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科 动物的“多媒体”语言
Posted 昆虫
篇首语:先学爬,然后学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百科 动物的“多媒体”语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识百科 动物的“多媒体”语言
动物的“多媒体”语言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鸟语花香,万物有灵。
许多动物,例如昆虫、鱼类和一些哺乳类是依靠特殊的化学气味来辨别同类和传递信息的。
昆虫的语言是气味。和人类一样,昆虫间也时时需要交往和联系。它们如何传递防卫、避敌、寻偶求爱等信息呢?
昆虫没有鼻子,它感受气味刺激主要是通过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气味实际上就是某些化合物,因为这些物质起到通讯联系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作信息化合物。那么昆虫如何利用气味语言呢?主要方式是通过昆虫分泌的外激素。这是由昆虫的某些腺体分泌并释放到体外的信息化合物,易挥发,弥漫在空气中随风飘动,在昆虫个体之间传递各种信息,诱发和调节昆虫的行为。所以这种昆虫外激素又叫昆虫信息素。不同的外激素对昆虫起着不同的作用。
有些外激素的作用对象只是同种昆虫个体。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交配后,停止分泌。性外激素具有专一性,即只招来同种异性个体,不会引来其他的种类。这类激素留下的痕迹的引诱距离,不同的昆虫也不尽相同。如家蚕仅为几十厘米;某种天蚕蛾远达4km;而嗅觉最灵敏的蝴蝶性外激素,能波及11km,使雄蝶沿性外激素痕迹波浪式飞来。
除性外激素外,昆虫还会分泌报警外激素、追踪外激素和聚集外激素。报警外激素,是昆虫遇险时释放的化学物质,使接受到此信息的同种其他个体警觉不安,或及早逃走,或奋起还击。人被一只蜜蜂螫了,往往很快遭到大批蜜蜂的围攻,因为蜜蜂把螫刺留在人皮肤中的同时,也留下了报警外激素,这种气味就会激怒蜂群。
蚁巢面临危险时,蚂蚁也产生报警外激素:召回兵蚁参战,让工蚁赶快修复巢穴或携带卵和幼虫逃跑。
追踪外激素,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等常释放此类物质,可以指引同伙寻找食物。如火蚁用螫刺在地面上连续涂抹有气味的物质,同伴便沿着这条“气味走廊”爬向食物。
聚集外激素可吸引同种个体聚集并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取食、交配、越冬等。例如鞘翅目的小蠹虫,当它们对生活环境不满意时,便分泌这种物质,结果便成群结队地飞到更合适的地方。聚集现象可以是暂时的,像蝗虫、蝴蝶的群集迁飞;蚊子、昆蜉等的婚配聚集;或是瓢虫的越冬聚集。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像蜜蜂就是这样。因为蜂王不断分泌聚集外激素,对蜂群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除了对同种个体发生作用外,有些外激素对不同种的个体也能产生影响。有的昆虫会释放利己素,对接受者不利并远离它。瓢虫、蝽象(臭大姐)等受到天敌攻击时,可释放这类物质以驱赶敌人保护自己。除施放化学信息和声音语言外,还会用各种不同的动作和行为来表达“情意”。这是它们的视觉语言和姿态语言。
昆虫虽有眼,但由于视力很差,所以这种视觉语言必须在近距离时才能发挥效力。然而,视觉仍不失为有效的联系手段,它可以引起各种视觉行为,如觅食、求偶、避敌等。
豆娘雄虫用闪光的翅膀图案和优美舞姿,向雌虫发出求偶信号,使雌虫前去交尾。雄蝶美丽的翅,就是引诱雌蝶的法宝。雄性萤火虫则是通过其腹部末端的发光器,产生闪烁不定的光,作为性别间的通讯联系,栖息在别处的雌虫便迅速作出反应,飞向闪光。
