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Posted 传统

篇首语: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俱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著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资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
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
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
 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钜的系统工程。

悬赏50分!具体说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序言
在复旦大学80周年社会学系系庆时提出了研究“上海学派”的重要性,向社会学系的同学提出了务实的要求,因为恰恰是上海在传承过去迈向未来的中国全球化转型程序中处于一个焦点的位置,研究上海是相当有价值的,这篇论文是作为全球化合作课程的作业,相对集中的讨论是针对中国传统思想在全球化程序中的作用与意义,我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会以上海为背景加以讨论。
正文
从最近的一个时事新闻讲起,跨栏健将刘翔和篮球明星姚明被授予上海形象大使的荣誉称号,理由是刘翔象征上海发展的“速度”,姚明象征上海城市形象的“高度”,这里并没有对这两位优秀运动员的成绩有所质疑,只是对于赋予上海形象以“高速度”与“高高度”有所联想,我想这里“速度”的用意指现代化、全球化程序的速度,“高度”一定程度上指上海的建筑群的高度。勿庸置疑,上海现代化的程序速度的确让海外学者感叹道“没有城市能够像上海那样顺利的推倒旧社群”,上海18层以上的建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整个日本18层以上建筑的总合,但是这种高度和速度中是不是也存在着在全球化程序中上海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呢?
这里我只管中窥豹,浅谈上海的建筑方面的“速度”和“高度”。城市社会学中一个流派就认为现代城市的建筑应当是一种“承载人的容器”,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使用尽可能简洁的线条与片面勾勒出最大有效的空间,现代城市中尤其是80年代后的建筑所处可见秉承了这种风格的建筑,摩天大楼、体育馆、写字楼、医院、学校等等。上海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起来,于是这些与现代化伴随而来的硕大的“容器”雨后春笋般的建立在石窟门的天井、老虎天窗的废墟上,十里羊肠氤氲与暧昧的百转千回消散在拓宽的马路,老洋房上的爬山虎依偎不上冰冷却擦得发亮的大立面落地窗。突然有一天,我们觉得站在陆家嘴十面埋伏的商务写字楼中不知自己生在何处,如果隐去走动的人群,从画面中很难判断是在纽约、东京、北京抑或是上海,遥望黄浦江对岸的外滩,惶如隔世。
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空间中,也是生活在一种记忆中,这种记忆是随时间的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的记忆,而建筑恰恰是承载了城市的记忆,肃穆的教堂、风情各异的别墅、古旧而朴素的民居,这些性格各异的建筑,因为与人发生关系,因为被人间烟火缭绕过,它才是鲜活的。而城市现代化程序中一味追求“国际标准化” 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就像一块橡皮擦把记忆的符号迅速地抹去。
这里我置疑何谓城市的“国际标准化”?
如果是指把城市建设成为某一个标准模式,诸如高楼林立,立体式交通,以及穿梭其中穿着各行各业制服的人们,那么它便没有地域的限制,它可以在亚洲,欧洲,也可以是非洲的某个小岛上,只要有类于“压模器”的力量来推动就可以迅速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崛起一个象征现代化速度的国际标准化城市,就像全球连锁的麦当劳餐厅,都薯条、汉堡和可乐,而且所有餐厅内食品的味道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用食客的心态来看是一样,人们总愿意尝试不同口味的菜肴光顾不同风格的餐厅,不会总乐于到麦当劳中去填饱肚子,如果所有的城市都趋同一个模式隐去其文化的背景,周游各国城市就变得索然无味。
在城市面临全球化程序中正是遇到这样的一种危机。当原先本土地文化被轻易的抹去,打上统一的所谓“标准化”烙印以显示出全球化的力量与效率,就像给古董上流水线工厂,当意识到得不偿失的时候再去仿古变成了假古董,蕴涵在原物上的文化痕迹与记忆符号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市变成失去记忆没有根基的容器。当我们看到海归人士回到上海故土感叹认不出来了,惊讶城市变化之巨大,却只有在看到儿时记忆中出现过现在却人去楼空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动迁老宅时老泪纵横感慨万千时,我们应该为城市建设感到无比骄傲还是一丝遗憾呢?
说到这里,我似乎一直在关注城市建筑的问题,只是为了以小见大——全球化并不是指全盘西化,虽然在全球化程序中与西方的合作与交流非常重要;西方的标准也不是“国际化标准”可以适用到任何一片土地,尽管城市建设和开发中正在受到这样一种压力。全球化程序中的统一化模式在中国就并非有良好的文化根基性,但是一旦本土文化遭到彻底的破坏就如同一个人得了失忆症忘却了鲜明的个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等,可能一定程度上在一张白纸上画图要比画龙点睛容易得多,这个失忆人很容易趋同于他人的生活模式融入新的游戏规则,但由于这种全新的游戏规则是他人定下的,在日后的游戏中失忆人不能用原先的理性去反驳要求改变现状而必将处于被动的不利位置,被牵着鼻子走之外,是他失去了个性,没有性格的人当然无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那么,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依靠什么能够应对全球化背景所带来的压力?那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博弈的支点。在民族的意识形态中有超越性意识形态与世俗性意识形态,一个民族越是发达越是强盛就会越强调其形而上之超越性意识形态,于是在不久前首次全球祭孔活动中也是有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象征符号予以强调和肯定的意味,中国人很清楚中国对西方的吸引之处和魅力所在永远是随着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正如外国人到中国北京旅行一定会去看长城、故宫,不会对北京亚运村有太大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在于储存本土的民族个性,不至于失落于国际标准化大工厂的趋同格式。
同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源于传统文化而会具有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甚至说这种认同感是跨越国界的,再以全球祭孔来看就是海外华人自发对自己文化根基的一种肯定,并通过仪式来巩固和发扬。这里让我有一种联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与涂尔干看待宗教的社会功能有相通之处。涂尔干认为个人最初是通过宗教仪式加入集体生活的,宗教仪式有助于团体的整合,是社会加以重新巩固肯定自己的手段,同时宗教保持并发扬了团体的传统继承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团体的独特道德面貌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与过去的仪式中的联络就是个人与团体,传统与当今的联络。涂尔干地高明之处在于他提出了宗教类于纽带的社会整合作用,类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是一种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近代马克思主义等等多种思想体系的融会变通后一种多元体系,但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辨别出某事物是否具有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痕迹。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会具有宗教的社会功能,诸如个人与团体的联络,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认可,传统性的传承等等,我想在当下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还是有相当的实际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的观点主要是两条:首先是面临全球标准化趋势的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社会保持其个性与活力的灵魂所在;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形成的历史,也是社会文化由分裂而融汇—独尊的历史。因此,当宋儒融儒、释、道于一炉,以理学一统天下时,很容易被后人看成是儒家学说在文化整合中的胜利和传统文化整合的最后完成;当清末以来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程序的开展在中国受到阻碍时,激进的思想家们大多把对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寄寓于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整合性和儒家文化专制的痛加鞭笞及对多元文化的热切呼唤中。而稳健一些的学者,则刻意强调儒家学
