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Posted 特务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2、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

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

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说明卢洪是中国特务第一人。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在古籍中的记录实属不多。但古籍中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在军事上,曹操为了确保每次出征的将领能够万无一失,以照顾为名,实则对将领和官兵的家属实施人质般的扣押,同时派出身边的近臣侍从随军进行监督。在民政方面,除了既有的体制传统之外,曹操还暗中建立了一套秘密的检查体系,把人事权和考察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这种监察体制延续到曹丕称帝的时候还一直存在,俨然成为皇帝进行统治的日常手段。就在曹丕登上皇位的几年内,通过这种秘密监察系统查办的案件就多达上万件。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有几个方面:一是校事有秘密监视和接受检举的权力,可不具体执行法律程序。也就是说,他们不对罪犯进行审判和定罪执行。二是他们只向皇帝做秘密报告,然后由皇帝转给相关官员进行系统审判和执行惩罚。三是这帮秘密机构的成员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全国军民,不管是谁,要是想告密,都知道去哪里找他们。说白了,这就是一帮只对皇帝负责的秘密机构,跟正常的官僚体系没有交叉关系。

高柔,曹操时期的最高大法官。曾就“校事”严重破坏朝政与体制等向曹操进谏:“设法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曹操却回答:“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事无大小皆能侦悉),使贤人君之为之,则不能也。”

曹操说得很坦然,如果将全部精力用在“刺举”上,贤人君子能做得到吗?一般出身名门的人,都希望自己光明正大的在正常的官僚体系里当官,没人愿意进入到这种不能见光的系统里去当秘密警察。所以当时担任这些秘密官员的,都是些出身不咋地的人。虽说是出身不好和人品不咋地不能画上等号,可是你想啊,这些人,平时那些名门望族都不拿他们当回事,一下子有了最高统治者直接赋予的权力,还没有任何监督。更要命的是,这些人做的事,还不能在阳光下进行。不管是谁,进了这种系统,想不为所欲为都难。事实上,这些人也确实是做了很多坏事。比如说过去被谁拿白眼看过,这时候随便找个罪名,就把这人给办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组织,也就很好的能够防止正常的官僚体系里的官员只报喜不报忧。

这些校事是在曹操的默许下行事的,但曹操又根本没拿他们当人看,最起码没把他们跟贤人君子同等对待,这也是曹操对待“特务”的态度跟大明王朝统治者宠信特务的最大区别。毕竟,曹操是个做大事的人,他想的是重建国家和社会。不管什么时候,这样的抱负,都少不了士大夫也就是君子们的合作。曹操用这些小人,其实也是给这些精英们一个警告:我干大事少不了你们,可是你们也要明白,我也能治得了你们。否则像高柔那样的正直法官也会遭特务暗算。

曹操明知道那些校事都是小人的情况下,还对他们加以重用,只不过是为了在当时的局势下保持系统的平衡,以便可以达到全面控制。待到曹操把江山事业做的越来越大的时候,为了网罗天下士人君子,就会把几个别恶名最大的校事给杀掉。

