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

Posted 汝南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

2、历史军事 官渡之战站前曹操和袁绍的兵力

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

官渡其实是位于鸿沟岸边的一个渡口。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开挖的一条运河。鸿沟西连荥阳北部的黄河,东接浚仪(开封)附近的涡河,涡河又直达淮河,所以鸿沟是洛阳通往江淮的通道,当年刘邦和项羽曾在这里对峙,并划鸿沟为界。曹操之所以把主力屯兵这里,是因为官渡处于许昌的正北方,不到一百公里,袁绍要取许昌,必然经过官渡。

官渡之战的导火索是河内郡。当曹操攻打徐州吕布的时候,河内的张杨本想去救吕布,结果被部下杨丑给杀了。杨丑想投奔曹操,结果被眭固给杀了。眭固原本是黑山军的一个首领,在攻打东郡时被曹操打败,就投奔了张杨。眭固和曹操有仇,就想去投奔袁绍,结果半路被曹操截杀,曹操就此占领河内。袁绍见曹操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以北,深感不妙,集合十万大军,外加一万骑兵,准备南渡黄河,直取许昌。

曹操的兵力总共不到两万,分成几处防守:刘延一千守白马,于禁两千守延津,其他各处人马也不过一两千,绝大部分人马都部署在官渡,由曹操亲自领队。

当曹操正在部署对袁作战时,刘备反曹占领徐州,曹操领兵东征,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南下,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不肯出兵,错失良机,致使曹操打完刘备后,从容回防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正式开始。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为先锋渡黄河,进攻黄河南岸的白马。如果颜良拿下白马城,就可以掩护主力从容渡河。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势单力薄,很快被袁军围困。

曹操在各处设防的兵力都不多,能解白马之围的就只能是曹操自己了。四月,在谋士荀攸的建议下,曹操佯装从延津(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果然上当,分兵延津。此时曹操率轻骑,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迅速赶往白马。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袁军溃败。

为了不让白马成为袁绍南下的据点,曹操把白马城中的百姓清撤一空,沿黄河向西而去。袁绍大军渡河,派文丑和刘备追击曹操。曹操当时手下只有六百来人,而袁军有五六千。情急之中,曹操让士兵解鞍放马,又沿路丢弃辎重,装出一副败逃的样子。袁军果然又上当了,只顾着哄抢财物,乱作一团。曹操令骑兵翻身上马,杀了个回马枪,袁军大败,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注意,不是关羽杀的)。

袁绍连失颜良、文丑两员名将,士气大挫。

但袁绍在兵力上仍占优势,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仍老老实实地回防官渡。

到了七月,袁绍进军阳武。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从东往西长达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有个疑问,既然从河北到中原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袁绍就不能绕过去直接打许昌吗?为什么要在官渡这里和曹操纠缠?这就涉及古代战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粮道。在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可以靠空运、空投,在古代却没有这个条件。这样一来,在战争中保证粮道的安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袁绍固然可以绕过官渡去打许昌,可许昌毕竟是首都,城防不会太差,如果不能一鼓而下,运输粮草的补给线很容易被曹操切断,没有粮食军队就会哗变,这仗就没法打了。

在当时,对于士子们来说,到底该投靠袁绍还是曹操,都会在心里盘算一下:谁最有前途?谁能让自己施展才华?谁能帮自己实现人生的抱负?但对普通士兵来说,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跟谁打仗都是一样,也不存在谁正义谁不正义,更没有什么民族大义的问题,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那就投降敌方好了。但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把粮草囤积在离前线过近的乌巢,这让足智多谋的曹操钻了空子。

另外一个原因,袁绍要的不仅仅是许昌,更主要的是想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在连年混战的中原地区,只要曹操还保留着一支军队,他迟早都会东山再起。作为多年的同僚,以及这么多年的盟友,袁绍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

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三个月,偶有交兵,互有损伤。曹操缺兵少粮,快坚持不下去了,就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说曹操以一当十,坚守了半年,已经是个奇迹,再坚持下去,奇迹还会发生。