一、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借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E·希尔斯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即使我们承认,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我们还必然会发现,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现在仍然被拥护,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现在仍然被奉行,而且,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相互并存。”[1]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已发生“错位”,传统文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二是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稳定性,因而现代生活中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三是尽管现代生活仍继承著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但这种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拷贝,而是有所修改的被接受并发展;四是现代生活在创造著新的文化。这或许可以用错位——继承——发展——丰富来表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错位
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
(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那样的摧残而薪火不灭。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时代性因素,还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爱国等等文化特质仍是现代人的生活信念。其次,对一个民族来讲,传统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的,而是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文化发展过程。有选择,是指现代人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有创造,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有意识,是指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著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四)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丰富
现代生活也在创造著新的传统文化。现代人的生活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相反,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创造。在现代生活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它们中具有遗传活性的就会流传下去成为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studa.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大,且面广,尤其是,中国汉字的字义,字形,字词组合,几千年来的演变,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高深。他是人类的精神魄宝,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现在还影响着整个世界,已经有很多国家热衷于学习汉语。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历史可考始于5000年前的伏羲时代,伏羲画先天八卦,传下来周公扩为六十四卦,然后到2500年前的诸子百家,佛学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国,对中国起决定性影响的就是儒释道三家了。
中国的文化可就厉害了,那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文化,儒家的“学以至仁”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渡人渡己”,都围绕“修德归道”
今天我们的文化方方面面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正面的,那些负面的影响其实是现代人对老祖宗的教诲理解不多,胡乱望文生义造成的。五四以来我们打到孔家店,全面西化,在物质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达21世纪,人们开始发现危机重重,灾难一个比一个大,大家都在找办法,传统文化这个时候就被重视了,所以现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传统文化热。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其实道理很简单,小孩子遇到问题了就找父母,我们重拾传统文化,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不适合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今天所有的文化知识古人都晓得了,都有讲过了,今人只不过抓住一片树用白话文找例子展开证明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或称东方文化,是内敛包容的文化,符合自然大道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向外扩张的文化,发展到极致就会让地球毁灭。
南怀瑾先生给儒释道三家下定义:儒家开的是粮食店,离开她会饿死;道家开的是药店,社会遇到问题必需进药店;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什么都有,看看走走可买可不买总有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俱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著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资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
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
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
 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钜的系统工程。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知识模组
有了教学目标和定位,接下来的工作是析分知识模组。由于本课只有40节时,如果仅把本课当成历史课或专门史(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来讲,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容易将本课讲成一门中学历史课或某几门专门史的肤浅的大“杂烩”,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学生也因为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是在重温中学课程或其他课程知识而抱怨。本课程建设之初,我们就走过这样的弯路。
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和探索,经过反反复覆的修改,我们将本课定位为:高度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征,通过分析中国人解决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各组成要素(文学、艺术、兵法、宗教、艺术,甚至政治等等)的基本特征引出来,既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又让学生学到自己去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方法。我们也考虑过:利用哲学高度概括的手法,学生尤其是港澳台侨生是否适应,是否能够理解,是否有兴趣?为此,我们在讲课时尽量深入浅出,以情动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互动,我们注意到,高度概括中国文化特征的方法,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甚至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有学生这样评价本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从一种对学生来说前所未见的角度来教授,即以中国传统思维做主线,穿插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军事、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再以专章讲授中国人传统思维方法和东西方思维方法对比,对我以前所学的中国方面知识有了一个“串连”作用。打个比方,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中国水墨画爱‘留白’,现在我知道是因为借“留白”来带出联想的意境,而这里所谓的意境,就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衍生出来的……诸如此类的例子一言难尽。”另一位学生说:“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就是现代本科教育中的先驱者实在不为过,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重新认识我国文化精粹, 并同时应用于生活上每个细节, 这才是智慧的体现, 才是真正复兴我国文化之路!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普遍就是缺乏像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授,特别是对思维方式的传授。”(请见教学评估中的“学生意见”)。
