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的意义

Posted 长平之战

篇首语: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的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的意义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时间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二十一月说”是公元前261年到公元前260年的这段时间,它是从秦国再次攻占上党开始计算的,一直到赵军全军覆没为止。

三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争议和依据,不过现在普遍被大众所承认的还是“三年说”的时间计算方法,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详细和全面。

长平之战地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前后消耗时间约为三年的一场战争。它爆发于秦国与赵国之间,规模空前,死伤惨烈,最终以秦国的大胜告终。而上党郡和长平也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重要地点。

长平之战的地点虽发生在赵国长平,但是这场战争的起因却是上党这个地方。赵国接受了韩国冯亭进献的上党郡一事,成为了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上党原先是属于韩国的土地,后来秦攻占了韩国野王,上党也随即与韩国失去联系。秦国因不满赵国接受上党郡,于是便在两年之后重新占领了上党,转而攻向赵国的长平。之后,秦、赵两国在长平打了将近半年的仗。战争结束后,对天下局势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场战争便被称为“长平之战”。

长平,位于现今的山西省高平市,这里除了是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它见证了文明的发展,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赵国的名将廉颇在这个地方抵御过秦兵,也在这个地方失去了主将的职位。赵括在这里首次经历了如此大规模的实战,也在这里被围困,从而丢失了性命。秦军将领白起在这里使赵军全军覆没,也在这里坑杀了四十余万的赵国士兵。

长平是有着历史遗迹和故事的地方,更有着无数的英魂长眠于此。世人也会因为长平之战而永远铭记长平这个地方。

长平之战的意义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领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走向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而长平之战的现实意义是留给世人的。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将领有战国时期四大名将里的白起和廉颇,还有“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各种战术谋略的运用,以及其中的失败和成功,都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长平之战表面上是拖垮了赵国,实际上也是敲响了其余各诸侯国的丧钟。长平之战前后消耗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各国或出于惧怕秦国的心理,或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总之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对赵国伸出援手。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赵国战败了,秦国国力的强大再无人能超越,六国离灭亡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意义也值得世人铭记于心。

长平之战遗址

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位于现今山西省高平市的长平村。高平在春秋时期被称为泫氏,直到战国时期才改为长平。高平三面皆是山,还有一条从北向南流过的丹河,纵贯全境。而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势也让它成为了自古以来兵家的必争之地。

这里不仅是长平之战发生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长平之战基本上涉及到了大半个高平,其遗址距今也已有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很多地名、村名的由来也都与长平之战相关。

长平之战的遗址在1995年的时候,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对待这项重要的工作,考古人员非常谨慎、认真。在几天几夜的工作之后,他们才挖开了著名的“尸骨坑”。从过去到现在,遗址内经常会有文物出土。现在,长平之战的遗址已经成为了山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场遗址里还有永录尸骨坑、骷髅庙、安贞堡、秦垒等地方,范围非常广阔,且它们都有着自己在长平之战中发生的故事。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异常残酷的围歼战,它因规模之大和伤亡惨烈而著于史册。秦国与赵国相加起来有百万之余的兵力,在长平之战中的死伤却达到了比一半还要多的数目,实在是令人悲痛。置身于这场战争的遗址中,世人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不幸,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幕幕血流成河、尸骨遍野的场景。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 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

著名战役长平之战地图介绍,长平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长平之战地图周赧王在位时,秦国的实力日渐强盛,逐渐显示出无人能敌的局面,其野心也不再掩饰,开始攻打各诸侯国,决定走向统一中国的道路。而在这过程中则爆发了一场被历史铭记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地图在这场战争

长平之战简介,中国古代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时间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历史上的著名的长平之战,咱们都知道。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便从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而反方秦国倒是士气大涨,往着统一六国这一方面又更加迈进了一步!而今天咱们就来着重介绍一下,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希

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什么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

长平之战的影响: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军史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围歼战,它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历时两年的时间结束,但是对于这个时间还存在着争议,但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是不争的事实。那个时候中国有很多的诸侯国

秦始皇书同文字背景 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介绍

...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书同文还有一个更广泛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伴随着秦统一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里程...

秦赵长平之战介绍,长平之战的遗址在现今的哪里

秦赵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秦

春秋战国 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立下大功的战役――长平之战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国原来是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是秦始皇带着强大的军队消灭了其他六个国家,这才统一了中原,建立了秦王朝。在秦国消灭六国前,有一场非

秦始皇书同文字背景 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介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行在列国推行“书同文”,并在期间发生焚书坑儒等惨烈的事件,并在其后千年中常常遭到痛斥,但是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

秦始皇书同文字背景介绍 书同文的历史进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行在列国推行“书同文”,并在期间发生焚书坑儒等惨烈的事件,并在其后千年中常常遭到痛斥,但是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