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冬至时节各地方的习俗

Posted 冬至

篇首语:做强者,战自卑;攀高峰,胜逆境;增才干,永学习;报效祖国为人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冬至时节各地方的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个节气每个地方都有习俗冬至也不例外,那么冬至各地习俗你知道吗?

  一、江苏冬至习俗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二、福建冬至习俗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三、广东冬至习俗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四、宁波冬至习俗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 。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五、长沙冬至习俗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各家还有吃糯米饭,做霉豆腐,烟熏腊肉。

  六、杭州冬至习俗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闽北地区冬至有什么风俗习俗

  冬至到,吃汤圆,在闽北,有些地方还会再这天做一些霉豆腐和冻米糕,以备春节之用。  同时闽北地区还有吃糍粑的习惯。  糯糍粑,是闽北诸多地方小吃中较出名的一种。它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笼

知识大全 江苏冬至习俗 江苏各地冬至要吃什么

今天是“大如年”的冬至节气,自古民间有“冬至一阳生”之说,认为这一天是吉祥的好日子,因此对这一节令十分重视。每个地方在都有自己特有的冬至习俗,最主要表现在饮食上,下面就一起看看江苏人冬至节应该怎么过?

知识大全 龙岩地区冬至有什么民间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

知识大全 冬至这天吃什么

冬至是24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这一天的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会逐渐变长,黑夜会慢慢缩短,在中国的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有很多饮食习俗,在中国不同的地方饮食习俗不同。一、北方

知识大全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可见冬至节气的重要性。由于地方差异性,不同地方冬至习俗不一样,一般北方地区冬至是吃饺子的,南方在冬至这一天不一定会吃饺子,他们习惯用吃汤圆糍粑等来代替吃饺子。那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

知识大全 冬至节气习俗 中国各地冬至习俗

  冬至生活习俗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

知识大全 苏州冬至的七大习俗

对于苏州人来说,冬至就像过年一样重要,而苏州冬至习俗也多样:拜冬、吃冬至夜饭、吃馄饨、冬酿酒……这些苏州冬至习俗,你听说过吗?下面小编为你一一介绍苏州冬至习俗。苏州冬至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但独独在

知识大全 冬至的来历是什么

  冬至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现在有很多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有吃长线面吃汤圆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冬至的来历是什么吗?接下来就和万年历小编

知识大全 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传统冬至节主要活动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虽然祭天的性质至高无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但出于对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

知识大全 冬至大过年 东莞特有的冬至习俗

  还有1天就是冬至了,到时候不止是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还有什么羊肉汤、赤豆糯米饭等等......但是,自从知道了东莞人的冬至习俗,瞬间感觉饺子汤圆什么的都太过平常了...  东莞人的冬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