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两晋治史成风气

Posted 学者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两晋治史成风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两晋治史成风气

两晋治史成风气

两晋时期,史学兴盛。研究和著述史书的学者辈出,史学著作丰富。这里介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几位学者。

西晋武帝时代,有一位自称“有《左传》癖”的大将,他就是在灭吴战役中卓建功勋的杜预。杜预说过这样的话:“立德不可以企及,而立功、立言可以努力。”他在立功之后,就集中精力阅读经籍,努力著书立言。他将《春秋》和《左氏春秋》两书合编在一起,以《春秋》为经,以《左氏春秋》为解释经的传,并汇集了前人的注解作注,完成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他还针对《左传》中对同一个人有时称名、有时称号的情况,作了《名号归一图》;又根据春秋各国纪年不同的情况,作了《春秋长历》,即年表。他总结了孔子作《春秋》的五种笔法,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这些著述自成一家之学,至今是学者研究《左传》的重要参考书。

西晋著名的史学著作是陈寿的《三国志》,也就是《魏蜀吴三国志》。

陈寿(232——297年),字承祚,少年时从师于蜀汉学者谯周,攻治经史。谯周认为陈寿“必以才学成名”。陈寿在蜀汉时曾任观阁令史,因不肯阿附权贵,屡被谴黜。蜀汉平定后,西晋的司空张华欣赏陈寿的才华,推荐他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陈寿编成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后来又著述了《魏蜀吴三国志》65卷。当时人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当时也在写作《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就废书不作了。张华读了《三国志》,也赞赏说:“应当把修撰《晋书》的事托付给陈寿。”于是推举陈寿为中郎。但陈寿因遭人疾恨,被迁为长广太守,此事未成。后来得到杜预的推荐,陈寿才被任为治书侍御史,专门治史书。

陈寿的《三国志》,包括《魏志》(也称《魏书》)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是一部纪传体的分国史,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散文,以叙事精审、文辞优美著称。

陈寿病逝后,尚书郎范頵等上表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如司马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朝廷下诏命人到陈寿家专门抄写了一部《三国志》,存入朝中。

陈寿还著有《古国志》50篇,《益都耆旧传》10篇。《益都耆旧传》是一部有名的方域史。后来曾在蜀汉任职的常璩,参考陈寿的《益都耆旧传》,编写了内容更加丰富的方域史《华阳国志》。此书专写巴、蜀、汉中、南中一带的历史,从远古到晋代,如叙蜀即从蚕丛称王写起,很有价值,流传至今。

东晋初建时,没有设置史官。王导上疏请求“建立国史,撰集帝纪”,推荐佐著作郎干宝为史官。干宝奉命修撰了《晋纪》二十卷,记载了从晋宣帝到晋愍帝53年的历史。《晋纪》体例简略,文辞直而能婉,总结了西晋灭亡的历史教训,成为当时人公认的“良史”。干宝还撰《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等。

此外,干宝爱好阴阳术数,迷信鬼神之事。他搜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的故事,编成《搜神记》,以“明神道之不诬”。所以人们称他为“鬼之董狐”。《搜神记》是中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中记载了一些民间故事,如《干将莫邪》、《韩凭夫妇》、《紫玉》、《董永》等,都是流传较远的名篇。《干将莫邪》被鲁迅改为历史小说《铸剑》,《董永》为今天黄梅戏《天仙配》的最早蓝本。

关于晋朝的断代编年史,还有多家著述。其中孙盛所著《晋阳秋》,词直理正,不加隐讳。桓温见到书中关于枋头一战的记载,很生气地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一战确实失利,但何至于如尊君所言。如果此史行世,可是有关君家门户的事!”孙盛的儿子十分恐惧,连忙号泣请罪,还悄悄修改了父亲的这段记载。孙盛听后大怒,自己抄写了两本,寄存在前燕慕容隽那里,表现出直笔作史的精神。

当桓温企图篡夺晋室时,习凿齿著述了《汉晋春秋》,借史事裁正桓温。全书记事起于汉光武帝,终于晋愍帝,共五十四卷。叙三国事,以蜀宗室为正统,曹魏为篡逆。至司马昭平蜀,才称汉亡晋兴,意思是晋越魏而继汉。当时学者对《史记》和后汉史也有研究和著述。蜀汉学者谯周认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周、秦以前的部分记载,有的采集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就写作了《古史考》25篇,全部依据旧典籍,以纠正《史记》错误。