也正是在这期间,汝南刘辟叛曹归袁。袁绍一听,这是天大的好事,汝南郡位于许昌以南,有了汝南,就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敌。袁绍担心刘辟能力有限,就派刘备到汝南去帮他,从南方袭击许昌。关羽听说这件事后,便向曹操辞行,往汝南投奔刘备去了。

在《三国演义》里,这一段非常精彩,「关公约三事」、「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把关羽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这些事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其实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了。土城约三事大概是有的,要不曹操也不会放关羽走。千里走单骑也可信,只不过从许昌到汝南直线距离四百里,绕远一点大概五百里,说一千里,夸张点,问题也不大。

至于过五关斩六将,我们先看看过的是哪五关斩的是哪六将: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滑州黄河渡口时杀秦琪。

东岭关在许昌的西北,即今白沙水库所在位置。按照这个路线,关羽出了许昌之后往西走,过东岭关,然后沿着当年孙坚攻打洛阳的路线去了洛阳,到洛阳转了一圈后又从虎牢关(汜水关)回到中原,这时才想起来袁绍是在河北,然后也不急着渡河,一直沿黄河往东走,快到白马了,才从滑州(今滑县)这里北渡黄河。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第一,假设关羽并不知道刘备去了汝南,而去袁绍处寻找,那么他既然是光明正大地走平原,完全可以从许昌直接北上,没必要绕到洛阳;就算他要绕开官渡前线,也没必要翻山越岭去洛阳,完全可以走东边大片的平原。

第二,我们假设关羽到洛阳可能有别的事,那么到了洛阳之后,完全可以从孟津渡黄河,完全没必要跑到荥阳去杀几个人再渡河。

所以,「过五关斩六将」毫无疑问是罗贯中虚构的,只是在虚构中用了真实的地名,才让人真假难辨。事实上,关羽杀了颜良之后,不会自投罗网去找袁绍,而是等刘备离开袁绍去了汝南,才去找刘备。从许昌到汝南一马平川,根本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关口,可以很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实在不利于突出关公的人物形象,所以罗贯中让他去洛阳转了一大圈。不过以罗贯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他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想在关公的路上制造点麻烦,至于走哪条路,根本就无所谓。按照罗贯中的设计,关羽从许昌到洛阳,再到河北,最后到汝南,其路程早已超过千里。

刘备到汝南后,被曹仁打败,又回到袁绍处。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刘备也看出袁绍的脾气秉性,想离开袁绍,就以联合刘表为由,带着兵又去汝南了。这次曹操派蔡阳攻打刘备,结果被关羽杀了。

当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突然来投奔曹操。大概曹操也没想到,这个时候还有哪个不开眼的来投奔自己,光着脚就跑出帐外迎接。许攸向曹操献出一计:偷袭乌巢,烧其粮草。

袁绍的粮草辎重都囤积在乌巢,派淳于琼带了上万人把守。曹操亲自带兵偷袭,抄小路过去,围攻放火。袁绍知道后,一面派人救援,一面派张郃、高览去攻曹操在官渡的大本营。两人久攻不下,听说曹操在乌巢已经得手,知道大势已去,就投降了。两人一投降,袁绍的军队立即崩溃,仓皇退回河北。曹操趁势掩杀,大获全胜。

这一仗,袁绍损失了七八万人,从此一蹶不振。

历史军事 官渡之战站前曹操和袁绍的兵力

官渡之战的疑问:官渡之战站前曹操和袁绍的兵力

  官渡之战疑问:三国时期的官渡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四州的袁绍和占据中原两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论,本文根据史料的记载和一些细致的分析,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 战前双方态势

  曹操方面:曹军在此之前分别消灭了吕布集团、打垮了刘备集团、击败了袁术集团(逼死袁术)以及其它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基本占据了徐州、兖州的大部、豫州和司隶部的部分地区,而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降于曹操、凉州的丰端以及汉中的张鲁在形式上的归附,使曹操成为中国北方第二大的军事集团。

  曹操集团的优势:1.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和争取民众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2.曹军位于中原,属于内线作战,可以较方便地集中主力对某一个方向进行作战;3.曹军虽少,但经过严格训练和多次战争锻炼,非常精锐;4.曹操善于用兵,而且能较好地听取手下谋臣、将领的意见;5.采用了成功的外交策略。

