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唐代以后,中国的边患从西北转向了东北?

Posted 鲜卑

篇首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唐代以后,中国的边患从西北转向了东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唐代以后,中国的边患从西北转向了东北?

早在西周建立之前,生活在我国西北部泾河流域一带的周人部落便时常受到西北方戎狄(戎和狄本是两个不同的古族。中原人习惯将西方外族称为“戎”,北方的则称为“狄”,“戎狄”成为对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的合称)部落的侵扰。那时周人已步入农业社会,而戎狄依然过着游牧生活。为了躲避侵扰,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向南迁徙到了渭河流域岐山附近的周原,从而保证了部族的安全和发展。到了西伯昌执政的时候,周人已经比较强大而能对付戎狄了。西周建立以后,戎人依然是门前的敌人,周、戎之间的战争还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周穆王的时候,这种对峙非常明显。但到了周厉王以后,戎人开始占据主动,宣王时与之发生惨烈的战争;到幽王时,都城镐京被戎人攻破,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以后,将被戎人占领的原西周核心地区封给了秦国。秦经过数代经营,终于站稳脚跟,并基本上解决了戎狄之患。在战国末年,匈奴又在中国北方崛起,秦朝将领蒙恬曾将之逐出河套地区。进入西汉以后,匈奴变得更加强大,成为中国北方的巨大威胁,甚至曾将汉高祖围困于白登山。直到汉武帝时,中国才有了足够的军事能力去打击匈奴,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英勇抗击下,匈奴被赶到了漠北地区。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逐渐迁徙到内地归附汉朝;北匈奴则继续控制西域,后来也被东汉攻破,向西迁徙而去,从此匈奴作为边患之害不复存在,但漠北地区逐渐被新兴的鲜卑族所控制。至东汉后期,与西羌人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羌人暴动是致使东汉衰落的一个原因。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一带的一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胡”人口众多、势力活跃。西晋便是被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所灭,由此导致晋室南渡,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中绝大部分君主都是“五胡”出身,因此汉人史书中将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之后统一北方的北魏统治者也出身于鲜卑拓跋部,后来由此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政权,也是鲜卑化程度很深的或是属于鲜卑别部的。它们的后继者是北齐、北周,北周外戚杨坚虽自称汉人,但其鲜卑化倾向也很明显。

从北朝时期开始,北方草原开始崛起了一个新的游牧民族政权—突厥。突厥前所未有的强大,令南方的北齐、北周争相与之示好,以引为强援。而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也曾向突厥称臣,请求其派兵马帮助。

唐朝建立以后,突厥屡屡入侵,甚至直逼首都长安。唐太宗对之采用分化瓦解策略,又趁其遭遇天灾之时出兵,彻底攻灭了东突厥;后来又将吐谷浑(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建立的古国)击败,并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这使得西北部地区得到有效控制。但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抽调了西北边镇的守军进入内地,导致边防空虚,吐蕃便趁机从唐手中夺走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在代宗时期甚至一度攻占了长安。而此前已攻灭突厥汗国的回纥也借派兵助唐平乱之机,大肆向唐掠夺讹诈。待后来回纥灭亡、吐蕃瓦解,边境威胁解除后,唐朝也气数已尽,中原地区进入五代时期。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契丹族崛起于北方边境地区。耶律阿保机建国称“辽”后,东灭靺鞨渤海国,西统漠北,又得后唐所献燕云十六州,建立起强大的政权。在与北宋的对峙中,辽占有明显优势。

北宋中后期,东北的女真开始崛起。此前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是隋唐时黑水靺鞨等部的后裔。在辽朝统治的中期,开化程度相对落后的“生女真”完颜部开始建立部落联盟,后逐渐扩大,完颜阿骨打为联盟长,率众反辽,称帝建国,国号为“金”。金朝发展迅速,不久就将辽朝攻灭,继而向南征伐灭亡北宋。然而金朝虽崛起于东北,但灭辽后将精力过多放在南方,而忽视了漠北的情况。此时与鲜卑、契丹同属于东胡后裔的鞑靼强大起来,其中一部称为“蒙兀室韦”,即蒙古之前身。成吉思汗出现后,结束了北方草原纷乱的局面,将之基本统一,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来势汹汹,先后灭亡了西夏、金与南宋,同时进行多次西征,其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广阔的帝国。

