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上海小刀会起义

Posted 起义军

篇首语: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上海小刀会起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所领导的拜上帝会众在连败前来镇压的清军之后,于金田村正式举起义旗,建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出广西,过湖南,屡经恶战,于1853年1月12日(清咸丰二年十二月四日)攻占武昌。2月9日,太平军放弃武昌,挥师沿长江东下,舳舻蔽江,帆如迭雪,声势浩大。沿途清军望风惊溃,反动政权土崩瓦解。3月20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仅使清朝统治集团惶恐万状,也在在华西方势力中间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英、法、美各资本主义强国派驻中国的外交代表相继访问了天京和太平天国所控制的其它地区,搜集了大量关于太平天国宗教信仰、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情报。在这基础上,英、美、法等国宣布实行中立政策——不干预太平天国与清朝政府之间的战争。但是,西方列强的中立政策实际上是偏向于清政府的。它不禁止西方商人以武器装备和其它物资帮助清政府,但却禁止西方商人接济起义军;它不反对清政府将通商城市做为筹措饷需、屯扎军队的基地,但却坚决反对起义军攻占这些城市。西方列强的政策又是完全以保护和扩展其在华侵略权益为基点的武装中立政策,故太平军与清军任何一方若触犯列强在通商口岸的即得利益,列强都将以武力相对抗。在西方列强中,偏向清政府最甚者为法国,而以武力保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最坚决、最明确的则是英国。

1853年9月7日,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刘丽川等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击毙上海知县袁祖德,逮捕了苏松太道吴健彰;同时,刘丽川宣布革命政权“奉行太平王法度”。9月9日,英、美两国领事利用起义军内部在如何处理吴健彰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派人进入上海县城,救出了吴健彰,并骗取了起义军的部分武器,把它们交给了吴健彰。美国领事还帮助吴健彰修建炮台,训练军队,制造攻城装备。不久,派去镇压小刀会起义的大批清军陆续到达,相继攻陷被起义军占领的青浦、宝山、南汇、嘉定等上海外围城镇,将上海县城团团包围。但在进攻上海县城时,清军遭到小刀会起义军的坚决抵抗,屡攻屡败,遂一面继续进攻,一面加强了对起义军的围困。而起义军婴城固守,不时反击。清军只知残民,作战却疲弱不堪;租界外国商人又贪图暴利,不顾英、美等国领事一再发出的禁令,不断将武器、火药、粮食等卖给起义军,故清军始终对小刀会起义军无可奈何。10月,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照会美国公使麦莲,要求“酌议断绝接济章程”。经过“严密细行酌议”,决定了“按段筑墙,杜绝接济”的办法。

1854年11月11日,法国首先开始筑墙;同月,英、美也相继实施这一计划。不久,围墙筑成,各国派兵守卫,上海城内小刀会起义军的一切物资供应都被切断。城内存粮原本不丰,起义军粮食需通过租界运送,供应切断,起义军已势不能久守上海。12月初,起义军频繁出击,但不能解除包围。12月8日,起义军在城外修筑了一个新炮垒,又拆毁租界围墙一段。法国殖民主义者久欲向小刀会寻衅,便以炮垒威胁外国人生命为由,无理要求起义军拆除。起义军当然予以拒绝。9日,法军出动一队士兵前往强行拆除义军炮垒,起义军断然阻止并奋起自卫,双方发生了战斗。当天下午,法军以舰炮和野战炮对上海县城轰击了几个小时。11日,法国“贞德”号巡洋舰加入了武装干涉行动。13日,法军继续轰击东门起义军炮台,并派兵加以占领。14日,法国驻上海海军司令辣厄尔悍然宣布:“自今日起,法军对叛军进入包围战争状态”,所有企图与城内起义军联系的人都予以被枪杀。法军非常严格、非常残酷地执行了这一命令。当时住在租界的英国人施卡斯在《旅华十二年》一书中写道:“一天晚上,我们看见一个可怜的老妇人拿着饭篮打算送给城内一些可怜的人,忽然被法兵的子弹击中,大腿被打断,立刻倒在地上。法军步哨再向可怜的老妇人瞄准开枪,她的身边掀起了阵阵骤雨般的泥土,这种战争景象,真使人不忍卒睹。一枪又一枪地射击着,终于老妇人的背上又中了一枪。”