最典型的视觉语言要算工蜂的舞蹈了。这种舞蹈可以告诉巢内其他工蜂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很近时,它跳圆圈舞,即在圆圈内做圆形爬动;蜜源较远时,跳“8”字形摆尾舞,边爬动边摆尾并配以直线运动,一般摇尾的直线与蜂箱垂直线的角度指示的是蜜源与太阳的角度,摇尾直线向上表示面向太阳,垂直向下表示背离太阳,摆尾频率表示蜜源的远近,同时配合声音语言和气味语言,就能准确地指出蜜源的位置。
鱼类中的鲑鱼在海中生活了许多年后,仍能重返回江河去产卵。鲑鱼是怎样寻找到“回乡”之路呢?原来,鲑鱼在幼年时期奔向大海时,“记忆”住了极其微弱的气味信号。正是靠着这种气味信号的指引,鲑鱼可以重返千里之遥的故乡。还有一种鲇鱼,它的视觉很差,嗅觉却很灵敏,靠着灵敏的嗅觉,它可以捕食,识别同类,交换信息。海洋中的小虾蟹,不仅同种之间可以传递信息,异种之间也能互相传信息。蟹是依靠化学语言得到信息,发现猎物,一些小鱼、小虾常躲避不及,便成了它们口中的美餐。
水里的“居民们”表面看来好像是“无声一族”,其实,水族们也是喜闻乐道、长言善语的。如果你放一个水听器到水面下,通过放大器,你会听到各式各样奇怪的声音。它们的声调、频率长短各不相同。这是水中的鱼儿在用不同的声音来传递信息、相互联系。
鱼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沙丁鱼发出的音响如同风吹过树叶般的“哗啦、哗啦”;豹蟾鱼发出汽笛般的鸣声;海鲶发出的声音像在有节奏地击鼓;刺鲀、海马发出的声音如同熟睡的人,“呼噜、呼噜”声不绝于耳;如果你听到的是锉刀锉金属的声音,很可能是隆头鱼在歌唱;而处于繁殖季节的黄花鱼发出的“咕、咕”声,则与蛙的鸣叫声相仿。
鱼类并不像鸟类具有鸣肌,更不像人类具有声带。鱼类发出的声响一类是生物声,一类是机械声。生物声是由鱼体某些器官发出的,例如鱼鳔的振动,牙齿、鳍条、骨头的摩擦。此种声音传播较远,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个体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鱼类的生殖季节,生物声更加多样、婉转以吸引异性的到来。例如大黄鱼产卵前发出“吱吱、沙沙”的声音,产卵时像打着小鼓一样发出“咚咚”之声;而产卵后,还会“吱吱”叫个不停。鱼类发出的机械声是由于鱼类击水、挖掘洞穴、摄食、咀嚼等发出的。每种鱼根据习性、大小,机械声也不尽相同。如翻车鱼咀嚼食物时,会发出咽喉齿的摩擦声,那咬牙切齿的“吱吱”声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鱼类发出的声音除了同类之间的联系外,还可以在深海中探测水深,或是在危险来临时,警告鱼群逃避敌害。例如:安康鱼就发出“吼——鸣特,吼——鸣特”的声音,恐吓别的鱼,不让它们进入自己的领地。
水中鱼的种类繁多,鱼的声音更是千奇百怪。这变化万千的鱼的“歌声”,犹如水下音乐会,延绵不断,不绝于耳。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这是唐代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对鹩哥所作的讴歌。人们对鸟语是非常熟悉的,听其声、观其行,创造出许多谐音与物候的谚语。鸟儿的“语言”既是同类之间沟通的信号,也是警戒的信号,求偶的“情歌”。
鱼类用张开鳍表示威吓、惊恐,收缩鳍则表示友好。鸟类则用频频点头、扇动翅膀等方式向自己的同类发出信息。有时,姿态语言也是争斗的标志。
凶悍好斗的樫鸟见到自己卧榻旁居然闯来一只鹰,登时怒不可遏,便俯冲进攻。其实鹰远比樫鸟强大,樫鸟对鹰根本伤害不了,而鹰的利爪却可以对樫鸟造成伤害。但“语言”的不通,反而对樫鸟有利了。樫鸟胆大妄为地向鹰进攻,在鹰的头上用力拍打翅膀,鹰对这种突然袭击有点儿不知所措,感到不安,稀里糊涂地被樫鸟赶走,只好另寻猎物去了。
蝙蝠虽然会飞,但它们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中的一员。蝙蝠能在黑暗中飞行捕食,是靠什么获得食物信息的呢?
