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楚庄王糊涂
Posted 楚庄王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楚庄王糊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楚庄王糊涂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
大家常说,凡事要做个明白人,更有倔强者,临死时也要“死也死个明白”。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认真,不是真正的“明白”。而真正达到“明白”的境界的,反倒不是这种认真的态度,而是一种“糊涂”的处事方法。
北宋时,有二位大臣陪同宋太宗在宫中饮酒,酒过三巡,二人很快便喝得大醉。在席间,他们争论起各自的战功,并在皇帝面前污言秽语,破口大骂起来。这在当时,是犯上欺君的行为,左右纷纷请求将他们交刑部惩处,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叫人送他们回家休息去了。
二位大臣酒醒之后,万分惊恐。第二天上朝时,在皇帝面前,惶恐不安,伏地请罪。哪知宋太宗笑道:“昨晚我也已喝醉了酒,两位爱卿说的事情,我一点也不知道呀!”大臣们看见皇帝如此之胸怀,如此的宽容大度,都感动得掉下泪来;宋太宗也通过这次糊涂,进一步赢得了人心。
比起宋太宗来,春秋时的楚庄王就显得更加“糊涂”了。有个“绝缨宴”的故事说的是:楚庄王曾在夜宴时,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在场的文武官员敬酒。忽然一阵大风,吹熄了宴会上的蜡烛,有个臣子乘机摸了一下许姬的手,许姬气急了,扯断了他的帽子上的缨带,回座后让楚庄王点亮蜡烛查看众人的帽缨,以期找出无礼之人。而楚庄王听了却命暂时不要点烛,并大声地对大家说:“寡人今夜要与诸位同醉,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于是大家都把帽缨取下,也就看不出许姬扯断的是谁的缨带了。
后来楚庄王伐郑,有一个叫唐狡的将士,率领数百人,为楚国三军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直杀到郑国的首都,使楚国声威大震。战争结束后,楚庄王大赏三军,但这位将军不要赏赐,说他此举是为了报三年前“绝缨”之恩。
有时候,糊涂是一种洒脱,一种宽容,一种财富,一种胸怀,一种美德。对于没有多少原则性的小事情,又何必非争个清楚明白呢?又何不糊涂一点,以求达到更完美的结局呢?这种“糊涂”才是大明白。在人生的长河中,对为人艺术的更高更深的理解就是:因为明白,所以糊涂。
相关参考
不满20岁的熊旅于公元前613年继位国君,他就是楚庄王。在他即位的头三年里,白天打猎,晚上饮酒作乐,根本不理朝政。为拒绝大臣们进言,还下令:谁要是敢来劝谏,就处死谁。一切国家大事全凭他的老师斗克和
吕端是宋代初期的宰相,他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深受宋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宋史·吕端传》记载,宋太宗想要让吕端为相,有人对他说:“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最终下定决心,任
现在汉语中,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的无能。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真实的刘禅真的那么糊涂吗?在我看来,比起吕端来,刘禅大事就不糊涂。刘禅,小名阿斗,中国历史上公认的
现在汉语中,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的无能。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真实的刘禅真的那么糊涂吗?在我看来,比起吕端来,刘禅大事就不糊涂。刘禅,小名阿斗,中国历史上公认的
三国是讲究权谋的,尤其是那些谋士,往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何能在战争克敌制胜,是一些战略家精心思考的问题。不过三国里也有一些这样的战争,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稀里糊涂的参与战斗,却能获得胜利。实在让人不
秦始皇的糊涂账:秦灭六国,却留下了一个卫国,而且终秦始皇一生没有去绝卫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国到卫元君时已经只留下濮阳一地了,秦灭了魏国后把濮阳划入东郡,而把卫国从河南东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
中国古代,最扎眼的人物,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宰相是百官的头,也是百官的靶子,权大责重,上得伺候老板(皇帝),下需应付政务,有点差池,上下不讨好。在历史,只有一手遮天打算篡位的宰相,和一手遮天不打算篡位的
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有个叫杨誉的好色之徒,行为放荡不羁,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
这位郡王有个怪癖,白天睡觉,黄昏起床。从黄昏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整个郡王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别人吃晚饭准备睡觉的时候,赵允良却慢悠悠地穿戴整齐,开始他的夜生活。 赵允良的生活简直就是黑白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