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俭是谁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丘俭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丘俭是谁
丘俭,字仲恭,生年不详,卒于魏正元二年(255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父毋丘兴,魏文帝时为武威太守,官至将作大将,封乡侯。丘俭袭父爵,先后为文学教授、羽林监、州刺史、将军等职。因起兵反对司马氏集团兵败而死于草莽之中。他是曹魏后期文武兼备的将领,也是颇有政绩的地方官。
丘俭一生主要活动于曹魏的东北和东南边疆,为曹魏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魏明帝曹笔逼冢丘俭曾任幽州刺史,与辽东公孙氏割据政权为邻,明帝青龙中,为了统—东北地区,消灭辽东割据政权,丘俭受命率幽州兵进攻辽东,配合司马懿统领的大军一起作战,于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一举克平辽东,消灭了割据辽东半个多世纪的公孙氏政权,使这一地区重归于中原王朝的统一之下。平定辽东后,他继续留在当地镇守。在此期间,他又击退了辽东以南外族的侵扰,凿山引水,开辟水利、灌溉事业,尽快恢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齐王曹芳嘉平年间,丘俭转任镇东将军,驻守于扬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他勤于军事,善于防守,多次击退东吴对这—地区的进攻,使魏国的东南疆域更加巩固。
丘俭身在地方,心系朝廷。他关心魏国政权的命运,经常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意见。
曹奔次缓螅魏国的经济有所恢复,曹北愦笮送聊荆广治宫观,不少农民被征调伐木运材,影响了农业生产。针对这种情况,母丘俭上疏明帝,诚恳地规劝他要懂得吴蜀还在与魏对峙,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实现,更须敬服民力,励精图治。否则,士民饥冻,吴蜀进攻,曹氏政权就会毁于一旦,广治宫室是没有用的。正因为他一心维护曹氏的正统地位,所以,当司马氏集团加紧篡魏的活动时,他便以曹氏正统地位的捍卫者出现,起兵反对司马氏集团。丘俭镇守东南以来,便以东南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军队为基础,积极活动,联络东南诸将和地方官吏,做着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准备。齐王曹芳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拥兵胁迫曹芳退位,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这就意味着司马氏集团左右了魏国的政权,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斗争表现化了。
次年,丘俭便联合扬州刺史文钦及淮南屯田诸将,发布了讨伐司马氏之檄文,歃血为盟,举起了反对司马氏的旗帜。他们将淮南将守史士集结于寿春,留老弱者守城,丘俭、文钦亲率五六万军士渡淮而西,进驻项城(今河南项县),准备进攻洛阳。然而,就在他们项城驻扎的时候,司马师也已亲率人军到来,并派兵袭取了寿存,这就使丘俭腹背受敌,进退维谷。他的部下又多为淮北之人,唯恐兵败无家可归,纷纷丢盔弃甲,不战自退,军队倾刻瓦解。继王凌以后的又一场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军事行动失败了,丘俭被生擒后射杀,文钦只身逃入吴国。
然而,丘俭忠于曹氏的行动却一直为后人仰慕。东晋时的史学家习凿齿就说;君子谓丘俭事虽不成,可谓忠诚矣。夫竭节而赴义者我也,成之与败者时也。我苟无时,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复生,生者不愧。丘俭可谓不愧也。
丘俭曾为魏明帝曹钡奈难Ы淌冢与曹惫叵瞪跷密切,所以也有人想通过他得以进身,但他没有以此而为自己树立亲信,总是多方规劝这些人安于职守,尽职尽责。他的同乡杜挚在做校书吏时,以为自己被大材小用,就给他写了一首诗,假托向仙人求药方,让他举荐自己。丘俭得此诗后,也回复了他一首诗,逶婉地告诫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和真才实学才能求得美好前途,才学不足,挤身于高位,也要受到人们的嗤笑。
丘俭能文善赋,他的文章及诗赋在当时即被人传咏,可惜的是,由于他政治上的失败,这些文学作品多被禁毁,保存至今的已是寥寥无几。
历史人物 郑崇俭是谁
郑崇俭,字大章,是明朝末年将领,山西乡宁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授河南府推官,历济南兵备副使。
崇祯初年,迁陕西右参政,中年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祯十二年,提为兵部右侍郎,后又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后来奉命入蜀平定叛乱,大败张献忠一部,随后撤兵回关中。不久之后,张献忠又在蜀地死灰复燃。于是朝廷便以他撤兵太早问罪,削籍为民。
