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失地王约翰
Posted 英国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英国 失地王约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国 失地王约翰
失地王约翰
威廉一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给他后代的遗产是相当庞大的。面对着这个横跨英吉利海峡的盎格鲁—诺曼底二元王国,怎样管理好它就成了一个难题。在欧洲大陆,威廉的子孙不得不以附庸的身份和他们的领主——法国国王及其他封建主艰难地打着交道。因为,他们在法国的领地并不是个小数目,论身份仅仅是个贵族,这就注定了英格兰要经常出兵,到海峡对面的那个大陆上去打仗,这笔军费也就理所当然地要由英格兰全体贵族和臣民承担了。
此时英格兰的贵族们大多是诺曼贵族,由于涉及自身的利益,他们很愿意承担这笔赋税和军费。但当一个热爱战争的草包国王上台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个草包国王就是1199年登上王位的、被后世称为“失地王”的约翰。我们从这位君主身上找不到任何美德和优点。在他的兄长理查德一世还在位时,他就趁国王参加十字军东征之机多次兴风作浪,发动叛乱以谋求王位。终于,约翰交上了好运,1199年他的兄长在与法国人的交战中死去了,野心勃勃又愚蠢无能的约翰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
可惜,好运不是一直陪伴着他,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以领主的身份宣布没收约翰在欧洲大陆的全部领地,约翰一怒之下挑起了战争。在米拉堡,约翰与受法王支持的他兄长理查德一世的外甥亚瑟交战,战斗中约翰打败并俘虏了亚瑟和200多名贵族,不过由于约翰不可思议的愚蠢,这次胜利没有带给他任何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好处。他残酷地对待他的前王位竞争者亚瑟,在一次醉酒后失去理智的愤怒中,约翰杀死了亚瑟,并将亚瑟抛尸野外。他还残酷地虐待被俘的贵族,致使其中的21人被饿死。
约翰的行径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匪夷所思,这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举动激起了大陆贵族们的强烈义愤,他们与法王腓力二世同仇敌忾,将约翰赶回了英格兰。约翰几乎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上的所有领地,于是,“失地王”这个称号就出现了。这位“失地王”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土地,还把火引到英国贵族的身上,连带着许多英国贵族也倒了血霉,一块失去了大面积的土地。
这样一来,约翰在大陆就无从立足了,只能偏安英格兰一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样反而使他成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国王。因为前面历届的国王都在欧洲拥有大面积的领土,他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欧洲大陆上度过的,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在英格兰待过。以前的英格兰只不过是王国的一个行省,现在“失地王”约翰失去了除英格兰以外所有的土地,只能把英格兰当作东山再起的唯一赌本。
从此约翰开始积极扩军备战,为了筹集战争的资本,他把贵族的领地财产据为己有,还任意增加税收,完全不顾现存的封建关系的规范。据记载,约翰将兵役免除税提高了16倍,同时把贵族们对封号和领地的继承税提高了100倍,动产税增加了一倍。他发明了商税,所有进出口货物按价值的1/15收税。
接下来,约翰作出了一项前无古人的举动,把黑手伸向了教会,他打破了国王与贵族之间那条不成文的规则,仅1209~1211年的三年间,国王就从教会掠夺了2.8万英镑。与此同时,牛、羊、小麦的价格都成倍上涨。这是英格兰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通货膨胀,整个英格兰民怨沸腾。
此后发生的事件,让贵族们更加忍无可忍,1214年1月,约翰进攻法国,但此时他手下的骑兵早已对他丧失了信心,士气低落,军队厌战。1214年7月27日,约翰在布韦恩战役中吃了败仗,他收复失地的希望彻底成了泡影。
这样一来,贵族们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1215年1月6日,在伦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贵族们要求约翰恢复“古则有之的自由”,遭到了约翰的断然拒绝。但是这一次贵族们不再退让,他们开始拒绝向国王行效忠礼,带着愤怒和失望回到自己的领地,决心用武力捍卫自己的权利。
国王和贵族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期间的冲突也不在少数,在英国早期的历史上,国王经常会破坏双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扩张自己的利益边界,当权利被侵犯到了不可容忍和无法调和的地步时,贵族和王权之间的战争便会成为双方重新恢复平衡的唯一办法。而像这样的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战争在英国历史上并不是唯一的一次,不过,由于它导致了《自由大宪章》的诞生,因而才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1215年初春,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的领导下,贵族武装起来讨伐国王。理由是:国王没有履行自己保护臣民利益的义务,却要求得到比契约规定的更多的权利。事态迅速发展,贵族们的行动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国王只好雇用外国雇佣军来守卫王宫,这使反叛者的队伍由大贵族迅速扩大到中小贵族、教士和城镇居民。
反叛者的队伍一路势如破竹,失去民心的约翰根本没有时间和力量组织有效的抵御,几个月后,反叛者的武装兵临伦敦城下,他们的队伍迅速地逼近国王的驻地温莎城堡。到了最关键的交锋时刻,躲在城堡里的约翰发现自己身边竟然只剩下了7个骑士,众叛亲离的约翰彻底失望了,终于提出了休战的要求。
“成王败寇”,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既然造反,那么按照逻辑上就一定要杀掉国王,建立新王朝。从力量对比上来看,贵族武装完全有能力把国王打败,然而,他们却没有赶尽杀绝,用自己的方式熄灭了战火,这种方式叫做契约。
反叛者们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反叛者们起事的目的在于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反对国王但并不反对王室。废黜无能的国王很简单,但是他们却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王室继承人。反叛者们很快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制定一个纲领性文件,迫使国王在上面签字画押,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1215年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畔贵族武装和国王驻地中间的兰尼米德草地,约翰和贵族代表开始了历史性的谈判。4天之后,历史性的结果出现了:作为对国王权力的约束,双方共同签署了一部文件。尽管约翰对这份文件充满了仇恨和无奈,但是在大军压境、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极不情愿地和25名男爵以执行人的身份在这份文件上签了字。