明朝将蒙元势力赶出中原以后,北方主要存在鞑靼(明代称东蒙古人)与瓦剌(漠西的蒙古别部)两个威胁。后来瓦剌的势力逐渐强大,将鞑靼诸部兼并,统一了漠北。明英宗时,瓦剌南侵,将御驾亲征的英宗俘虏(参见本书下文“你知道明朝北京保卫战的故事吗”一题),并一度兵临北京城下。但对明朝造成致命威胁的,还是兴起于东北的建州女真。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后称汗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后又改国号为“清”,族名也改为“满族”。在与明朝20多年的交战中,清的军力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关外的强大政权。明末李自成起义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从此满人入主中原,取代汉人的统治。而在清朝末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逐步侵入东三省,并以东北为跳板,发动了侵华战争。因此,纵观自先周到近代三千年间的历史大势,中国的边患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北转移的态势,而转变的节点则大致在唐代中后期这一历史时段。

相关参考

在中国,同样是北方人,西北和东北人打仗谁更猛

从中国历史看,在唐代晚期以前,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在西北,只有到906年朱温逼迫唐僖宗动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但也一直被东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压着。南方超过北方,是近代的事情,辛亥革命之

出身微末因平定侬智高叛乱而成名 大将狄青

北宋的边患不仅来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甚至南边少数民族首领也想据地自立。拒宋称王。名将狄青本是戍边士卒,曾在西北边疆做军官,善攻善守。经略判官尹洙赏识他的才能,将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韩琦、范仲淹召见

出身微末因平定侬智高叛乱而成名 大将狄青

北宋的边患不仅来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甚至南边少数民族首领也想据地自立。拒宋称王。名将狄青本是戍边士卒,曾在西北边疆做军官,善攻善守。经略判官尹洙赏识他的才能,将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韩琦、范仲淹召见

历史人物 名将狄青本是戍边士卒,怎么一举成名的

北宋的边患不仅来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甚至南边少数民族首领也想据地自立。拒宋称王。>名将狄青本是戍边士卒,曾在西北边疆做军官,善攻善守。经略判官尹洙赏识他的才能,将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韩琦、范仲淹召

汉朝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并不始于汉元帝。早在汉高祖时,娄敬(又名刘敬)便上书建议,把大公主鲁元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解除北方的边患。高祖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并派他前往结约。吕后不愿她的女儿远行,以宗室女代替。从

历史人物 唐太宗对高丽的征伐

  隋朝在杨广的倒行逆施之下终于亡了,亡得很悲惨,起而代之的便是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颂不已的大唐帝国。龙虎济,风云会,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唐初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平南扫北,中国四周的边患几乎一一扫平,国家

唐朝历史 唐代中日白江口之战日本大化改新后,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日本大化改新后,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社会也得到了发展的良机。可大化改新后不久,中日双方便展开了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战。朝鲜半岛,自古就是一块不让中国省心的地方,它西北部与中国接壤,东北部与

历史人物 孙中山为何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孙中山为何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入侵,清政府对外妥协,不惜割地赔款以求苟安,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斗争,以各种努力,外抗列强,内谋改革,但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历史人物 孙中山为何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孙中山为何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入侵,清政府对外妥协,不惜割地赔款以求苟安,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斗争,以各种努力,外抗列强,内谋改革,但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历史 日本阴谋侵吞中国东北——逼签《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俄国十月革命导致沙俄侵略势力的瓦解,日俄同盟的作用亦因此而不复存在,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注意力便立即转向中国东三省北部和俄属西伯利亚地区。俄国势力的极大削弱,无疑是日本扩大其在华势力范围、推行其“大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