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理学大师朱熹》的历史故事
Posted 朱熹
篇首语: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理学大师朱熹》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理学大师朱熹》的历史故事
理学大师朱熹
儒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理学这种体系,理学家们认为伦理纲常是人的先天之性,而喜怒哀乐是后天的情欲,情欲是阻碍伦理纲常的东西,所以要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提倡忠孝仁义。南宋的朱熹就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小时候很聪明,刚会说话的时候,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朱熹问道:“那天上边是什么呢?”他父亲很惊讶儿子的问题。上学后,老师给他一本《孝经》,他读了后在上面题字道:“不这样做,就不能称其为人。”(“不若是,非人也”。)18岁的时候成为贡生,不久中了进士,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他在任的时候挑选了很多优秀人才到学校里学习,天天和他们一起讨论修身养性之道。不久他被朝廷征召,但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掉了。
皇帝想奖励和任用廉洁有才之人,有人推荐了朱熹,朝廷想任用他为秘书郎,他极力推辞。3年后,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他再次推辞,但没有得到允许,只好去上任。当时南康正逢旱灾,朱熹在当地实行抗灾救民的政策,老百姓才没有饿死。朱熹在当地考察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后上奏请求恢复原来的样子,重新恢复了白鹿洞书院,由此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朱熹深受二程学说的影响,很多人就借攻击二程来打击朱熹。陈贾对皇帝说,近来士大夫中有标榜所谓“道学”的,多数都是欺世盗名之徒,指的就是朱熹。朱熹一生廉洁,穷得经常问人借钱,但不符合道义的钱财一文不取。朱熹治学的方法是穷究事物之理来推广知识,然后又用在自己身上来检验实际内容。他常说圣贤的理论都分散在古代的典籍之中,而那些书里面的义理又不明白,所以圣人之道才没有人了解。他用一生的精力来研究经典,对经典进行注释,他写了很多注释经典和阐述自己学术思想的书,后来的几个朝代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所做的注解作为学校里的必修课程。
王淮罢相后,朱熹被召入朝奏事,有个朋友告诉他说他提倡的东西是皇帝不爱听的,让他不要在皇帝面前说这种话。朱熹说:“我平生所学就是‘正心诚意’四个字,怎么能欺骗君主呢?”见到皇帝后,皇帝说:“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你了,现在我想请你担任清要的职务,不再用州县的小事来麻烦你了。”第二天就任命朱熹为兵部郎官。兵部侍郎林栗和朱熹讨论学术问题发生了分歧,他就弹劾朱熹说:“朱熹本来没有什么学问,只是剽窃张载和二程的学说,称为‘道学’。他还经常带着一批学生到处走动,模仿孔子和孟子,不肯担任官职,明显是和朝廷作对!”皇帝说:“林栗的话好像过头了。”太常博士叶适弹劾林栗,说他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对的。侍御史胡晋臣也说他无事生非,把学者说成是朋党,林栗因此被贬为泉州知州。

《监本四书》书影
朱熹为四书所作之注是封建社会对四书经义最权威的解释,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
宁宗即位后,韩侂胄仗着自己拥立有功,很骄傲。朱熹担心他危害社稷,多次和皇上谈到这个问题,因此被免官,赶出了朝廷。赵汝愚执政后,朱熹写信提醒他要多多注意韩侂胄,但赵汝愚认为韩侂胄容易对付,没有把朱熹的话放在心上,最后事实证明朱熹当年说的话是对的。
朱熹离开朝廷后,韩侂胄唆使党羽弹劾门户之学,请求辨别他们的真伪。刘德秀在长沙做官的时候不被理学家张栻的弟子所看重,后来他做了谏官,就攻击理学为“伪学”。太常少卿胡纮说:“近年伪学猖獗,图谋不轨,希望朝廷能够给予限制。”还有人攻击赵汝愚等人是“伪党”,后来发展到干脆说他们是“逆党”。更有甚者说道学和权臣结为死党,企图谋朝篡位,导致攻击“伪学”的行动一天紧过一天,甚至还有人上书要求杀了朱熹。当时那些跟随朱熹的学子都没了容身之地,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纷纷隐居山林,也有一些儒学中的败类为了个人前途而改换门庭,拜他人为师,和朱熹划清了界限。虽然朱熹的学说遭到朝廷内外的反对甚至迫害,但他仍然每天平静地和学生们讨论学术。有人劝他把学生们都解散,省得给人以口实,他笑笑却没有说话。朱熹死的时候,谏官上奏说全国各地的“伪党”约定朱熹下葬那天聚会,为他送葬,希望能加以管束,朝廷采纳了这个意见。
朱熹71岁那年去世,他死后不久,朝廷对“伪学”的态度也慢慢有了转变。韩侂胄死后,朝廷为朱熹恢复了名誉。
相关参考
朱熹是南宋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以后儒家理学的大师,他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所着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教科书。学识渊博的朱熹,其实同时还是一位反腐斗士。朱熹强
朱熹是南宋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以后儒家理学的大师,他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所着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教科书。学识渊博的朱熹,其实同时还是一位反腐斗士。朱熹强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无论是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与二程同为理学祖师,“程朱理学”的朱指的就是朱熹。朱熹是孔庙之中,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入大成殿十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因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后世人以“朱子”之称尊称他。 朱熹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儒学的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因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后世人以“朱子”之称尊称他。 朱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