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统制及掠夺
Posted 经济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统制及掠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统制及掠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上全面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在经济上又开始对东北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掠夺。首先,日本利用其于日俄战争后在中国东北成立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攫取东北路权,垄断东北的铁路交通运输;其次,设立伪中央银行垄断金融;接着,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夺取海关,强占工矿。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加紧制定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进一步加剧中国东北经济的殖民地化。
为把东北变成日本侵略战争的资源供应地,早在1931年12月,关东军所制定的《开发满蒙方策案》就明确提出,要确保平、战两时的军需资源,满蒙开发要为日本经济作贡献。为贯彻这一方策,关东军特务部和满铁经济调查会经过长时间调查和策划,于1933年1月制定了《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该纲要打着“以国民的全体利益为基调”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口号,提出在带有国防的或公共、公益性质的重要事业,以公营或由特殊公司经营为原则;在实行经济统制外,其它产业和资源部门委诸民间自由经营,但对于生产消费两方面要施以必要之调剂。为弥补《纲要》的不足,1934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又以伪满政府名义发表了对一般产业的声明,进一步阐明伪满洲国的经济统制政策,规定银行、邮政、电报、电话、采金、矿业、钢铁、冶炼、电业、火药制造等22种产业必须由国营、公营或特殊公司经营;普通银行、保险事业、地方铁路、海运、渔业、汽车、硫、烟草等22种产业须经许可才能经营;农业加工业、制糖、制粉、纺织、皮革、机械工业等20种产业可自由经营。
日伪颁布经济统制政策后,即通过建立特殊会社的办法统制中国东北经济。特殊会社受伪满政府的监督和指导,是伪满政府的经济代行机构,因而又称“国策会社”。它担负着统制中国东北经济、变东北经济为日本经济附庸的任务。1936年底,共有特殊会社19个,准特殊会社9个,其数量仅占伪满全部会社的2.3%,但资本总额却占72%。
1937年5月,伪满政府又公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进一步将统制的范围扩大到历来属于自由经营的纺织工业、制粉业、啤酒制造业、制糖业、软浆制造业、油房、火柴制造业和水泥工业等轻工业,特别是关系人民生计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又制定了《战时紧急经济方策要纲》,通过高度的经济统制,大幅度提高钢铁、煤炭等战争资源的生产指数,肆无忌惮地从事掠夺和搜刮,强制性地使中国东北的经济为满足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服务。1942年10月,在新制定的《产业统制法》中,日伪更将统制扩大到整个生产领域。到抗战末期,不仅生产领域,而且在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也实行了统制。
由于经济统制的加强,日本资本和伪满的国家资本在中国东北经济中急剧膨胀。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本资本在中国东北的投资总额高达100多亿元,即已几乎完全控制了中国东北的经济。
在经济统制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战争资源。1940年,日伪成立兴农合作社,加强对东北农业的掠夺。为了实现变中国东北为“大东亚粮谷兵站基地”的目的,日伪又推行“粮食出荷”和“粮食配给”制度。“粮食出荷”即强迫农民售粮;“粮食配给”即压缩民食,减少供应,以保证掠夺更多的粮食。
为了搜刮粮食,各级伪政权、协和会、兴农合作社和军、警、宪倾巢出动,纷纷成立“出荷”督励班、“搜荷”督励本部及“搜荷”工作班、取缔班、情报班、配给班、宣抚班等组织机构。每到收获季节,上述组织便纷纷下乡抢粮,见草垛、粮囤就戳,甚至连炕洞、顶棚、畜棚都不放过,发现粮食立即没收;对不肯交粮或不按期交粮的农民,则进行毒打或逮捕。林旬县太平屯一农民因在草垛底下藏有2斗粮食被发现,伪副省长便指挥警察把这个农民的茅屋草垛焚毁殆尽。除粮食作物外,连谷草、高梁秸也在“搜荷”之例。强制“出荷”,造成农民粮食,甚至种子被搜刮殆尽,许多农民被活活饿死,甚至因饥饿举家自尽。
抗战末期,为榨取更多的战争物资,日伪政权又对人民的生活用品实行配给制度。其配给数量之少,质量之差,根本不能保证人民的最低需求。如一般民众每月只配给9公斤粮食,而农村每月每人只能得到6.5公斤。1942年1月至5月,仅黑龙江省双城、依兰、绥化、鹤岗等地,因断粮而自杀者就达340人。
为解决财政的拮据,弥补战争的巨大消耗,日伪统治者不断增加税收,滥发货币,并大搞“国民储蓄”与“金属献纳”运动。所谓“国民储蓄”运动,即强制性地让人民将手中的资金储存到各级储蓄会,违反者即处以高额罚金;而这种储蓄,一般很难再领出现金。所谓“金属献纳”运动,则是将居民的饮具及妇女的头饰、手饰等搜刮净尽。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所推行的经济统制及其掠夺政策,造成中国东北民族工商业凋弊,民不聊生,加剧了东北经济的殖民地化,使中国东北完全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地。
相关参考
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华北的重要工业资源,可以说是举国上下,集军、政、经、文等各方力量进行掠夺。通过血腥的殖民统治和庞大严密的掠夺机构,把华北的巨量物资和财富变成其发动、扩大、维持侵略战争的经济动力,给
1945年8月,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驱逐了日本关东军。按照国际惯例,苏军应该迅速撤离东北并把政权移交给中国政府。然而,苏军竟置国际法于不顾,对东北的日资工矿产业以“战利品”的名义进行了疯狂的
1934年6月28日,“满洲帝国”政府发表统制东北产业的详细说明,把东北企业分三类加以统制:(1)公营或特殊会社统制经济事业,有银行、铁路等22个行业。(2)经政府许可的经济事业,有汽车工业、毛棉纺织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俄罗斯帝国早已对远东地区保有领土需求,先后占领原属清朝的外东北、夺得库页岛,更兴建西伯利亚铁路,企图在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惨败。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以弥补愈来愈缺乏的战时物资供应,日、伪当局于1943年9月18日根据关东军的请求,制定了《保安矫正法》和《思想矫正法》两个反动法令。《
就是高一课本以经很好了吧~日本侵占台湾50年、侵占大连地区40年、侵占全东北14年期间,实行妄图灭我种族、灭我文化的奴化教育、皇民化教育,比军事占领、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更阴险、更毒辣,而日本不仅右翼势
我在这里所要写的,不是日寇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在军事镇压上实行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而是在经济上人力上实行的抢光、刮光、搜光的三光政策。我曾历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秘书、伪产业部、农业部各司长及伪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第一炮。在此后的4个月当中,日本侵略者陆续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
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为扩大战争和维护殖民统治的需要,大肆掠夺沦陷区的经济资源。随着掠夺的加剧,劳动力紧张状况日趋严重,日本军国主义者也抓紧了对华工的掳掠。日军掳掠华工的手段大致有三种:欺骗招集、强行征集
日军入侵中国后,为了维持侵华战争,实行“以战养战”,在中国大肆掠夺和抢劫,并采取种种手段,使沦陷区经济殖民地化,变成其附庸。在金融业方面,日军每占领一个地区,即抢劫银行、钱庄、掠夺黄金、现款。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