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印度·1930年3月-1934年4月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Posted 甘地
篇首语: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印度 印度·1930年3月-1934年4月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印度 印度·1930年3月-1934年4月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1930年3月-1934年4月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1930年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反英斗争再起。1928年西门调查团访印遭到抵制。同年英印政府拒绝在《尼赫鲁报告书》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于是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合作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并确定翌年1月26日为独立日。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包括降低田赋、减少军费和英国官员的薪金、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禁酒、取消食盐专营和释放政治犯等。在遭到总督拒绝后,甘地着手发动不服从运动,选定以破坏食盐专卖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公里,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地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当局闻迅后,大肆镇压。甘地的秘书、他的两个儿子兰姆萨和德韦达斯、尼赫鲁父子、贾·尼赫鲁的妻子卡马拉、6万工农群众和国大党人相继被捕。甘地的次子德韦达斯绝食60天最后饿死在狱中。当局的镇压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吉大港、白沙瓦、绍拉普尔和西北边境省相继爆发武装起义。当局于5月4日将甘地逮捕后,反英运动更趋激烈。5月6日各大工业中心举行政治罢工;8日西南边境林拉普尔的市政大楼和警察局被烧毁;19日瓦拉达地方500名工农群众捣毁政府的食盐商栈,27日勒克瑙发生武装冲突,酿成流血惨案。英国人慑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国内局势的动荡,于1930年6月9日发表西门报告书。1931年3月5日双方签定了《甘地-欧文协定》,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总督则放弃镇压。9日甘地赴伦敦参加第二次圆桌会议,因英国缺乏诚意,会议中断。在群众压力下,国大党恢复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印当局亦恢复大规模镇压。反英斗争进入低潮。1934年4月7日运动停止。
相关参考
印度 印度·1930年3月-1932年11月三次圆桌会议召开
1930年3月-1932年11月三次圆桌会议召开1930年3月甘地发动的文明不服从运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给英印当局以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为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吸引到立宪参政的轨道上,于1930年6月发
1931年3月5日《甘地-欧文协定》签署甘地与印度总督欧文签订的关于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协定,亦称《德里协定》。1930年3月甘地发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后遭到逮捕,1931年1月2
1954年11月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在当时世界对立的两大社会制度中,力图寻求一条适合印度国情的第三条道路。1954年11月,尼赫鲁责成著名经济学家马哈拉诺比斯教授,拟定一个印度发展经济
1930年6月第二次《英伊同盟条约》签订1930年6月,英国又强迫费萨尔王朝签订了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军队有权占领伊拉克境内哈巴尼亚和塞巴两个最大的空军基地,并有权在附近驻扎军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3次,第一次发生在1920~1922年,第二次发生在1930~1934年,第三次发生在194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人民同英殖民统治者间的民族矛盾
1930年4月吉大港起义吉大港起义,印度吉大港(今属孟加拉国)民众的反英起义。1930年4月18日夜,由苏尔贾亚·森领导的恐怖组织吉大港印度共和军采取突然行动,袭击并占领了吉大港的军火仓库和警察营房。
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又称丹地进军,指甘地发动的反对英国殖民当局食盐专卖法的行动。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积极分子一行80人从阿默达巴德“坚持真理运动院”出发,步行前往海滨丹地村,
1951年7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1946年9月印度临时政府成立,具有计划经济思想的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早在1938年10月,国大党就成立了以尼赫鲁为主席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确认计划经济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模
克什米爾緊張局勢加劇,從2019年2月巴基斯坦同印度爆發了局部軍事衝突之後,這個地區一直存在衝突,近日,衝突有加劇之勢。4月9日,巴基斯坦陸軍宣布,針對印度的軍事入侵,他們果斷出手,在克什米爾擊落了一
越南·越南劳动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越南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次代表大会。自1930年10月,越南共产党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以后,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的工人、农民及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