战士作战异常勇猛, 他们一直冲到英军刺刀跟前, 持矛刺杀; 有些战士拽住英军刺刀刃片不放, 直到中弹倒下。英军受到冲击, 阵脚大乱, 夺路而逃, 许多人跳进伯费茨河湍急的水流中。慌乱中两门大炮也被丢弃。激烈战斗经历了两个小时。待切尔姆斯福德闻讯回援, 于夜间赶回营地, 英军已被全歼, 营地死伤狼藉, 尸横遍野。此役, 英军伤亡1,600多人(900多名被击毙), 所属土著营500人被歼。祖鲁军缴获1千多支来福枪、两门大炮和50万发子弹。这是十五世纪初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大陆以来, 非洲人民在反殖民主义战争中取得的最大战果, 也是英军自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来所遭受的最重大损失。

切尔姆斯福德的速胜计划受挫, 英国左翼(西路)被迫匆忙退守坎布拉, 右翼(东路)被围困在埃肖威, 交通阻断, 粮草不济。开芝瓦约充分估计到英军的火力优势, 做出决定: 对据壕自守的英军进行长期围困, 围点打援, 断绝交通, 使其不攻自毙。这个战术对于当时供应交通线已陷入极端困难, 又将面临雨季的英军来说, 无疑是致命的。可惜祖鲁一些将领求胜心切, 贸然对防守严固的坎布拉英军阵地发动强攻, 以致几次遭受重大损失。

英军在伊桑德卢瓦纳惨败的消息传到英国, 议会大哗。迪斯累里保守党政府孤注一掷, 从开普敦、圣赫勒拿岛、毛里求斯岛和英国本土调遣的援军纷纷开赴纳塔尔。3月17日,配备有骑兵、大炮的援军到达南非。英军总兵力超过2万人。6月,英军重新向北缓慢进军。开芝瓦约率部英勇阻击。6月1日,在伊蒂奥西河畔,祖鲁军突袭英军一支小分队,击毙了在英军中服役的前法皇路易·波拿巴的独生子路易王子。这一事件震动了欧洲。

7月初,英军进抵祖鲁王国首府乌伦迪附近。7月4日开进马拉巴提尼平原,摆开一个5千人组成的方阵。战斗打响后,英军以后装枪组成密集的火力和6门7磅(炮弹重量)、9磅火炮猛烈轰击。祖鲁军虽然避开从方阵正面攻击,而绕到右翼猛攻,但它的两翼“长角”和中央主力根本无法逼近火力凶猛的英军方阵。祖鲁军绕到方阵后面发动第二次进攻,也未能得手。祖鲁军伤亡2,300多人。侵入首府的英军焚烧了乌伦迪和附近村寨。

8月28日,开芝瓦约在克瓦德瓦萨村不幸被俘。后流放到开普敦和英国。英国对祖鲁战争延续8个月,损兵折将数千人,耗费500万英镑,在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迪斯累里的保守党政府成了众矢之的,1880年终于倒台。

祖鲁人民的顽强抵抗,向世界证明这个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恩格斯盛赞祖鲁人民及其军队,说他们虽然“至今还保存着氏族制度”,却“做出了任何欧洲军队都不能做的事情。他们没有枪炮,仅仅用长矛和投枪武装起来,在英国步兵——在密集队形战斗上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后装枪的弹雨之下,竟然一直向前冲到刺刀跟前,不止一次打散英军队伍,甚至使英军溃退,尽管在武器上非常悬殊,尽管他们没有受过任何军职训练,也不知道什么是队列动作。”①

英军新任司令沃尔斯利将祖鲁王国分成13个酋长国,由英国任命的酋长统治。这些酋长大都是恰卡统一祖鲁以前各王族的后裔,他们互相争权夺利,使祖鲁陷于四分五裂的血腥内战中。1887年, 英国正式吞并祖鲁国家, 将它合并于纳塔尔殖民地。