这部文件就是《自由大宪章》,它本身并无新意,只不过是把从威廉一世开始的200多年里国王和贵族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第一次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但是,《自由大宪章》的出现却使英国人自“索尔兹伯里盟誓”以来的契约精神得到强化,它为以后的英国人提供了一种用和平谈判和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大智慧。《自由大宪章》虽然只有63款,但却奠定了英国宪政制度的最重要基石,并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这恐怕是制定大宪章的男爵们所始料未及的。
《自由大宪章》明确规定,国王在未征得贵族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地收取贡赋;不经过同等人的合法裁决和法律的审判,国王不得逮捕和囚禁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不得宣布他们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得将他们随意处死。同时还规定,如果国王违背他的诺言,贵族们有权拿起武器来反对国王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全体英国人都应站在反对暴政者一方。
《自由大宪章》中所蕴含的观念和原则是如此超前,作家柏杨曾感叹道,当明王朝发明了诏狱和廷杖时,英国却早在明王朝建立100多年前就颁布了《自由大宪章》来保障人权。
没有国民的自由,就没有国家的自由,处于不自由的状态,国家和人民都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也不会有好的命运和前途。中华帝国和日不落帝国的差距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悄悄拉开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差距越来越大,直到两个帝国迎头相撞。
《自由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两条原则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对臣民财产及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臣民与君主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君主的反抗权。这两条原则对后来英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障个人财产,激发个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拥有反抗权,这使革命具有合法性,并最终改变了不合理的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自由大宪章》不仅仅是一个契约,它本身就是合法维权行动的标志。《自由大宪章》的签署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原则:英国国王的权利并非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即王在法下,国王的权力不能超越法律。
《自由大宪章》签署的年代是13世纪初,当时的欧洲很多地方还都处于城邦状态,君主政体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形成。然而,英国人却在此时早早就有了一部《自由大宪章》来限制君主的权力,这为日后英国的崛起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相关参考
教权和王权的冲突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撕逼大戏,亨利四世、无地王约翰都一度被教皇折腾得狼狈不堪。尤其是无地王约翰,他甚至不得不把整个英国都送给教皇英诺森三世(然后在再被英诺森赏赐给他,等于成了教皇的下
英国的绰号为什么是“约翰牛”?“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在漫画家的笔下,他是一个头戴高帽、足蹬长靴、身形矮胖的绅士。约翰牛的形象源自18世纪英国作家约翰·阿布什诺特的作品《约翰·布尔的历史》。书中塑造
1930年5月约翰逊连创飞行新记录约翰逊(1903—1941),英国杰出的女飞行员。生于赫尔的金斯敦。毕业于舍菲尔德大学。1928年,她开始业余学习飞行,同时钻研飞机维修技术,成为第一位获得空军部地勤
盲诗人——约翰·弥尔顿英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在乔叟和莎士比亚以后要推约翰·弥尔顿了。诚然,说他和莎氏比肩齐名,也许不很恰当;但继乔叟、莎士比亚以后,称他是第三大诗人,还是符合实际的。弥尔顿自幼便有一
约翰·伯戈因JohnBurgoyne(1722~1792)英国陆军上将、戏剧家。简介绰号"绅士约翰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从北部率领一支英军部队与威廉·豪爵士率领的部队企图把美军在哈德孙河一线打散。后豪
议会之母的诞生约翰死后,亨利三世继位。亨利三世的父亲是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死时他才9岁。反对约翰的英格兰伯爵们当时正准备支持法国王子路易入侵英格兰推翻约翰,约翰的不期之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这个问
英国历史 约翰·康斯特布尔,这位风景画家创造了英国乡村的持久景象
约翰·康斯特布尔是一位英国风景画家,以其对光和影的运用、对天空的强调以及对所见事物的精确描绘而闻名。他的事业发展缓慢,一生中从未获得过显著的名声,尽管他在法国享有更大的声望,但他从未去过法国。他主要在
珀尔修斯号上唯一的幸存者1941年12月6日,英国潜艇「”珀尔修斯”号在地中海巡逻时触雷。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就沉入了海底,成为了59名船员和两名乘客的坟墓。其中一名乘客,约翰·凯帕斯,通过一个逃生舱口
本周,在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英国艺术探索中,我们展示了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Consable)的《草地上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SalisburyCahedral)。我们选择这个是因为它现在已经在威尔
五百年前的一场土地风波海瑞战“地王” “地王”崛起 万历时期,土地生意就像如今的房地产相同火爆。一人中举入仕,就会有许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