你看,只对皇权负责的秘密机构虽然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真正把它发扬光大并形成制度的,还是曹操,而且也是在曹操之后,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套路:在局势混乱尤其是格局还不成熟的时候,任用小人组成秘密机构、充当政治打手的角色,等到局势稳定和格局形成之后,再把这些小人杀掉,来平定人心。由此看来,曹操不愧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前言,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段戰亂紛飛的歷史。在這樣一個時代,誰最終能夠脫穎而出,進而統一天下,比的不僅是領導個人的魅力,還有他們匯聚和拉攏人才的本事。,曹操劇照,而我們都知道,曹操陣營的人才,相對於劉備、孫權、袁紹等陣營,毫無疑問是最多的。在文臣方面,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賈詡等人;在武將方面,曹操有張遼、徐晃、典韋、許褚、夏侯淵、夏侯惇等人。曹操陣營的人才,真可謂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給大家談談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他們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在《曹操·武帝紀》篇尾,陳壽這樣說道:,這段話的意思再簡單不過了,就是曹操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能夠戰勝強敵袁紹,成為超世之傑,關鍵在於他善於用人。可以說,會用人是曹操成功的第一秘訣。,所謂「用人之道」,具體來說,無非就是兩個問題。第一,用什麼人;第二,怎麼用人。正是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的表現完全不同,才會導致他們的結果截然不同。前者身敗名裂,遭人唾棄;後者英明蓋世,受人崇拜。,袁紹劇照,首先得肯定一點的是,袁紹這個人還是很有魅力的,也有很多人願意追隨。在《三國志·袁紹傳》首段,陳壽這樣說道:,也就是說,袁紹長得高大魁梧,很有魅力,還善待士人,因此很多士人願意追隨他。,再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記載,袁紹喜歡結交豪傑,手裡還養了很多死士。當時中常士趙忠對別人說:袁本初(袁紹的字),養了那麼多死士,這個傢伙是想幹什麼呢?袁紹的叔父袁隗得知後,責罵袁紹:你這樣做,會害得袁家滿門抄斬!袁紹這才有所收斂,為大將軍何進效力。,由此可見,袁紹是非常喜歡結交豪傑和俠士。不難想像,袁紹是很想和先秦時期那些貴族公子的一樣,收買人才,搞成一個小集團,恐怕他還時常以「四大公子」自稱。賈誼在《過秦論》有言:,這四位公子,那真是門生眾多,一呼百應,榮光滿面。,袁紹劇照,袁紹想必也很嚮往,他也很有資格嚮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當然了,袁紹也有很多缺點。還是據《英雄記》記載,袁紹用人有個特點,那就是:,也就是說,袁紹用人是要看出身和名望的,不是社會上的出名人士,他是連見面都不肯的。,由此可見,袁紹拉攏人才,並不是真想讓他們為自己做事。而是想讓他們給自己裝點門面,來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威望,讓大家羨慕一下。,事實上,袁紹從來就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他從來就不認為誰有他厲害。因此,他「折節下士」不過是裝模作樣,他骨子裡是剛愎自用的。,對於袁紹的用人,還是荀彧評價得準確:,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袁紹憑藉祖上的威望,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實際上他是在沽名釣譽,因此很多徒有虛名的傢伙便都追隨了他。,曹操用人則跟袁紹剛好相反。,第一,曹操用人是不看出身,也不看名望的,他更注重實際。,曹操劇照,曹操這個人是非常務實的,他很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他也知道只要是人就會有缺點和毛病。況且曹操也有自知之明,論社會地位,他沒有袁紹好;論出身背景,他沒有孫權好,有一份現成的基業。曹操甚至連劉備都不如,有一張可以炫耀的名片。,因此,曹操陣營是人才如雲,各種各樣的人都籠絡在他門下。有才的人,他喜歡;沒有才的人,他也不嫌棄;徒有虛名的人,他也不拒人門外。總之,多多益善嘛。只要不公開反對他的人,曹操從來都是來者不拒。所以我們會發現,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昌後,立馬網羅了一大批人才,甚至連包括孔融、楊修之流。當然了,這些人並不是來幫助曹操的,他們是來為漢獻帝效勞的。但是朝政大權早就落在了曹操手下,幫助漢獻帝跟幫助他,又有何區別呢?,對此,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話:「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曹操從不愛慕虛名,他把大將軍之職讓給袁紹,就是明證。,第二,曹操用人,只看那個人有沒有真才實學,甚至連道德都在所不問,這就是所謂「唯才是舉」。,曹操劇照,曹操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不會像袁紹那樣「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也不跟很多人主張的那樣「必廉士而後能用」。曹操最需要的,是那些有真才實學,能幫他打下天下的人。所以,我們會發現,曹操先後頒布了三次《求賢令》,明確地告訴天下人:我曹某用人不看道德品質,也不要求這個人十全十美。只要他是個人才,有超越常人之處,哪怕有污名,甚至不仁不孝,我也會量才而用。,曹操的《求賢令》,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它讓帝王明白了,用人不能求全責備,一定要這個人德才兼備。無德有才的人,也可以重用。魏晉時期,「舉薦制度」取代了漢代的「察舉制度」。隋唐時期,又變成了「科舉制度」。不能不說,是受到了曹操的影響。,當然了,曹操並非不看重道德。事實上,曹操是非常看重德行的。崔琰德才兼備,曹操是敬之又敬;毛玠廉潔奉公,他也是佩服不已。曹操還跟別人說過,崔琰這個人,是可以當做道德模範,為眾人表率的。,但是曹操絕不會「唯道德論」,他也從來沒有認為道德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以道德為唯一標準,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有些人品質極好,但是沒有才華,啥都幹不了,只能裝點門面。還有些人很有才華,但是道德有瑕疵,就得不到重用。更為嚴重的是,有人為了被選拔上,以假亂真,沽名釣譽。結果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偽君子」。東漢末年,不就是如此么?,第三,曹操用人,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貪。,曹操劇照,據《魏略》記載,曹操有個老鄉叫丁裴,喜歡貪圖小便宜,他曾經用自己家裡的一隻瘦牛,換了公家的一隻肥牛。結果被人發現,被免官。曹操發現後,故意調侃地問丁裴:你的官印到哪裡去了呀?丁裴滿臉慚愧地說:拿去換大餅了。曹操嬉笑不已,回頭對身邊人說:毛玠幾次三番要我重罰丁裴,我說他只是個會抓老鼠又偷吃的貓,留著還是很有用的。,第四,曹操對待降敵的態度,是招降納叛,盡釋前嫌。,張綉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一會投降曹操,一會一背叛曹操,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次。在一次反叛的時候,張綉還讓曹操陣營損失慘重:曹操最喜歡的兒子曹昂戰死,侄子曹安民陣亡,愛將典韋力戰而死。可是後來張綉投降曹操時,曹操還是重用不誤。,這樣的心胸,真是讓人佩服,豈是袁紹之流比得了的?,曹操用人是從來不問出身的,他手下的大將,有很多人都來自敵方陣營。比如張遼,原本是呂布的人;張郃,原本是袁紹的人;徐晃,原本是楊奉的人。樂進和于禁,是曹操從最底層提拔起來的。對於這點,陳壽描述得好:,呂布劇照,再舉個例子說明,呂布大家都知道,驍勇善戰,天下無敵,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但是後來被部下出賣,獻給了曹操,最終被殺。但其實,曹操是很想讓呂布為他效命的。,呂布被抓時,對曹操說:現在天下已定,你可以安心坐鎮後方了。曹操就問:你這話什麼意思?呂布回答說:明公你最害怕的人,不就是我嗎?現在我馬上就可以為你效命了。有我在,何愁大事不成!說完,呂布就回頭對劉備說:繩子綁得這麼緊,你就不能幫我說說好話嗎?曹操就說,你是一個猛虎,綁虎能不緊嗎?說完就準備下令鬆綁。站在一旁的劉備,冷笑道:曹公,你難道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結局嗎?曹操這才恍然大悟,下令將呂布處死。,再說陳宮,曹操也是很不想殺死他的。但是陳宮不想背上不忠的罵名,只求速死。曹操無可奈何,只好成全他。,綜上所述,曹操的胸襟,就像草原一樣,廣闊無邊;就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他是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因此,天下人才會像潮水一樣地湧向曹操,曹操也終能「克成洪業」。,結語,袁紹劇照,在用人方面,袁紹完全比不了曹操。袁紹「從容飾智」,貪圖虛名;曹操「唯才是舉」,兼容並蓄。兩者對比,高下立判。