可见,即使是港澳台侨生,他们对掌握方法还是充满兴趣和热情的。依据这样理念和学生调查,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将本课分为六个知识模组:
...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与文化传统
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习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说文化心理逻辑,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络在一起的。正如鲍列夫在《美学》中所说:"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迪扎因似乎是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迪扎因的形式来自文化,正是在文化中,人们按照全人类的经验加工著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设计师切尔马耶夫也曾说过: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 文化传统对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传统影响设计原则;传统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传统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传统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从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德卢西奥·迈耶对此的评价是极为确切的:"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法完全使自己脱离习俗。他不能仅因决定脱离习俗而突然声称为新史前派。" 日本的现代设计在不长时间里发展到较高水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的日本设计师自觉地将日本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日本设计界对此评价说:"对这种机械时代,资讯化社会的设计来说,……也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传统物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在人类创造、人类使用,应该给人以方便和利益的设计中,需要有效地利用日本人的传统,使其继续保持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界也应该重视传统继承的问题。举例来说,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宣传的"恬静淡泊"的美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格调的设计时,必然须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这种"美"与"美"的创作之道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美学传统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广告设计师的能力
[/FONT][/B]现代广告设计师的能力的基础已经不是单单的会绘画、图案等原理和原则了,现代广告设计师应该有合理的智慧结构,即记忆、观察、思维、想像、创新、反应、表达、研究、组织、协调和管理等能力。
1.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广告设计人才学习和创新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记忆的强弱影响着其他能力的效应,因此有意识的培养记忆能力,是广告设计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
2.观察能力
观察,是广告设计人才知觉形态中有意识、有计划的一种活动。鲁迅说过:“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如果说记忆是策划的基础,那么,观察则是策划的关键。广告设计人才在接受广告委托后,对市场产品和消费群体的调查研究,其主渠道是靠广告策划者的洞察力。这是把握广告成功过程的重要手段。如果缺乏对市场、商品、消费、竞争等趋势的观察能力,广告策划者就可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毫无意义的广告宣传。观察是一个思考到认识到实践再到观察再认识的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的途径。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广告设计人才对客观事物作出思考的能力。思维是一种客观现象,它为创造智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土地,思维的型别很多,广告策划人才所具备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现象思维能力。思维的过程是广告设计人才对客观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通过抽象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本质的东西,抛弃非本质的东西,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的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而作出判断和推理,这是广告设计人才认识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 现象思维, 是人类现象的把握、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中理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型别。抽象思维似乎以概念为中心思维活动。因此,整个思维过程,是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形象和典型意境,是广告设计人才必备的能力。
4.想像能力
想像,四广告设计人才智慧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无想像了的策划者,均属平庸之辈,在广告设计中,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和壮举。 想像力既是一种思维能力,又有别于思维能力,广告设计者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只有插上想像的翅膀,才能到达艺术广告设计的高度。没有想像力,也就没有创新之举,想像力同一是广告设计人才不可少的智慧。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广告设计人才智慧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以创意为中心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新,何来创意,创新能力,是指广告设计人才在 广告设计活动中具有提出新思想、新意境,想出新形象、新方法、行点子的能力。现代广告的基本目的,是创造顾客、创造形象、创造效益、创造未来。因此,创新能力在整个广告策划设计人才的智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6.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是指广告设计人才对客观事物,比如市场竞争、商品流通、国内外贸易、消费群体的心理定势等刺激时,神经中枢及大脑思维的感觉器官所作出的反应能力。反应能力强,敏锐性就高;反应能力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迟钝。作为一个广告策划设计者,倘如对广告计划就不可能处于最佳可行的态势。为此,一个智慧齐全的广告设计人才必须具有较好的反应能力。
7.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探求未知、揭示事物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广告运动中,广告设计人才必须具有研究问题、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广告设计人才对广告主提出的问题缺乏研究、分析和优化的综合能力,所确定的广告目标就很难准确无误。
8.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在拟定广告计划时,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能力,或在广告活动中,运用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将广告创意有效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表达能力包含着说服能力、解释能力、辩论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动作语言、表演的感染力等。有些广告设计人员在广告创意中,想像极为丰富,但表达时,就发生了困难,这除了缺乏现代的技术因素外,人的表达能力不强也是广告创新的一个障碍。设计师必须具有高人一等的审美能力,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灵活的构思,在综合审美能领先于他人。
广告设计师还要同时对其他艺术有广泛的爱好,这样对于设计才智的发挥,有不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巨集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簷,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思潮对现代社会工作思想形成的意义