  曹操集团的劣势:1.四面受敌。当时曹军位于中原地区,其北面和东面是袁绍集团(兵力16万以上),东南是孙策集团(兵力5——6万),西南是刘表集团(兵力6——7万),西面是马腾、韩遂集团(由10个小军阀松散地组成,兵力号称10万,实际估计为6——7万),因此,有可能遭到各方面的进攻;2.袁绍出身豪门,祖先四世三公,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比曹操大,当年18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是联军司令,曹操只是其中的一路张邈的部将;3.袁绍集团的地盘大,经济基础好,兵力多,实力占优;4.曹军连年征战,部队没有时间进行休整和补充,而袁军相对只与公孙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作战,部队的状况好于曹军;5. 曹军所占据的地盘在战争中所受损害较大,而北方四州相对稳定一些,这使曹军的粮草供应比较紧张。

  为解除后顾之忧,曹操采取了以下外交行动:

  1. 安抚孙策:请汉帝拜孙策为讨虏将军,封吴侯,同时为儿子娶了孙贲的女儿;

  2. 招降了南面的小军阀张绣,任命为扬武将军,并联姻,成为后来参加官渡战役的生力军;

  3. 安抚关中军阀:命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督导关中各军阀将领;

  袁绍方面:已经消灭了幽州的强敌公孙瓒,占据了北方冀、青、并、幽四州以及兖州的东部,同时授予北方少数民族的乌桓王塌顿等人单于印绶。这样一来,除在并州方向与关中有接触外,唯一的敌人就是曹操了。其下一步只有两种选择:南下进攻曹操或西进进攻关中。但西进关中即使胜利了,回过来还是要打中原的曹操。因此,袁绍唯一的选择是:趁曹操目前还不是太强大出兵消灭它。

  虽然袁绍也派人争取南面的刘表夹击曹操,但没有完全成功,刘表基本保持了中立。

  二。 战前双方兵力部署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主要参战将领、谋臣有: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评、苏由

  前锋军:前锋将军颜良;步兵校尉马延;骑前锋将军文丑;越骑别部司马韩定;越骑校尉王摩;豫州牧刘备。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屯骑校尉韩莒子;骑督吕威璜;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沮授;步兵校尉蒋奇;长水校尉荀谌。

  中营垒:主将袁绍;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郭图;步兵校尉高览;屯骑校尉张郃;屯骑司马何茂;越骑校尉韩荀;越骑司马韩猛;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详。

  后军:总管将军蒋义渠;步兵校尉张凯。

  运输总管:司马兼护军逢纪;督运校尉孟岱。

  以上袁绍的主要将领除袁尚与审配留守冀州,高干、郭援在并州,袁熙在幽州以及青州的留守部队外,其余基本都在官渡一线。其后方留守部队约4——5万人。

  根据青州刺史袁谭在官渡军中,而曹军臧霸进攻青州的牵制行动并没有遭到袁军的反击,说明袁绍的青州军主力均在官渡一线。

  进攻官渡各军兵力分布情况:

  前锋军兵力:根据其投入作战的情况分析:颜良带领1步兵校尉营1.1万人在前,文丑率领1骑兵校尉营的兵力随后(估计1.1万人),还有骑兵别部(3——4千人,刘备也在该部)在最后,总兵力2.5万人;

  左军兵力:2个校尉营加1个别部总兵力约2.3——2.5万人左右(战役后期曾抽调淳于琼所部的1万多人去保护粮草,估计不会把左军全部派去);

  右军兵力:2个校尉营总兵力估计1.5——1.8万左右,原本沮授指挥的部队比较多,但在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兵力:主力军团:共有4个校尉营估计兵力在4——4.3万人左右。

