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
Posted 北宋
篇首语: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见《宋史.欧阳修传》)译成白话就是: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以上是《宋史.欧阳修传》中的文字,它不仅赞扬了欧阳修文章锦绣,为天下文学旗手,也对他提携后辈的精神,大加褒扬。对欧阳修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赞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总是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所以,北宋名士欧阳修堪称千古伯乐。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文坛名人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后,赏识不已,他在给曾巩的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曾巩长于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江湖。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悉心教导,把他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他还盛赞曾巩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后来能够名扬天下,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为学,后来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
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结怨,一向合不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由于欧阳修在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进士考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文章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若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见《与梅圣俞四十六通》)。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已逾知天命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犹如孩童一般,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三百八十八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后来的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后来的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这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难怪他会桃李满天下。
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相关参考
欧阳修 兼具文坛和政坛的欧阳修不止自己有所建树,且用他的慧眼识别了不少有才之人,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可谓是千古伯乐。 千古伯乐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被誉为药王的有孙思邈、华陀、扁鹊、邳彤、唐代三韦等。1、孙思邈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
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北宋熙宁八年(10
核心提示:其实党内军中,对王将军已有公论,诚如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华夏名将,吾辈楷模”的题词。本文摘自:《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作者:王凡东平,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战将”,对中国
原题:抗日英雄赵登禹被誉为“民国武松”看看他这些武功传奇 唱起《大刀进行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抗战时期的29军和抗日英雄赵登禹所率领的大刀队。
李膺李膺出身官宦之家,自己也是东汉名士、名臣,被誉为“东汉八俊”之首。曾任青州刺史、护乌桓校尉、河南尹、永乐少府等职,一生仕途坎坷,几次沉浮,最终命丧“第二次党锢之祸”,终年60岁。东汉八俊之首李膺>
这个问题,我首先想从上面这张图片谈起。这张图片,描写的是北宋被金人灭亡的故事,走在马前边的两个人是当时中国历史上宋朝的两个父子皇帝钦宗和微宗,他俩在靖康之变中成了金人的俘虏,从此北宋灭亡。宋朝还有一件
关于北宋各种争议不断,“积贫积弱”也好,商品经济发达也罢,没有一个人可以“罢黜百家”成一家之言。但是,北宋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关于北宋耻辱的战争记录,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
范雍,北宋大臣,虽然名声远不如他的本家范仲淹,但还是很有作为的。此人敢于直谏,甚至不惜说狠话。公元1029年,玉清昭应宫因雷击起火被烧,朝野震骇。玉清昭应宫是宋真宗时期修建的,规模宏大,共有3610间
黄庭坚黄庭坚别名黄山谷、豫章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书法独树一格而被誉为“宋四家”之一,又和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并称“一祖三宗”,与苏轼齐名称“苏黄”。那么,历史上对黄庭坚的评价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