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明朝将领如何防止军队士兵因不满情绪闹事

Posted 倭寇

篇首语:真正的知识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明朝将领如何防止军队士兵因不满情绪闹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明朝将领如何防止军队士兵因不满情绪闹事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沿海发难,朝廷官兵一时兵力不够用,于是征发地方的土司官兵参加平倭战役,支援倭患最严重的苏州一带。仗打完了,就说到犒劳,偏偏苏州官员是个慢性子,关于犒劳的具体金额在慢慢计算当中,耽误了很长时间,各路土司士兵很不满,吵吵嚷嚷起来,“吴总臣计犒逾时,众大噪”,眼看着可能发生兵乱。在这个危机关头,有人推荐松江府专管刑狱的吴时来负责接待这些土司兵将。吴时来不是一般人,七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长大后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在军事组织方面很有一套。

吴时来接手这件棘手的事情后,带兵来到松江,在福田寺外立下营寨,然后宣布,你们要领赏可以,但如果想在最短时间内领到犒赏,就必须规规矩矩地一个个坐船来领赏。士兵们就按照番号分坐船只,在吴时来手下的引导下,分批进入吴时来的营寨,按顺序领取赏金,“令土官以兵至者,各署部伍,舟人导之入,以次受犒”。而且吴时来做事很公正,赏金分发平均,不给人留下把柄。果然,此事平安结束,没什么意外。

吴时来的巧妙之处,在于先用相当的兵力来维持秩序,立下营寨,给想闹事的士兵一个震慑。然后,将领赏的士兵分船装载,实际上就等于将对方分开成一个个分散的单位,使之没有聚在一起闹事的机会。当然,最关键的是分配公平,不给对方闹事的借口。而对于土司官兵中个别坚持闹事的头目,吴时来则派人用好言好语接近他们,等到他们放松警惕之后,就将他们抓起来绳之以法。

吴时来在抗倭战场上虽然名气不如戚继光和俞大猷,但其实还是很有作为的。他在松江抗倭,屡有战功,“在松御倭,历有奇绩”。公元1554年,倭寇很猖獗,老百姓想进入松江府避难,松江府官员不愿意百姓进来,吴时来则打开城门放百姓入城,并妥善安置他们。第二年四月,倭寇大举攻城,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大雨,松江府西南面城墙崩塌,“雨甚,城崩西南隅十余丈”,在这危机时刻,吴时来干脆命令撤掉防御工事,自己率领弓弩手守在各个关口,用箭射击敌军,其他人担心没有工事,倭寇会轻易攻入,吴时来却说:“不用担心,这么大的雨和泥泞,倭寇登不上来。”后来,果然如吴时来所言,倭寇没能进城,又被吴时来的弓弩手射杀得死伤惨重,狼狈撤退。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耿炳文简介,耿炳文为何打不过朱棣

人物生平屡败士诚耿炳文的父亲名叫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至正十七年(

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耿炳文简介,耿炳文为何打不过朱棣

人物生平屡败士诚耿炳文的父亲名叫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至正十七年(

明朝未年部队,明朝末年大概有多少军队啊

明朝末年大概有多少军队啊?  明朝军队多,之所以打仗时召集的人少。主要是财政问题。当地储存的粮草和能运的加起来能支撑多少都是有限的。明朝财政很差,有兵却没钱调动。士兵开拔安家费可不便宜。你说的和农民军

明朝历史 因明朝丹药而死

日本文禄五年(公元1596年)九月初一,金秋时节的伏见城已是草木黄落,随着微风的吹动,满城一片赤黄。在那通往伏见城的道路两旁人群耸动,观者如堵。一排排日军士兵持枪配刀分列左右维持秩序。道路上明朝使节团

靖难名将丘福简介 丘福人物结局

  丘福是明朝靖难之役中的著名将领,朱棣麾下大将,安徽凤阳人氏,生于公元1343年,去世于公元1409年。  与明朝初期大部分将领,都是依靠父辈的功绩入仕不同,丘福出身不高,是在军队里服役的普通士兵。

历史人物 靖难名将丘福简介 丘福人物结局

  丘福是明朝靖难之役中的著名将领,朱棣麾下大将,安徽凤阳人氏,生于公元1343年,去世于公元1409年。  与明朝初期大部分将领,都是依靠父辈的功绩入仕不同,丘福出身不高,是在军队里服役的普通士兵。

历史人物 明朝将领、兵部尚书毛伯温简介,毛伯温因何被发放边疆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明朝弘治初年,毛伯温游历至广东省惠州府博罗县主簿丁震家,丁震对毛伯温一见深器,就收留了他,并供他读了三年书。毛伯温离开广东后还专门寻找过丁震,并给丁家赠送了匾额。正德二年(1507年)

明朝的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打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兵制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代中后期,大明王朝赖以倚重的卫所制度逐渐衰落,因此将领不得不依靠募兵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这带动了家丁制的兴起。卫所制度与其说是一种军事制度,

历史秘闻 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明朝是如何防止作弊的

自隋唐开始,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逐渐从推选、中正制到了科举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在选拔人才的制度上的一大历史性创新,除了中国本土外,外国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直到现在,科举制度已经是全世界范

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明朝是如何防止作弊的

自隋唐开始,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逐渐从推选、中正制到了科举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在选拔人才的制度上的一大历史性创新,除了中国本土外,外国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直到现在,科举制度已经是全世界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