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怎么死的?司马昱的墓在哪里?
Posted 司马昱
篇首语: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昱怎么死的?司马昱的墓在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马昱怎么死的?司马昱的墓在哪里?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东晋第八位皇帝。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先封琅玡王,后徙封会稽王,历任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等职。穆帝即位后,由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司马昱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与何充共同辅政。
何充逝世后,司马昱总统朝政,后升任司徒。桓温灭成汉后,威权日重,司马昱引名士殷浩等对抗,但殷浩空有谈名,又在北伐中失败,终为桓温所废。废帝司马奕即位后,司马昱再次徙封琅玡王,又进位丞相、录尚书事。桓温废司马奕后,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在位8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享年53岁,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高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方)。有文集五卷(《隋书经籍志》注作一卷)传于世。
司马昱善于清谈,史称“清虚寡欲,尤善玄言”,可谓名副其实的清谈皇帝,在他提倡下,东晋中期前玄学呈现丰饶的发展。《淳化阁帖》收录有其书法作品《庆赐帖》。
司马昱怎么死的?
司马昱虽为皇帝,其实如同傀儡,未敢多言,又怕被桓温所废。当时司马昱见荧惑入太微垣,因晋废帝被废时亦有同样天象,故此十分不安,甚至对桓温亲信也是自己昔日僚属的郗超问桓温会否再行废立之事。郗超断言道:“大司马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臣愿用全家百余口来担保,不会发生不正常的事变。”等到郗超急于请假回去看望他的父亲(郗愔,忠于晋室)时,司马昱说:“告诉尊父,宗族国家之事,竟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卫的缘故,惭愧慨叹之深,怎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便咏庾阐之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司马昱也因而忧愤得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更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面对桓温的野心,此举几近让国。王坦之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你又对这个决定有什么不满呢!”王坦之却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家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的旧例。”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11月19日),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
司马昱的墓在哪里?
司马昱的墓葬群在湖北武汉被发现,由三座东晋末年古墓组成。文物专家称,这是武汉地区首次发现有明确的东晋纪年铭文的古墓群,真实反映了当时士族聚族而葬的特点。
古墓群座北朝南并列而葬,面水依岭。三古墓的间距、长度、宽分别为三至四米、三至四点一五米和一点二五至一点四二米,墓葬都为长方形砖室拱顶墓,墙体砖均采用“三平一仄”交替砌筑,后壁中部均有一方形砖砌小龛。据考证,此古墓群为简文帝司马昱的墓葬,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
三座古墓共出土了青瓷、陶器、铁器十三件。较为重要的是,位于台地东面的三号墓中,出土了“咸安二年亥日”字样的纪年铭文砖两块。铭文砖长为二十九点五厘米、宽十三厘米、厚四厘米,砖横侧面模印有三枚方孔铜钱纹。
据介绍,武汉市江夏区豹海镇新光村在修筑村级公路时,推土机推出了这三座古墓。当时,古墓的拱形砖制墓顶被破坏。当地政府得知后,立即派人对现场进行保护。武汉市考古所、江夏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专家称,发现有明确的东晋纪年铭文古墓群,在武汉地区尚属首次。这一古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有着三千五百年历史的江城武汉获取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这一地区的东晋墓葬建立了断代标尺,具有极为重要的考古价值。
相关参考
宗泽是怎么死的宗泽的墓在哪里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
宗泽是怎么死的宗泽的墓在哪里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
赵充国是怎么死的赵充国的墓在哪里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1],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
赵充国是怎么死的赵充国的墓在哪里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1],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李如松的墓在哪里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
裴行俭怎么死的唐朝名将裴行俭的墓在哪里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高宗废王立武时,裴行
裴行俭怎么死的唐朝名将裴行俭的墓在哪里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高宗废王立武时,裴行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李如松的墓在哪里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