当时杨嗣昌取代文灿的军中地位,然后发布命令,让山西的军队进入四川,前往镇压叛乱。于是郑崇俭就率兵人龙、国奇会同左良玉与张献忠部队作战。在这场战斗中,郑崇俭斩敌一千三百三十三个,收投降者二十五人,获取地方兵器马骡。
这场战争的功劳,大部分应当算在郑崇俭的头上。但是当朝廷论功行赏,评定功绩的时候,乘着郑崇俭还在军中,将一半的功绩都算在了杨嗣昌的头上,而郑崇俭只是官升一级。
张献忠被郑崇俭打败之后,仓促逃窜,崇俭在后面追击。每次两军遭遇,郑崇俭率领的部队,都能获取胜利。他率领的军队在五天内获得了三次之胜利,斩首千百余人,张献忠部队的“顺天王”、“一条龙”、“一双龙”全部投降。
对张献忠作战的胜利,让郑崇俭威名赫赫。朝廷对他十分重视,后来郑崇俭因为年老体衰,想要请回家,都没有得到同意,只让他率兵回关中。
郑崇俭离开的时候,张献忠的部队实际上已经被打残了的。残余的部队,只能逃入荒山中勉强维持。若是当时的留守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入林搜捕,那么当时的一千多为残寇自然也就可以歼灭。
然而事实却是,郑崇俭离开之后,人龙的队伍也从开县哗变西归,湖北的部队在土地岭战败。张献忠卷土重来,四川大乱。崇祯帝最开始的时候,恼怒郑崇俭没有管好自己的部队,于是就罢了他的官。
第二年张献忠战胜杨嗣昌的部队,襄阳失守,杨嗣昌战死。于是崇祯帝又痛恨郑崇俭以年老推辞,没有留下来辅佐杨嗣昌,协助他将寇贼平荡。
本来嘛!战争的失败,怎么也不应该问罪到离职的将领身上。而且郑崇俭根本就没有参与进那次战争中,但是崇祯帝最后却还是迁怒于他。以“唆使士兵擅自返回”,“无视军规”等罪名将郑崇俭逮捕,不久之后就将郑崇俭斩首于菜市口。
郑崇俭的冤屈,一直到福王朱由崧继位,建立南明政权之后,给事中李清上书为他辩解,才得以平反。
相关参考
唐俭,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经历三朝五帝,他的父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所以唐俭也就有机会和李世民往来,而且唐俭这个人,出身名门望族,收到了良
郑崇俭,字大章,是明朝末年将领,山西乡宁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授河南府推官,历济南兵备副使。 崇祯初年,迁陕西右参政,中年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祯十二年,提为兵部右侍郎,后又总督陕西三边
唐俭,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经历三朝五帝,他的父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所以唐俭也就有机会和李世民往来,而且唐俭这个人,出身名门望族,收到了良
郑崇俭,字大章,是明朝末年将领,山西乡宁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授河南府推官,历济南兵备副使。 崇祯初年,迁陕西右参政,中年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祯十二年,提为兵部右侍郎,后又总督陕西三边
历史人物 裴行俭简介 裴行俭是谁 裴行俭的妻子 裴行俭的后代子孙
中文名:裴行俭 籍贯: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619年 去世年月:公元682年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计俘都支,于碎叶城立碑纪功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之乱代表作品《选谱》《
裴行俭是唐朝时期名将,早年师从苏定方学习兵法谋略,有所得。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战胜突厥。 人物档案 姓名:裴行俭 谥号:献 字:守约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
裴行俭是唐高宗时期著名将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得名将苏定方传授兵法,曾募兵击退西突厥入侵。 裴行俭出生于公元619年,去世于公元682年。少年时代凭借先辈功勋成为弘文生,贞观年间,参加明经
裴行俭是唐朝时期名将,早年师从苏定方学习兵法谋略,有所得。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战胜突厥。 人物档案 姓名:裴行俭 谥号:献 字:守约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
其先世为拔拔氏(拓跋氏分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名为汉姓,遂改为长孙氏。>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无邪,有操守和高洁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神情严肃,即使在内室,也是整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
裴行俭是唐高宗时期著名将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得名将苏定方传授兵法,曾募兵击退西突厥入侵。 裴行俭出生于公元619年,去世于公元682年。少年时代凭借先辈功勋成为弘文生,贞观年间,参加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