“传统文化”波浪宽,
不知“思潮”指哪般?
“工作思想”问“成、意”,
一条河流自溯源。
——“传统文化”在几十年时间里(历史观说“现代”,这几十年,都在“现代”的岁月里),曾被认为是封资修的历史糟粕,全盘否定,彻底批判排斥的,这在“史无前例”的十年里达到了顶峰;而你说的“现代社会工作思想”的“形成”——不知你知不知道,过去做此“工作”的,曾被称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而它的“形成”,基本上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那里继承过来的。(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化大师”都说“斯大林是我们的父亲”)

上面那位回答“好像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我同意,“不相干”,指的就是此时候。
而你现在想探讨的,是想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工作思想”“相干”起来,“接轨”起来,很好。
(我猜这是毕业时要写的论文题吧)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生活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络。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孝道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孝道的推广衍化便有了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代社会依然提倡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睦邻友好。现在社会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把德置于首位,也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具体反映。古人讲“厚德载物”,孔子就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也认为,自然无为便是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著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著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北宋时期的学者张载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思想源泉。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l)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

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是否还有继承和发扬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是否还有继承和发扬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不能说没有价值,有价值但是严重跟不上时代。如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上目前真正跟上时代,进入现代化的就是日本,日本文化源自于我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农民问题。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和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全国的富裕和全国的现代化。同样,不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我国

知识大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对建设我国福利制度有何意义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对建设我国福利制度有何意义在美国,社会保障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一个陪伴终身的社会保障号,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上世纪二、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

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有什么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有什么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可以起到教化人们道法自然,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的作用。其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寻求人们精神上的富足,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告诫大家

知识大全 中国共产党产生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什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产生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什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在2战之前,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配,社会积累被层层盘剥,改革的苗头无法持续下来,只能缓慢进入工业化进程.而在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其重大意义在于__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其重大意义在于_____。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B、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C、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__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孝:展战略做出了完整的表述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_____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孝:展战略做出了完整的表述。A、十三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二大D、十四大答案:A解析: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答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