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青龙各半汤
Posted 柴胡
篇首语: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白虎青龙各半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虎青龙各半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9味。
白虎青龙各半汤的基本资料
白虎青龙各半汤(《痎疟论疏》)处方柴胡(取银州者,去须及头,用银刀削去黄薄皮少许,粗布拭净,锉细,勿令犯火)7钱,升麻(不经雨阳者,形色翠碧,削去皮,用黄精汁浸1宿,晒干,锉,蒸,再晒)3钱,葛根(取洁白肥嫩者,用雪水或秋露润透,切片,阴干)9钱,羌活(去头,细锉,以淫羊藿拌浥3日,晒干,去藿)5钱,防风(勿用叉头叉尾者,叉头令人发狂,叉尾发人痼疾,取肥大柔润色黄通理者锉细)5钱,甘草(取黄中通理者,去头尾尖处各45寸,仅取中节,切作寸许长,入瓷器中好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晒干,锉细)7钱5分,知母(槐砧上锉细,于木臼杵捣数千下,勿犯铁器)7钱,石膏(取洁白如束针者,研极细,用甘草水飞3遍,澄清去水,晒干再研)3两,桃仁(去皮,同白术、乌豆置瓷器中,煮3伏时取出,劈开心黄如金色为度,晒干,捣烂)5钱,红花(粟米浴浸片刻取出,用布袋绞去黄汁,青蒿拌覆1宿,晒干)3钱5分,猪苓(铜刀削去黑皮,切作薄片,用东流水浸1宿取出,锉细,以升麻叶对拌蒸1日,去叶,晒干,如无叶,即升麻亦可)9钱,鲮鲤甲(取近尾甲,好酒浸1日,择高洁地上掘1土穴,用炭火烧赤,置甲于穴内,以净瓦覆之,瓦上实土,勿令气泄,俟冷取出研碎,另掘1土穴,埋甲过宿,次早取用)5钱5分,粳米1合(淘净)。
功能主治痎疟
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5合,先煮粳米减半升,去粳米,同诸药煮取1升半,去滓,分3次服。寅卯时取初服:再煮数沸,俟病者睡熟推醒服,服毕覆盖取微似汗;2服未发前半时许服,服毕温覆,勿使寒栗大作,热亦渐减;3服发后半时许服,服毕再半时许方啜热粥饮1盏许,以充营卫,勿食他物损伤药力也。
白虎青龙各半汤相关中药材
1、淫羊藿别名刚前,仙灵脾,仙灵毗,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牛角花,铜丝草,铁打杵,三叉骨,肺经草,铁菱角,刚前,三叉风,桂鱼风,铁铧口,铁耙头,鲫鱼风,羊藿叶,羊角风,三角莲,乏力草,鸡爪莲。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夏、秋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产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性状①淫羊藿(又名:大叶淫羊藿)干燥茎细长圆柱形,中空,长20~30厘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叶生茎顶.多为一茎生三枝,一枝生三叶。叶片呈卵状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刺状锯齿,上面黄绿色,光滑,下面灰绿色,中脉及细脉均突出。叶薄如纸而有弹性。有青草气,味苦。②心叶淫羊藿(又名:小叶淫羊藿)叶片为圆心形,先端微尖。其他与淫羊藿同。③箭叶淫羊藿 叶片为箭状长卵形,革质;叶端渐尖呈刺状,叶基箭形。其他与淫羊藿同。以上药材均以梗少、叶多、色黄绿、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2、羌活别名蚕羌,竹节羌,大头羌,狗引子花,曲药,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春、秋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
性状羌活药材因药用部分和形态不同而有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等数种。①蚕羌:又名:螺丝羌。为干燥的根茎部,形态似蚕。呈圆柱状或略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顶端有茎叶残基。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紧密而隆起的环节。节上密生疣状突起的须根痕。质轻松易折断,断面不齐,有明显的菊花纹和多数裂隙,皮部棕红色;木质部淡黄色,中央有黄白色髓,均有朱砂点(油管)。具特殊香气,味微苦而麻。②竹节羌:根茎的环节较稀,如竹节状,似蚕羌而略大。③大头羌:根茎的环节特别膨大,呈不规则团块状,大小不等,顶端具多数残留茎基,余皆与蚕羌相同。④条羌:为干燥的根及支根。呈圆柱形或分枝,长3~17厘米,直径约0.7~1.7厘米,顶端偶可见有根茎,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及疣状突起的须根痕,上端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环节,质疏松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有菊花纹,朱砂点不明显,中央无髓。气味较淡薄。以上均以条粗壮、有隆起曲折环纹、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一般认为蚕羌的品质最优,竹节羌次之,大头羌最次。主产于四川(称川羌活)、甘肃、青海(称西羌活)。此外,陕西、云南、新疆、西藏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3、白术别名山蓟,杨抱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山蓟,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生境分布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拳状团块,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则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俗称“白术腿”。在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残迹或芽痕,须根痕也较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烘术的断面淡黄白色,角质,中央时有裂隙。生晒术的断面皮部类白色,本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油点。气香,味甜微辛,略带粘液性。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云头、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野于术是产于浙江於潜、吕化、天目山一带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巳绝迹。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④《唐本草》:“利小便。”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4、葛根别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干葛,葛于根,黄葛根,葛藤,葛麻藤。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垃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药材多纵切或斜切成板状厚片,长短不等,约长20厘米左右,直径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纤维,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片可见纤维性与粉质相间,形成纵纹。无臭,味甘。以块肥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质松、色黄、无粉性、纤维性多者质次。
功能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⑿《纲目》:“散郁火。”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叶野葛藤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葛根使用。
5、红花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6、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7、柴胡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8、粟米别名白梁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黄粟,稞子,白粱粟。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
生境分布我国北方广为栽培。
功能主治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止痢,解烦闷。①《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②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③孟诜:“陈粟米:止痢。”④《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⑤《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⑥《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⑦《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9、猪苓别名豕零,猳猪屎,豕橐[音tuó],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豕零。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
生境分布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地亦产。陕西、云南产量较大,陕西产者质量最佳。