1855年1月6日,法军400人分作两队,与清军联合向起义军大举进攻。法军与清军在大炮的支援下一度攻入上海城,但起义军依赖预先巧妙设置的陷阱、绊络等勇猛地反击,毙伤法军数十人、清军数百人,激战4小时,将攻入城内的敌人全部逐出城外。经此一战,气焰嚣张的法军受到沉重打击,“不再力攻,惟决定加紧困城,使其将因饥饿而屈服”。在此以前,从1853年底起,英、法、美等国驻上海外交代表及将领曾多次劝诱起义军投降,但都被起义军首领严词拒绝。到1855年初,上海城内粮食将尽,起义军只能以稀粥充饥。起义军领袖陈阿林致信英、美领事,强烈谴责法军帮助清军镇压起义及屠杀人民,并表示,如果英、美领事保证起义军的安全,起义军愿意撤出上海。但英、美领事要起义军向法军投降,因此交涉没有结果。2月16日清晨,清军于小南门挖地道轰塌城墙两丈余,清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法军大炮则向起义军不断轰击,支援清军。城内仅存的1000余起义军战士拼死抵抗,使清军伤亡累累,不敌而溃败。起义军虽然再次大胜,但弹尽粮绝,饥馁不堪,无力再战。16日夜,起义军首领刘丽川、陈阿林、潘可祥等人各率队突围。突围的起义军大部在沿途战斗中战死或被俘。被俘者后来也被处死,其中有300余人因逃入法租界而全部被法军逮捕并押解至清营,交给清军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刘丽川简介

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1855年(咸丰三年至五年)上海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小刀会是天地会的支派之一。上海小刀会成员主要为上海的福建籍劳动人民和部分工商业主。与小刀会性质相同的秘密结社,上海还

上海小刀会简介,清朝秘密组织小刀会起义

小刀会,是中国清朝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例如178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

中国古代战争 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

   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   小刀会是天地会支派,由福建传入上海及附近州县。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在外国资本及本国封建势力压榨下,大

历史人物 上海小刀会简介 清朝秘密组织小刀会起义

  小刀会,是中国的一个民间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例如178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变即

历史人物 上海小刀会简介 清朝秘密组织小刀会起义

  小刀会,是中国的一个民间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例如178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变即

清朝 上海小刀会起义

上海小刀会起义鸦片战争以后,一艘艘外国轮船运来了大批洋货和鸦片,又以租界为据点,掠走了大批的廉价原料。洋货大量涌入,使中国的手工业者和运输工人濒临失业的绝境。由于洋货的日益增加,官僚地主的消费档次也随

中国历史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1854年(清咸丰四年),蓄意攫取中国海关控制权的英、法、美等国,利用上海小刀会起义后上海海关被捣毁的机会,派兵占领上海海关,强行擅自实行“领事代征制”,并千方百计对清政府恢复上海海关设置障碍,致使上

历史人物 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女首领周秀英简介,周秀英怎么死的

人物简介周秀英,亦作周秀成,江苏省青浦白鹤塘湾(今上海青浦)人,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著名女首领,善使大刀,起义失败后战死(一说兵败被擒,被清军凌迟处死)。周秀英自幼练武,精于刀法;清咸丰二年(1852年

高中历史问答题图片清晰详细解析

19世纪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上海强辟租界,福州路东段已有外商建屋设洋行。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大批华人拥向租界,原在县城的富豪商贾纷纷北移,福州路、广东路、河南路棋盘街一带,报刊

中国历史 小刀会起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上海及附近几县的秘密会党互相联络,共推刘丽川(1820—1855)为首领,以“小刀会”作为统一的组织名称,积极准备起义,以响应太平天国革命。1853年9月初,青浦天地会领导人周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