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谁能帮我找到“冯”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谁能帮我找到“冯”这个姓氏的起源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谁能帮我找到“冯”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史称冯氏正宗。

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

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

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

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

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

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

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

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

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

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

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

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

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

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

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

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

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

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

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

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

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

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

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

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参考资料:://uname//Surname/7_86.s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谁能帮我写篇读后感啊要原创网上没有的

一个要好的朋友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很好看,她看了两遍。长达50集的国产连续剧能看两遍,真让人不可思议。立马去买了该片的DVD碟,没想到的是,我也看了两遍。这部片子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看的国产电视片。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世

谁能帮我写一些探险家的故事

刘雨田刘雨田他叫刘雨田,1942年2月生于河南省双洎河边的长葛县。那年正逢中原大旱,赤野千里,因此父亲希望让老天下雨给他取名雨田。15岁那年他做了两个梦:一是破万卷书当作家,二是行万里路当探险家。19

谁能帮我找一些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材料

一、《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

谁能帮我设计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图

不介意可以参考啦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0.4-0.5

谁能帮我查下关于2009年福建省的高考方针及政策…

参加09年高考须出具会考成绩亮点: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将成为“新高考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2006级、2007级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参加高考时,必须出具规定的学业基础会考成绩。内容:学业基础会考成绩

历史秘闻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蒋介石到台湾后的执政情况

你想说“慈祥”吧,不全是,蒋公为人,有功有过,在大陆逃台国军和他们的后代(就是所谓外省人)当中,蒋是个伟大的人,事实上,他确实是伟大的,没有他,中国绝对不会取得最终抗战胜利(你说匪军?他们搞内讧,杀自

谁能帮我找几个初中历史新课程发现教学课例(举例

用正确的工具经常梳理是非常重要的。你所需要的是钢齿梳,齿距最好在八分之一英寸左右。让松狮站在一个稳固不滑的台子上。首先将皮毛用低盐水擦扫以去除灰尘等,如果皮毛有混乱的地方应该非常温柔。然后用一只手将毛

玄烨这个名字能用吗,现在取名玄烨会冒犯康熙皇帝吗?能帮我解答下(

康熙大帝的名字"玄烨"有什么含义?  据此推测,笔“玄烨”之“玄”,乃汤若望所传学问之谓也。“玄烨”者乃祝愿洋“玛法”所传学问辉煌光大之意也。  在国家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里许多可能有助的历史资料,凡几

能帮我解答一下圣托里尼的气候吗

圣托里尼气候:从夏季到冬季的平均气温从29°C-12°C,但湿度很大。由于湿度大的原因,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雾气蒙蒙的,很难透过大海看到克里特岛的景致。但在夏季经常有海风吹散雾气和湿热,使人感到清爽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