1906年起义

英国兼并祖鲁后, 大片土地被白人殖民者侵占, 对祖鲁人的捐税增多, 负担加重。十九世纪末, 纳塔尔殖民当局向祖鲁人征收14先令的茅屋税, 还规定必须交纳过境税, 养狗税等。1899—1902年英布战争后, 英国损失惨重, 为了弥补这一损失, 加紧剥削祖鲁人民, 征调民伕、加派差役, 人民不胜其扰。

1905年,殖民当局颁布《人头税法案》,向18岁以上的男子征收1英镑人头税。新税令引起祖鲁人民极大不满。翁根尼和格雷敦等地人民自发掀起抗税斗争。在里奇芒区, 两名白人警察因强行征税被杀。英国军事法庭竟将12名祖鲁人判处死刑。

1906年, 马蓬穆洛、克兰茨科普、翁沃蒂和恩坎德拉等地区先后爆发起义。西甘南达老酋长率众千名在恩坎德拉森林首举义旗。接着, 班巴塔酋长率众500在西部库德尼山区起义。响应的群众迅速增加到数千人。起义群众杀死税警, 烧毁殖民者农场。

纳塔尔殖民当局惊慌失措,向开普殖民地总督塞尔伯恩告急。英国殖民政府派麦肯齐上校率2,100名殖民军开进祖鲁镇压。麦肯齐首先进军图盖拉河支流因苏齐河谷地, 切断东西两支起义军间的联系, 而后挥戈北向, 进入恩坎德拉林区。此时, 西甘南达正率起义军驻扎莫姆河谷, 班巴塔率部同他会合。1906年6月9—10日, 起义军同英军在莫姆河谷展开激战。祖鲁人在武器居绝对劣势的情况下, 奋勇作战。班巴塔壮烈牺牲, 起义军阵亡500多人。不久, 遭受围困的西甘南达被迫投降。

班巴塔牺牲后, 起义地区转移到图盖拉河以南的马蓬穆洛。中心地区围绕两个村镇: 一个在因苏西河; 一个在因辛辛比河和图盖拉河的汇合处。起义军人数增加到7千多人。英军不断增援,总数达5千人。麦肯齐上校采取数路围攻,各个击破的方式,逐一击败了祖鲁起义军,并血腥屠杀起义群众。祖鲁人对欧洲殖民者的愤恨情绪继续在增长。各地起义群众袭击殖民者,捣毁白人的住宅。这时,迷信活动在群众中盛行起来。他们大批宰杀白色的家禽,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白人殖民者的满腔愤懑。

1883年初,开芝瓦约从流放地回国,再次被立为国王。1884年2月,开芝瓦约去世,其子迪尼祖路继位。他不仅没有支持起义,反而运用自己的影响阻止各地起义的爆发。英国殖民当局为了煽起白人殖民者的种族仇恨,于1907年故意制造了一起对迪尼祖路的审判案,指控他企图再次策划起义。次年,殖民法庭判处他4年监禁,并把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在1906年起义中,约有5千祖鲁群众死于英国屠刀之下,另有3千人被捕。班巴塔领导的起义是南非人民在部落酋长领导下反抗殖民统治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祖鲁人民抗击英、布殖民者的斗争,表现出祖鲁人民不甘屈服于殖民统治的顽强战斗精神。但是,这是在双方经济和军事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祖鲁人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十九世纪祖鲁人民的卫国战争,沉重打击了英、布殖民者的侵略计划,延长了王国独立存在的时间,对整个南部非洲人民抗击殖民者的斗争是极大的鼓舞,并激励了后来几代南班图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1906年起义在南非更有深远的影响。它使英国和布尔殖民者惊恐地看到,南非黑人社会的底层蕴藏着巨大的反抗力量,因而加速英、布殖民者勾结的过程。1908年英、布殖民者召开了没有非洲人参加的国民会议,拟订英、布双方都能接受的宪法,称《南非联邦法案》。1910年, 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4个殖民地组成南非联邦。

