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阶级和阶级斗争论
Posted 阶级
篇首语: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德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阶级和阶级斗争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德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阶级和阶级斗争论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阶级和阶级斗争论
民主德国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一系列看法。该理论在社会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建国初期,民主德国认为,阶级斗争的基本问题就是与想尽一切办法阻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伟大建设事业的西柏林和西德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在国内就是同一部分资产阶级和法西斯分子以及其他剥削阶级分子做斗争。这时的任务是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这一时期,由于共同的利益和使命,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的联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完全实现合作化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一起关心和建设着社会主义,彼此之间的关系丝毫没有对抗性。随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和经济的可能性就永远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阶级消失了,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没有了,过去的富农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就永远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几乎完全克服了在剥削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对抗。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友好协作、同志式的合作和互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各个阶级和阶层,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都一致起来了。但这并不排除个人和集体以及社会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到了70年代,民主德国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又有了比以前更加明确的提法。《德国统一社会党纲领》指出: 民主德国的社会结构,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永远消除,阶级对抗已经永远消失。这时,党的阶级政策就是联盟政策,即在社会主义政权和所有制关系以及劳动者社会主义觉悟的基础上,形成工人阶级、合作社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密切而持久的同志式的创造性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在工人阶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具备下列特点: 各阶级和阶层的劳动人民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国家一致的社会基本关系,社会基本利益和社会的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工人阶级、合作社农民阶级、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一切劳动人民的日益增长的政治道义的统一。当然,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一个无阶级社会。尽管劳动人民阶级和阶层已处在相互接近的高级阶段。但是,它们之间还存在差别。未来的任务,是创造一切条件,以不断缩小这些差别。
相关参考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国性的工人组织,成立于1945年6月25日。民主德国宪法规定,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是工人阶级广泛的阶级组织。它们通过广泛参与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维护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统一社会党1976年纲领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其中论述了党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她是民主德国工人阶级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执政党。成立于1946年4月21日。在党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准则和宗旨》的纲领性文献。其中规定:为争取德国的统一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民主德国农民、手工业者和原中小资产阶级中的基督教徒组成的政党组织。成立于1945年6月26日。为民主德国第二大党。1983年拥有党员12.5万人。基督教民主联盟章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六·一七”事件1953年6月17日发生在东柏林和东德几乎所有工业中心的工人要求民主、人身自由、争取工人阶级利益的罢工游行事件。造成事件的原因,除由于向苏联偿还大量赔款、工业生产率低
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导言中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出现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由此
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导言中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出现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由此
德国纺织工人起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作为德国纺织工业中心之一的西里西亚,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那里的工人所受的剥削日益严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40年代
1918-1919年德国11月革命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使德国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日趋高涨。19
法兰西共和国发生危机——法国斯达维斯基事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法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统治阶级拿不出对付危机的措施,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工农运动不断高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