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枳壳丸

Posted 枳壳

篇首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槟榔枳壳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槟榔枳壳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

槟榔枳壳丸的基本资料

槟榔枳壳丸(《御药院方》卷三)

处方槟榔4钱,木香4钱,丁香皮半两,厚朴(姜制)半两,玄胡半两,荆三棱半两,蓬莪术半两,雷丸半两,青皮半两,枳壳半两,陈皮半两,当归半两,牵牛2两,罗卜子1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宽中利膈,行滞气,消饮食。主胸膈噎塞,腹胁胀满,心下痞痛,大小便不利,及一切气滞不匀。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槟榔枳壳丸相关中药材

1、蓬莪术

别名蓬莪茂,蒁药,蓬莪蒁,广茂,蓬术,莪蒁,蓬蒁,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秋、冬均可采挖,去净泥土,蒸熟后,晒干,除净毛须及杂质。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间或村边林下草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主产于广西、四川。此外,福建、广东、浙江、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长约3~5厘米,直径约1~3厘米。外皮灰黄色至棕黄色,略有皱纹,有环形的节,节上有须根痕迹。质坚实而重,极难折断,破开面灰褐色至黄绿色,角质状,有光泽,并有一黄白色环及白色的筋脉小点。稍有香气,味微苦而辛。以个均匀、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治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①《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③《开宝本草》:“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④《医学启源》:“主心膈痛。”⑤王好古:“通肝经聚血。”⑥《品汇精要》:“破积聚。”⑦《医学入门》:“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气痞。”⑧《本草通玄》:“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疏痰食作痛。”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⑩《会约医镜》:“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

2、荆三棱

别名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泡三棱,三棱草。

功能主治荆三棱能破气散结,和莪茂一样,是治气胀、破积气、治症瘕(积聚结块)的名药。1、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2、痃癖(胁下坚块如石)。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汤送下。3、小儿气癖。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也把少量给小儿吃。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无论 热痃癖等,服此药都有效。4、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5、乳汁不下。用荆三棱三个,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为度。6、浑身燎泡(状如棠梨,每泡出水)。用荆三棱、蓬莪茂各五两,共研为末。分三次服,酒调下。连续服完。

3、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4、青皮

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5、槟榔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6、枳壳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7~8月间采收,从中部横切成两半,阴干、风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①绿衣枳壳 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实,呈半圆球形,直径约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面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毫米。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等地。②酸橙枳壳 又名:川枳壳、江枳壳。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实,多横切成半圆球形,直径4.5~5.5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③香圆枳壳 又名:江枳壳、川枳壳。为植物香圆的近成熟果实,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瓤囊10~12瓣;中心柱宽4~7毫米。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④玳玳花枳壳 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实,通常横切为二,呈半圆球形,直径3~4厘米。表面青黄色或橙黄色,有众多细小的油点及网状皱纹。顶端一面有微小凸起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残存的宿萼及果柄痕。横断面果皮厚5~10毫米,棕黄色;瓤囊9~12瓣;中心柱宽4~8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江苏。商品枳壳,除上述四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贵州、云南),枸橼(云南)等的近成熟果实作枳壳使用。参见“甜橙”、“香橼”条。

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⑥《纲目》:“治里急后重。”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7、莪术

别名蓝心姜,黑心姜,姜七,蓬莪茂,蓬药,蓬莪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文术,温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茎。秋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广西、四川。

性状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干燥的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质坚实而重,极难折断,破开面灰褐色至黄绿色,角质状,有光泽,并有一黄白色环及白色的筋脉小点。稍有香气,鼓掌微苦而辛。以个均匀、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心腹胀痛,积聚,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饮食积滞。(1)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用于气滞血瘀之经闭、胸胁痛、腹痛及症瘕肿块等。常配三棱。(2)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之胃腹胀痛,常配焦麦芽、焦槟榔。

8、丁香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9、雷丸

别名雷矢,雷实,竹苓,竹林子,竹铃芝,木连子。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性状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①《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②《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白虫、寸白自出不止。”③《药性论》:“能逐风,主癫痫狂走,杀蛔虫。”④《玉楸药解》:“清热疏肝,杀寸白虫,躯风除痫,止小儿汗。”⑤《陕西中药志》:“消积杀虫,清热解毒。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胃中热,对绦虫病疗效较显着。”