同时, 南非黑人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总结黑人历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认识到南非黑人反殖民主义力量联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就促进了南非第一个全国性民族主义组织——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在1912年成立。这样, 旧式的部落起义逐渐地被新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所代替。南非人民的反帝独立斗争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注释

① 今莫桑比克的马普托湾。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140页。

① 祖鲁民族是由众多大小祖鲁氏族扩大形成的。有的书上说,恰卡继承酋长后才将这个部落改称“祖鲁”,含意为“天”,表示这个部落的高贵。

② 荷兰殖民者的后裔称布尔人(Boer,意为农民)。

③ 今南非共和国纳塔尔省的德班港。

④ 今纳塔尔省与开普省之间的界河。

⑤ 南班图人的一支,祖鲁人语言亦属恩戈尼语。

① 1795年英国占领开普殖民地。1820年英国开始向这里移民5千人。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让英国移民夺占最肥沃的土地,宣布英语为官方语言,改革币制, 向布尔人增税, 不许布尔农场主使用奴隶劳动等, 从而加深了英、布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这是促使布尔人进行大迁徙的重要原因。1836—1837年大迁徙高潮时, 约有1万布尔人陆续离开开普殖民地, 向北部奥兰治、德兰士瓦的苏陀-茨瓦纳人居住区以及东北部祖鲁人居住区远征。

① 今齐勒斯特附近。

② 今津巴布韦。

① 中央为主攻部队,进攻时,左右两翼首先突入敌阵,之后合力消灭陷入两角夹击中的敌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3页。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祖鲁战争

祖鲁战争1652年,荷兰人开始入侵南非,在开普敦建立移民定居点,并以此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大殖民地。随着欧洲列强的入侵,18世纪末,南非原始社会渐渐瓦解,部落联盟兴起。祖鲁人作为南非土著居民的一支,在恰

国外名人传 丁刚人物生平简介,丁刚怎么死的,丁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丁刚(Dingane,1797—1840),十九世纪中叶领导南非祖鲁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领袖。丁刚是祖鲁国奠基者——恰卡的同父异母兄弟。恰卡在世时,他是一员大将,1826年曾奉命率军翻越德拉肯斯山去征讨

非洲 十九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民捍卫国家独立的斗争

十九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民捍卫国家独立的斗争十九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英意殖民侵略的武装斗争,是非洲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全非洲范围内,只有这场斗争是以胜利告终的。它有效地遏制了西方列强对非洲之角的

非洲 阿散蒂人民八次抗英武装斗争

阿散蒂人民八次抗英武装斗争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阿散蒂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八次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武装斗争。这些武装斗争在加纳人民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占有突出地位,在西非人民和非洲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

历史百科 1980年6月南非武装入侵邻国

1980年6月南非武装入侵邻国由于毗邻国家支持南非人民反对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斗争,以及支持西南非洲人民反对南非当局非法占领西南非洲的斗争,70年代中期以来,南非奉行对邻国的武装侵略政策,进入80年

非洲 肯尼亚“茅茅”运动

肯尼亚“茅茅”运动从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到1963年英国殖民政府垮台,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经历了漫长的殖民统治。其间,当地人民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曾进行过多次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

世界历史 1984年2月16日安哥拉与南非签订《卢萨卡协议》

1984年2月16日安哥拉与南非签订《卢萨卡协议》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积极支持纳米比亚人民反对南非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纳米比亚的民族主义组织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在安哥拉设有基地。南非则以追击

非洲 葡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

葡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5个非洲国家原来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的人民曾经同葡萄牙殖民主义的侵略和统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

历史百科 殖民主义者南非争霸——英布战争在进行中

殖民主义者南非争霸——英布战争在进行中英布战争中守卫在雷迪丝湖畔的布尔人士兵英布战争是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布尔人是荷兰殖民者以及葡萄牙、法国等殖民者的后裔。1

你们知道纳米比亚这个国家吗那里穷吗?

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历史上曾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从15世纪到18世纪,纳米比亚曾先后遭受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的入侵。1890年,德国占领纳米比亚全境。1915年7月,南非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