原来蝙蝠在飞行的过程中,从喉部发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当这种超声波撞到飞行中的昆虫或前方的物体上时,会反射回来传入蝙蝠耳内,它就能判断出障碍物或食物距离的远近了。这样就使视觉功能极差的蝙蝠能在黑暗中自由地飞翔。据说雷达的发明就是人类从蝙蝠的习性中得到启发的。
蝙蝠每秒钟可发出数次乃至数十次这种超声波。有人曾试验把一只被蒙上双眼的蝙蝠放进一个巨大的铁丝网罩里,结果它仍能飞行自如。但是如果把蝙蝠的耳朵蒙上,使它不能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它就会在黑暗中瞎撞了。
蝙蝠觅食一般都是成群的。即使众多的蝙蝠同时发声也不会相互干扰,它们就是靠回声位装置在黑暗中大显神威的。
兽类中犬吠、马嘶、狼号、虎啸、狮吼、猿啼都是走兽的“语言”,它们表达的意思也是警告、求偶、恐吓式争夺地盘等等。除昆虫、鱼类外,哺乳动物也有许多种类是靠气味来觅食、寻找同伴和探测敌害的。特别是一些野生动物,常通过腺体的分泌物或尿味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识别同类,交换信息。
我们先来看看大象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当你到动物园游玩,你也许会发现大象站在那里昂首伸脖,嘴张着好像在发声,但你总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象是靠发出可闻声波、嗅觉和触觉来传递信息、交流语言的。但是有些象的行为却不是这种观点能解释的。例如,雌象发情时并没有大声吼叫,但远在数里之外的雄象却能得知这个消息,迅速赶来。过去有人用象鼻子特别灵敏来解释这个现象,但象的嗅觉居然能灵敏到这种程度,不能不令人怀疑。
研究人员曾用超灵敏度的录音机把大象各种叫唤声录下来,然后用超速挡来重放磁带,把低音量放大,竟然能从人耳听不到声音的那段磁带上传出了大象叫唤的声音。于是可以证明,大象能发出人类听不见的低频声音,它叫次声波,无论距离长短,大象之间都能听得见,这就是大象进行交流的语言。
人类只能听到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音,这叫可闻声。低于20赫兹的声叫次声,超过2000赫兹的叫超声。大象发出的次声的频率在14—20赫兹之间,当然人耳是听不到的。据研究发现,这种次声波是从大象前额上能够震颤的部位发出来的。
讲完最大的来讲很小的兽类的故事。
人们利用老鼠来探测地雷,也许你会认为这个说法非常离奇。一位叫罗兰的美国医学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老鼠来探测地雷的高招,就像警察用警犬来破案一样。
我们知道,老鼠作为哺乳动物,它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发达。大脑皮层由发达的新脑皮层构成,它接受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与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产生条件反射。根据这个原理,把老鼠嗅觉和脑电波联系起来,利用嗅觉来嗅地雷中火药的刺激气味,引发老鼠的兴奋,这时脑电波就会出现强烈的波动,再把这种电波输入电脑,就可以分析出有无地雷了。
黄鼠狼在遇到敌害时有一种对付的武器。一旦被敌追逐,它就会从肛门放出一股臭气,趁对方被臭气熏得暂停追赶之时逃之夭夭。放臭屁正是它的护身法宝,这种臭气是由肛门侧面的臭腺形成的臭液,危难时从肛门喷出。臭鼬鼠也能放出同样的臭气。
兽类在繁殖期,其姿态语言也是十分丰富的。它们会竭尽全力向异性表达“爱意”和向同性表示“示威和恐吓”,以保护其领地及配偶。如海豹在发情期,会膨胀起鼻囊,对其他雄兽表示不可侵犯;争斗时,其鼻囊像气球样鼓得更高,向对方表示威吓。
你看见过梅花鹿吧?你是否注意到它身上的花斑夏天与冬天不一样呢?它们夏天有花斑而冬天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哺乳动物的毛不是终生不变的,有的一年换一次毛,而大多数一年换两次,一般为春季和秋季。这些动物在自然界长期生活中,它们的毛色会产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即在自然景色色调较浓的夏天,它们的毛色会随之较深;冬天,自然景色较浅淡,它们的毛色也较为淡些。
看到斑马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身上的黑白条纹是怎么来的?