性状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功能主治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④《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⑤《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⑥《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备注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利不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10、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11、桃仁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12、知母别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蚔母,蒜辫子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13、升麻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性状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③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广东、福建所产的“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在当地亦习惯作升麻使用。参见“广东升麻”条。
功能主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14、黄精别名老虎姜,龙衔,白及,兔竹,垂珠,鸡格,米脯,菟竹,鹿竹,重楼,救穷,戊已芝,萎蕤,苟格,马箭,仙人余粮,气精,生姜,野生姜,米餔,野仙姜,山生姜,玉竹黄精,白及黄精,阳誉蕻,土灵芝,老虎姜,山捣臼,鸡头参,赖姜,太阳草,笔菜,黄芝,笔管菜,白芨黄精,阳雀蕻,黄鸡菜,山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黄精、囊丝黄精、热河黄精、滇黄精、卷叶黄精等的根茎。春、秋采收,以秋采者质佳。挖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去泥土,置蒸笼内蒸至呈现油润时,取出晒干或烘干。或置水中煮沸后,捞出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主产贵州、湖南、浙江、广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
性状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圆锥状,形似鸡头(习称“鸡头黄精”),或呈结节块状似姜形(习称“姜形黄精”)。分枝少而短粗,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呈波状的环节,地上茎痕呈圆盘状,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点状突起,分布全体或多集生于膨大部分。干燥者质硬,易折断,未完全干燥者质柔韧;断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质样或蜡质状,并有多数黄白色小点。无臭,味微甜而有粘性。以块大、色黄、断面透明、质润泽、习称“冰糖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①《别录》:“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②《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③《滇南本草》:“补虚添精。”④《纲目》:“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⑤《本草从新》:“平补气血而润。”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间歇热、痛风、骨膜炎、蛔虫、高血压。”⑦《四川中药志》:“补肾润肺,益气滋阴。治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⑧《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润肺生津。”
15、青蒿别名草蒿,方溃,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细叶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草蒿,方渍,野兰蒿,黑蒿,白染艮,细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⑦《纲目》:“治疟疾寒热。”⑧《本草新编》:“退暑热。”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备注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
16、石膏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17、粳米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生境分布水生或陆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备注稻的类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为粳稻、籼稻、糯稻等种。粳稻植株较矮,秆硬,叶幅狭,谷粒较短圆,米的粘性较强,胀性小。籼稻植株较高,秆软,叶幅宽,谷粒细长,米的粘性差,胀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种类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强,胀性小。
18、鲮鲤别名石鲮,龙鲤,鳞鲤,石鲮鱼。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肉或全体。全年均可捕捉。遇着时撒泥砂于其身上,或使猎犬到洞穴寻找。鲮鲤见狗或被撒上泥砂,即蜷缩成团,此时极易捕捉。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苏等地。
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杀虫,行血,攻坚散瘀,治痹通经。”
19、麻叶别名火麻头,火麻叶,火麻头。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叶。
功能主治治疟疾,气喘,蛔虫。①《唐本草》:“捣叶水绞取汁服五合,主蛔虫;捣敷蝎毒。”②《东北药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③《中国药植图鉴》:“夹入烟草中吸之,治喘息。”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冬季气候寒冷,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节,若能常饮药食同源的青龙白虎汤,可有效地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青龙白虎汤出自《王氏医案》,方由鲜青果、鲜莱菔等量组成,将二者洗净,切细,水煎服即可,每日一剂。青果
鱼狗(别名天狗、水狗、鱼虎、鱼师、翠碧、翠碧鸟、鱼翠、钓鱼郎、金鸟仔、翠雀儿),味咸;性平,止痛;定喘;通淋。主鱼骨喉鲠;哮喘;淋痛;痔疮,本文介绍了含有鱼狗的处方1个。处方1、白虎青龙各半汤处方柴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它源于中国古代的_____。A、图腾膜拜B、远古传说C、炼丹术D、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排名是怎么排的?,中国古代四大神兽排名是怎么排的,我个人认为排名是朱雀,青龙,白虎,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这四神兽各守一方,没有先后的。
大青龙加味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大青龙加味汤的基本资料大青龙加味汤(《医中一得》)处方石膏6钱,麻黄8分,桂枝4分,杏仁(去皮尖)3钱,甘草5分,葛根1钱5分。功能主治瘅疟。大青龙加味汤相关中
白虎加苍术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6味。白虎加苍术汤的基本资料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卷十八)别名苍术白虎汤、白虎苍术汤、白虎加苍汤。处方知母6两,甘草(炙)2两,石膏1斤,苍术3两,粳
小青龙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2条,相关中药材8味。方歌有云: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逐饮效堪夸。小青龙汤的
苍术白虎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苍术白虎汤的基本资料苍术白虎汤(《保命歌括》卷三)处方人参白虎汤加苍术1钱。功能主治平生素虚及老人伤暑壮热、汗多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苍术白虎汤相关中药材1、人参
葛根白虎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葛根白虎汤的基本资料葛根白虎汤(《医级》卷七)别名防葛石膏汤。处方葛根、石膏、知母、防风、甘草、粳米。功能主治阳明自汗恶热,外犹恶风寒,而内已烦渴者。葛根白虎汤
陷胸青龙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陷胸青龙汤的基本资料陷胸青龙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处方牵牛子(微炒)45克人参22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5克桂(去粗皮)槟榔(锉)各22克大黄(锉,醋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