10、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1、三棱

别名萆根,京三棱,红蒲根,光三棱,黑三棱。

来源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或小黑三棱、细叶黑三棱的块茎。秋、冬二季均可采收,挖取块茎后,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河南、山东、讧西。辽宁、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锥形:扁卵圆形,上圆下尖,长2.5~5厘米,直径1.5~3.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细腻或粗糙不平,有刀削痕迹,并有密集的点状须根痕,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两侧面有突起,凹凸不平。质坚实,极难折断。切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灰白色,向内色较深,中间有多数不明显的维管束小点。气微弱,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以个匀、体重、质坚实、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症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疼,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①《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恶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②《开宝本草》:“主老癖症瘕结块。”③《医学启源》:“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④王好古:“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

备注此外,尚有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在东北及内蒙古、陕西、新疆、江苏等地亦作三棱使用,商品习称“黑三棱”(《开宝本草》记载的黑三棱即此),或称“带皮三棱”。荆三棱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厘米。根茎横走,先端具球状块茎。茎锐三棱形。叶扁平,线形,长20~30厘米,宽5~10毫米,基部呈鞘状抱茎。长侧枝聚伞花序有3~8辐射枝;每辐射枝有1~3(~4)小穗;小穗长圆形,长1~2厘米,宽6~8(~10)毫米;鳞片膜质,长约7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先端有芒,芒长2~3毫米;刚毛6;雄蕊3,雌蕊1,柱头3。小坚果三棱形。药材呈近圆球形或倒圆锥形,长约3~4厘米,直径约2~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红棕色,有皱纹,须根痕较少;去皮者外形与上述品种相似;质轻而坚,横切面平坦,黄色,有散在的维管束;气微,味淡。

12、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13、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绀珠木香槟榔丸

绀珠木香槟榔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绀珠木香槟榔丸的基本资料绀珠木香槟榔丸(《济阳纲目》卷四十一)处方木香1两,槟榔1两,当归1两,黄连1两,枳壳1两,青皮1两,黄柏1两,黄芩2两,陈皮2两,

含有枳壳的处方(四)

处方1、槟榔枳壳丸处方槟榔4钱,木香4钱,丁香皮半两,厚朴(姜制)半两,玄胡半两,荆三棱半两,蓬莪术半两,雷丸半两,青皮半两,枳壳半两,陈皮半两,当归半两,牵牛2两,罗卜子1两半。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

含有槟榔的处方(十)

处方1、槟榔丸处方槟榔1两,防葵1两,白术1两,桂心1两,麦糵1两(微炒),前胡1两(去芦头),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木香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

大麻丸

大麻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大麻丸的基本资料大麻丸(《医方类聚》卷九十六引《千金月令》)别名大黄丸、搜风顺气丸、顺气丸、消风顺气丸、镇风润气丸。处方大黄15两,枳壳3两(炒),槟榔5两,郁李仁

含有枳壳的处方(十八)

处方1、大圣丸处方木香1两,白槟榔(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大黄(锉)1两,羌活(去芦头)1两,芎䓖1两,桂(去粗皮)1两,郁李仁(去皮,研)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

含有槟榔的处方(二十二)

处方1、大麦糵丸处方大麦糵(炒黄)1两,白术1两半,人参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槟榔(锉)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薏苡仁(炒)1两,干姜(炮)1两,大黄(

含有枳壳的处方(十)

处方1、楮实丸处方楮实(微炒)3两,桂(去粗皮)2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半,槟榔(煨,锉)1两半,干姜(炮)1两半。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冷痹

含有槟榔的处方(二十一)

处方1、茯苓丸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石斛1两半,人参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羚羊角(镑屑)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五加皮1两,酸枣仁1两半,五味子1两半,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焙)3两

大腹皮丸

大腹皮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9味。大腹皮丸的基本资料大腹皮丸(《圣济总录》卷一五三)处方连皮大腹1两半,防己1两,泽泻1两,木香1两,蓬莪术(煨,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槟榔(煨,锉)3

诚斋先生如神丸

诚斋先生如神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诚斋先生如神丸的基本资料诚斋先生如神丸(《医方类聚》卷一九六引《王氏集验方》)处方槟榔1两,枳壳(炒)1两,皂荚1两,大黄(生熟)1两,牵牛(生熟)1两。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