相关参考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前言,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段戰亂紛飛的歷史。在這樣一個時代,誰最終能夠脫穎而出,進而統一天下,比的不僅是領導個人的魅力,還有他們匯聚和拉攏人才的本事。,曹操劇照,而我們都知道,曹操陣營的人才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前言,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段戰亂紛飛的歷史。在這樣一個時代,誰最終能夠脫穎而出,進而統一天下,比的不僅是領導個人的魅力,還有他們匯聚和拉攏人才的本事。,曹操劇照,而我們都知道,曹操陣營的人才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所谓用人之道,实质上讲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什么人,二是怎样用。曹操正因为深谙此道,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具体讲表现在以下5个方

關羽為什麼不用官位介紹自己,而用爵位漢壽亭侯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背叛曹操,殺了徐州刺史車胄,並佔領了徐州。車胄本是曹操的人,劉備不僅殺了曹操的人,還佔了曹操的地盤,這自然讓曹操十分生氣。曹操一直認為劉備是英雄,之所以沒有形成氣候,就是因為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引言在群雄逐鹿华夏的东汉末年,曹操将一多量强人、智者群集在麾下,文有端朴直直的荀、“奇佐”军师郭嘉、深谋远虑的程昱,武有雄武过人的典韦、“虎痴”许褚、忠勇无双的庞德等。在东汉这种群雄纷争割据的情形下,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引言在群雄逐鹿华夏的东汉末年,曹操将一多量强人、智者群集在麾下,文有端朴直直的荀、“奇佐”军师郭嘉、深谋远虑的程昱,武有雄武过人的典韦、“虎痴”许褚、忠勇无双的庞德等。在东汉这种群雄纷争割据的情形下,

解析历史上诸葛亮失败的用人之道

导读:“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是后人对三国之一的蜀汉政权人才严重缺失的生动形象地描述。蜀汉人才缺乏,而将才更是奇缺,以致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时,军中将领已经到了捉襟见肘、不得不用武功平平

解析历史上诸葛亮失败的用人之道

导读:“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是后人对三国之一的蜀汉政权人才严重缺失的生动形象地描述。蜀汉人才缺乏,而将才更是奇缺,以致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时,军中将领已经到了捉襟见肘、不得不用武功平平

细说历史上秦昭王刘备曹操等人的用人识人之道

引才案例: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

赵匡胤的用人之道

宋太祖赵匡胤,在对仕宦的褒贬擢降方面,有其奇特的用人原则,归纳起来为:忠于己者未必用,忤于己者未必不消;毋忝厥职者必用,失于职守者不消。据史料,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死后,便挥戈返京夺权。陈桥驿在陈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