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沿海倭患与抗倭斗争
Posted 倭寇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沿海倭患与抗倭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沿海倭患与抗倭斗争
沿海倭患与抗倭斗争
元末明初,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封建主,纠集浪人、海盗等,武装骚扰中国和朝鲜沿海,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史称“倭乱”。太祖洪武八年(1357年)四月,设立金州卫。从此以后,金州成了明政权在辽东半岛南端的军政中心。明初至中叶,中国东部和北部沿海屡遭倭寇袭扰,其“来若本狼,去若惊鸟,烧伤歼淫,戒掠财务,无恶不作”。望海埚地处辽东重镇金州腹地,位于金州城东30公里的金顶山,山下便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连城干线)。这里山势平缓,登上高处可东望盐大澳长山列岛,南望青云河口常江澳,是古时沿海通往内地的必由之路,可谓咽喉要塞,故名“望海埚”。刘江巡海时见望海埚地势险要,旁可驻兵千人,宜于设堡。于是,刘江奏明朝廷,于望海埚垒堡筑城,置烟墩了望,以防倭寇。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6月3日晚,望海埚烟墩上的“斥侯”发现东海王家山岛火光冲天,送来倭寇来犯的信号。次日拂晓,倭寇分乘31艘大船闯入青云河口常江澳,船泊马雄岛登岸。倭寇排成长蛇阵,手执火把直奔望海埚杀来。刘江命指挥使徐刚率步军埋伏在望海埚山下,命另一指挥使钱真率马队隐于丛林,又命百户姜隆率壮士潜入倭寇登岸处焚烧贼船,做全歼之计。当倭寇排成长蛇阵,窜至望海埚山下时,天已大亮。刘江披发仗剑,举旗鸣炮,伏兵四起,轮番截杀,贼众大败,“死者横卧草莽”。残余倭寇见势不妙,有鼠窜至山下樱桃园的城堡中,刘江采取“围师必缺的战术”,三面围堡,单空西门,倭寇如决堤之水争向西门突围,被马队一阵追杀,死伤大半。此时,倭船已被姜隆率队全数焚毁,断了倭寇归路,未死者均被生擒,无一漏网。此次战斗历时一昼夜,共歼敌1599名,史称望海埚大捷。望海埚大捷是明代军事史上的重大胜利。此后百余年,倭寇不敢再犯辽东。
相关参考
公元1561年戚继光抗倭明初,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衰落,尤其到嘉靖时,海防废坏,倭寇“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倭患日益严重。嘉靖四十年(15
戚继光抗倭明世宗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到日本海盗(即倭寇)的侵扰,再加上中国的土豪、奸商与之勾结,坑害百姓,使得沿海一带鸡犬不宁,陷入严重的倭患之中。尤其有一年,中国海盗汪直、徐海勾结倭寇在浙江、江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已经愈演愈烈,更多的亡命之徒和倭寇一起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由此开始了他在东南沿海一
...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年轻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又在北方修建长城,抗击蒙古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业余时间,...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十余年扫平了为害沿海人民的倭患,又抗击北方蒙古侵犯十余年,不仅保证了边疆百姓们安稳的生活还促进了蒙汉之间的发展。>戚继光不仅仅是一名将领,还是杰出的军
自明朝开国以来,倭患就一直存在,历代皇帝都曾出兵整治过倭患,只程度不同而已。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百姓因为屡次劫掠的倭寇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此朝廷派大军征缴倭寇。 说起嘉靖年间的抗倭大将
戚继光但愿海波平戚继光但愿海波平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生于山东济宁,是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出身
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日本两批使臣先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
在元朝末年开始,倭寇就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威胁。在元朝时,倭寇只是偶尔来骚扰一下而已,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东部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倭寇不停地对这些地区进行烧杀劫掠,一时间曾经比起眼的倭寇成为了明朝
导语:明朝初期肆虐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一直以来都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倭患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前期倭患和后期的倭患有什么承续关系?倭患突然肆虐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他们到底都是些什么人?这些都是本文要重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