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李光弼卫唐》的历史故事

Posted 军队

篇首语:任何人的知识不可能超过他自己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李光弼卫唐》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李光弼卫唐》的历史故事

李光弼卫唐

唐朝能够平定安史之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优秀的将领。当时最优秀的将领有两个人,一个是郭子仪,一个就是李光弼。

李光弼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还喜欢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李光弼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军队,在王忠嗣手下担任兵马使。王忠嗣手下良将很多,但他最看重李光弼。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寻求良将,向郭子仪询问。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认为他能够担当重任。

李光弼被朝廷任命为魏郡太守,负责河北一带的军事。他率领5000人马和郭子仪会合,收复了常山郡,并亲自带兵打败了史思明的数万大军,收复了赵郡。不久,他和安禄山手下大将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等人在嘉山大战,将敌人杀得大败。几万敌军被杀,活捉了4000人。史思明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逃命,好容易才逃走。这一仗的胜利让唐朝又收回了十几个郡。

李光弼很有正义感,当时河东节度使王承业能力有限,治理不好军政大事,朝廷派御史崔众去命令王承业交出兵权。崔众仗着自己是朝廷派来的人,很轻视王承业,经常拿着枪到王承业那里戏弄他,李光弼听说后很气愤。这时,朝廷命令崔众把王承业的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去见李光弼的时候,双方的旗帜碰在了一起,但崔众却没有让开。崔众当时算李光弼的部下,他这种行为很失礼,李光弼更加生气了,正好崔众又不肯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下令把他抓了起来。不久,朝廷派人来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使者问崔众在哪里。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我已经把他抓起来了。”使者把任命诏书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今天我只杀御史,如果宣布诏命,那我就杀御史中丞。就算拜他为宰相,我也要杀!”第二天他就把崔众杀了。

不久,史思明等人率领10多万人来攻打太原。李光弼的精锐部队都在朔方,现在他手里只有不到1万人。史思明认为这次李光弼死定了,很得意。有人建议李光弼应该修筑城墙来防御,李光弼说:“城周长四十里,等把城墙修好,人都累死了,哪还有力气打仗?”他带领部下和百姓在城外挖了条壕沟,又造了几十万块土坯,大家都不知道他要做什么用。等到敌人攻城的时候,李光弼命令城内用土坯修筑营垒,由于事先准备了足够的土坯,所以坏了马上就能修好。敌人在城外放声辱骂,想挑衅唐军决战。李光弼命令士兵挖地道,一直挖到敌人跟前,然后率兵突然从地道冲出,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把敌人打败了。从此敌人走路的时候眼睛都盯着地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死守,敌人死伤惨重,而唐军却士气高涨。李光弼率领敢死队出城突袭,杀死敌军7万多人,敌人全部溃逃。

李光弼治军严厉,他和9个节度使一起包围安庆绪的时候,吃了败仗,其他军队在撤退的途中大肆抢劫,只有李光弼的军队仍然保持整齐的军容。后来,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节制关东的军队。

史思明决定和唐军决战,他动用了手下全部军队,浩浩荡荡地向汴州开来,并攻下了汴州。李光弼听说敌人声势浩大,丝毫没有畏惧,而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光弼将全部军队带到河阳,这个时候敌人已经到达洛城了。天黑后,李光弼命令士兵举着火把慢慢行军,和敌人前后相随,但敌人不敢进攻他,二更时分他进入了河阳城。

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示意图

李光弼对城里的李抱玉说:“你能不能为我防守河阳南城两天?”李抱玉问:“那两天之后怎么办?”李光弼说:“两天之后救兵还没到的话,放弃城池我也不会怪你。”李抱玉于是带领部下守卫南城。敌人攻打南城攻打得很厉害,眼看就要攻下来了。李抱玉骗他们说:“粮食都快吃光了,明天我一定投降。”敌人相信了他的话,停止了攻城。李抱玉利用争取到的时间修缮防御工事,第二天继续死守,最后将敌人击退。李光弼率领部队守另一个城,也将敌人击败。

敌人重新整顿好军队准备进攻北城。李光弼立刻率领人马赶赴北城,在城楼上观察敌军,他说:“敌人虽然人多,但阵容很乱,没什么可怕的,我们中午就能打败他们。”李光弼派兵出击,没有分出胜负。他问道:“敌人什么地方最难攻?”大家回答:“西北角。”李光弼命令郝玉去攻打西北角的敌军。郝玉说:“我只有步兵,请给我500骑兵。”李光弼给了他300骑兵,又问:“还有什么地方难攻?”大家回答是东南。于是派论惟贞去,他也要300骑兵,李光弼给了他100。李光弼又拿出皇帝送给他的40匹马分给郝玉他们,说:“你们看着我的旗帜行动,如果旗帜连续3次挥动到地上,那个时候就要全力出击,敢后退的人就杀头。”有一个士兵作战很英勇,杀了不少敌人;另一个士兵却不战而退。李光弼命令将后退的人斩首,而赏给英勇的那个士兵500匹绢。不久,郝玉退了回来,李光弼大惊:“郝玉都退回来了,这下可危险了。”命令去砍郝玉的头。郝玉赶紧大叫:“我是因为马中箭了才退回来的,不是吃了败仗逃回来。”李光弼给他换了马,让他继续作战。李光弼连挥3次旗帜,全军见到信号后马上奋力冲锋,敌人抵挡不住,被杀得大败。斩首1万多,活捉8000人,最终取得了胜利。李光弼在战前就在靴子里藏了一把短刀,下了如果失败就自杀的决心,全军将士被他所激励,所以才能打败敌人。

李光弼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帝为了表彰他,不但赐给大批金银珠宝,还在凌烟阁上画了他的像。李光弼57岁那年死在徐州,他临死的时候把积攒的绢帛和钱财都分给了部下。

相关参考

人物志 李光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李光弼历史评价,李光弼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人。其先,契丹酋长。父李楷洛,左羽林大将军,以作战勇敢著称。光弼幼重节行,不喜嬉弄,善骑射,严毅有大略,好读班固所著《汉书》。少从戎,为左卫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为河西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

人物志 历史上李光弼生平事迹简介,李光弼军事才能评价

在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两位齐名的大将:一是李光弼,一是郭子仪,史称“李郭”①。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光弼,是契丹人,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公元708年生于入朝为官的父亲任所。因此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

唐朝名将李光弼墓在哪 李光弼怎么死的

李光弼怎么死的唐朝名将李光弼墓在哪李光弼(公元708年至764年),唐代柳城(辽宁省凌源县)人,契丹族,唐朝大将。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武则天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严毅有大略,用兵谋定

唐朝名将李光弼墓在哪 李光弼怎么死的

李光弼怎么死的唐朝名将李光弼墓在哪李光弼(公元708年至764年),唐代柳城(辽宁省凌源县)人,契丹族,唐朝大将。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武则天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严毅有大略,用兵谋定

唐朝历史 李光弼简介 唐朝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生平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

李光弼父亲李楷洛简介 李光弼是谁

李光弼是谁李光弼父亲李楷洛简介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