斑马的条纹实际上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在阳光或月光的照耀下,斑马身上的黑白颜色吸收和反射光线不同,能破坏和分散它身形的轮廓,远远看过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如果它站着不动,就是距离很近也很难发现它。这样可以减少被猛兽侵害的机会。斑马身上条纹的宽窄与种类有关,不同的条纹也可以为种群之间相识或区别的标记。
狼在夜间为什么号叫?狼习惯于夜间出来活动,每到傍晚,饥饿的狼往往成群结队地出来觅食,一边走,一边发出低声的号叫。动物的叫声是相互联系的通讯信号。狼在夜间号叫,目的是相互招呼而集群,如母狼常发出叫声来呼唤小狼,公狼又唤母狼,集合成群后外出猎食。在繁殖期,狼也往往发出号叫来寻找配偶。幼狼在饥饿时则会发出尖细的叫声。
鲸是最大的海兽,它们有时会像海豚一样跳跃,这是为什么?以前人们认为,鲸跳跃是与捕食、逃避敌害有关。后来发现它在不捕食、没有敌害的情况下也会不停地跳跃。并且,幼年鲸要比成年鲸更喜欢跳跃。原来,它们喜欢玩耍!跳跃是它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人们还发现,鲸群每当要分离或汇集时,跳跃次数会更加频繁。一头鲸跳起来后,在数千米之内活动的另一头鲸也会随之跳跃。跳跃是鲸的行为语言,是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另外,雄鲸在繁殖季节跳跃的次数更比其他季节多。科学家认为,鲸跳跃的目的是为了吸引配偶,或向其他雄鲸发出挑战信号,显示自己的力量。而雌鲸往往更青睐跳跃次数多、高度高的雄鲸为配偶。
为什么抹香鲸的头部会有很多的脂肪呢?起什么作用呢?生物学家认为,抹香鲸和海豚一样,是用回声定位法探测游动方向、寻觅猎物的。它头部的脂肪就像一个透镜体,能够起到回声探测器的作用,把复杂的回声折射成灵敏的探测声来,这就能使它准确地探测到猎物的方向及数量。
相关参考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动物的“语言”是指动物利用声音、动作或化学气味来传递信息,彼此“沟通情意”。这是一种奇特的语言。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猴子有30多种词汇,海豚有500多种词汇。海豚之间能进行这样的对话:
最大的动物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恐龙体型庞大,不过,恐龙早就灭绝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当数鲸。而蓝鲸又是鲸中的“巨无霸”,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生活在水里,在全球的各大海域
最聪明的动物提起最聪明的动物,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海豚,的确,海豚是最聪明的动物。在动物界中,海豚的大脑最发达,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占人体重量的2.1%,而海豚的大脑则占它体重的1.7%,和人非常接近。和人
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一般的长颈鹿有5米高,有的能达到6米多高。这样的高度,当然和它那长脖子有很大关系,长颈鹿的脖子大约有2米多,不过,与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长颈鹿的脖子也只有7块颈椎骨
动物之间区分等级吗?在大多数群居动物中存在着鲜明的等级观念。动物学家将动物之间的等级系统分为三种形式:单线式、循环式和独霸式。在单线式中,群体的成员按固定的等级顺序依次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服从第一位的,
最横行的动物螃蟹的走路方式和其他动物很不同,它们是横着走的,而且速度非常快,是有名的“横行大将军”。螃蟹是甲壳类动物,它们的身体被一层硬壳保护着,用鳃呼吸。在生活学分类上,螃蟹与虾、龙虾、寄居蟹等算是
动物迁徙的奥秘导读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就会大规模地举家迁徙到千里之外,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很难阻止它们迁徙的脚步。那么,这些动物在长途跋涉中,会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迷路呢?它们怎
最能“睡觉”的动物在寒冷的冬天,地面上覆盖了厚厚的白雪,没有了绿草,枝叶也都干枯了,动物的食物这时候就非常少了,许多动物为了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不得不躲在树洞或地下睡大觉,以此来度过这段日子,这就是冬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可以说是哺乳动物中的“老前辈”,它们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是一种古老而又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中的另类,它不同于其他哺乳动物的胎生,而是卵生的,它也是世界
哪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肯尼亚大约有60个野生动物园,其中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大象、犀牛、斑马,甚至连狮子、豹子这样的攻击性动物也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