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了魏襄王冢,从中发现了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数十车,这些古书竹简被收入朝廷秘府,经和峤、束晰等人整理,发现了书籍16种,75篇。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西晋学者司马彪根据其中的《汲冢纪年》,又对谯周的《古史考》作了考证纠误的工作,其著述也流行于世。司马彪还编写了《续汉书》,有纪、志、传八十卷,记载了从汉世祖到孝献帝200年间的历史,以详实著称。

此后,东晋学者袁宏又以编年体的形式撰写了简明的《后汉记》,共三十卷,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共198年的后汉史。这是完整保存至今的一部史书要籍。

袁宏在当时以文章绝美著称。他还著有《三国名臣颂》、《竹林名士传》三卷、《东征赋》等文章。他写作的《东征赋》,附带列举称赞了过江的诸位名贤人物。这还引来了不少麻烦。桓温见赋中没有他的父亲桓彝,很不高兴。有一次他游山归来,特意叫袁宏与他同乘一车。当时人们都替袁宏担心。桓温问:“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为何不称赞家君呢?”袁宏回答说:“尊公的称谓不是下官敢独自作的。”桓温还不相信,又问:“君欲作何辞?”袁宏答道:“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桓温这才满意了。

《东征赋》中也没有提到陶侃。陶侃的儿子胡奴竟然抽刀逼问袁宏:“家君勋绩如此,君赋为何不提?”袁宏在窘迫之际,脱口成章:“我已盛述尊公说:‘精金百汰,在割能割;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怎么能说不提呢?”胡奴这才罢休。

袁宏的《东征赋》也有述史的性质,为此引出麻烦,这也说明当时人们重视借袁宏文笔以扬名的情形,以及秉笔直书的不易。

相关参考

外国著名军事著作 德尔布吕克《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主要内容是什么,德尔布吕克《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德尔布吕克《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导读

[德国]德尔布吕克:《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是德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汉斯·德尔布吕克(HansDelbrucK,1848~1929)的军事史宏篇巨著。汉斯·德尔布吕克生于吕根的

张耕华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

陈寅恪、吕思勉陈寅恪和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治史都以研读传统典籍为基础,也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史学传统。陈寅恪的治史讲究精深,思路上偏好往深度走,好坐实史事,好循点点滴滴的蛛丝马迹做细

高中历史政治史

一、高中历史,政治的知识点总结下面是我发在文库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政治知识点://wenku.baidu/view/1342be17866fb84ae45c8d3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

汉朝历史 只因豪门蓄奴成风

 汉朝为何拐卖人口屡禁不止:只因豪门蓄奴成风  古代中国将拐卖人员称为“略卖”,从汉代开始,法有明文此乃大罪,但因为有较大的收益,虽然王法如炉,这种生意仍然千百年来有

汉朝历史 只因豪门蓄奴成风

 汉朝为何拐卖人口屡禁不止:只因豪门蓄奴成风  古代中国将拐卖人员称为“略卖”,从汉代开始,法有明文此乃大罪,但因为有较大的收益,虽然王法如炉,这种生意仍然千百年来有

历史典故 郢匠挥斤(运斤成风)

郢匠挥斤(运斤成风)  《庄子。徐无鬼》  庄子为人送葬,恰好经过他老朋友惠施的坟墓。他默立一阵,然后凄然地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有一位郢都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得像苍蝇翅膀。他对面站着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运斤成风的故事

  这个成语见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  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运斤成风的故事

  这个成语见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  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

晋朝历史 第六节 奢靡成风 晋武帝人奶喂猪

  当时,奢靡之风已经成风,个个显富。开国元老、太尉何曾,一天花在三顿饭上就得1万块。他的儿子散骑常侍何劭比他老子翻一番,要花2万块。尚书任恺比何劭还厉害,每顿饭就要1万块,一天要花3万块。这么多的钱

将军问神算:你能算出自己的死期吗

风水是一门有着良多理论根本的学说,正式一点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的历史悠长,但直到两晋时代,那时闻名的术士郭璞才对风水做了一个切确的界说。郭璞在其名著《葬经》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