  后军与运输部队:没有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万人,其中后军步兵1校尉营1.1万人,(历史军事 www.lishixinzhi.com)督运1校尉营估计因不是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说明:袁军的正规作战部队编制与汉朝军队相近:一个校尉营大约有兵力1.1万人,相当于现代的师(包括4个部曲);1个部曲有2600人,相当于现代的团;兵力介于校尉营和部曲之间的为别部,相当于今日的旅或加强团(见《中国战争史》)。另外后来鲁肃曾说赤壁之战前刘备的残余部队“不当一校之众”——也就是不到一万人,也说明一校约有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袁绍军总兵力为16万多人,其中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曹操军:参战兵力有一些争议,分析如下: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许褚、关羽,

  东郡太守刘延;平虏校尉于禁;讨虏校尉乐进;厉锋将军曹洪;

  其中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以上为战役开始阶段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部队和将领,其它主要部队和将领为(合计4.6万人):

  建武将军夏侯惇军:5千人,防守西面的孟津、敖仓等要点以及保障左翼安全;

  扬武将军张绣军:驻陈留、吾己等地,5千人,保障整个右翼的安全;

  越骑将军曹仁军:驻颖川一带,5千人,为官渡战役的后军兼战役预备队;

  行督军校尉颖川太守夏侯渊、威武将军蔡阳以及厉锋将军曹洪军:1.1万人左右,防守南面的南阳到颖川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及许昌外围,防备刘表,保卫许都(估计其中夏侯渊、曹洪各4千人,蔡阳3千人);

  许昌留守军:荀彧,估计有2千人;

  汝南太守满宠、汝南郡太宗李通军:驻汝南,6——8千人,防备孙策;

  振威将军东平相程昱军:驻鄄城,7百人,防备河水上的渡口以及袁绍军的右翼迂回;

  琅琊相臧霸军:估计3千人防备袁绍军从青州的进攻并数次进攻青州,见《三国志臧霸传》;

  粮草转运李典军:1千多人,负责向官渡大营押运粮草,见《三国志李典传》;

  广陵太守陈登军以及兖州、徐州等地其它部队:5——6千人守备;

  根据以上的曹军部署,可以发现:曹军的总兵力为6.5万多人,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比较符合,同时也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曹军的将领(可能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将领没有列出)。

 

  曹军为防备四周其他军事力量可能的攻击,部署了2.5万多人的兵力,而为防止袁军的两翼包抄,又用去了1万人,这样曹军在官渡的兵力就不多了。不过正是由于以上正确的部署,才保证了官渡战役的顺利进行:打垮了汝南刘辟的叛乱、消灭了袁绍派出的西线迂回部队韩荀军。实际上袁绍手下的许攸建议的偷袭许都之计划,并不是什么高招,曹操部署的曹仁军就是防备这一手的。曹操不过对许攸客气客气罢了。

相关参考

中国史上6次一战定江山战役,长平之战只能排第三

第六名: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

官渡之战站前曹操和袁绍的兵力 官渡之战的疑问

官渡之战疑问:三国时期的官渡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四州的袁绍和占据中原两州、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站前曹操和袁绍的兵力 官渡之战的疑问

官渡之战疑问:三国时期的官渡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四州的袁绍和占据中原两州、挟天子以令诸侯...

解析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战争过程

...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官渡之战曹军的战略部署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

官渡之战胜利者是谁曹操为何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战争结果:官渡之战胜利者是谁?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

曹操用七年夺取袁绍地盘,刘备到底在干嘛

众所周知的是,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结束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虽然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结束,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依然占据兵精粮足的北方四州,曹操也没敢对袁绍发起进攻,

曹操八十万大军有多少水分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自己有80万大军,但最后却惨败给了吴蜀联军。当时刘备和孙权的兵力要远少于曹操,就算有机会以少胜多,但兵力上的差距还是太悬殊。所以曹操这80万大军肯定掺杂了不少水分在里面,从汉末到三国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南下官渡。曹操用计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意义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

曹操八十万大军有多少水分?汉末至三国总人口减少了70%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自己有80万大军,但最后却惨败给了吴蜀联军。当时刘备和孙权的兵力要远少于曹操,就算有机会以少胜多,但兵力上的差距还是太悬殊。所以曹操这80万大军肯定掺杂了不少水分在里面,从汉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