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

Posted 大黄

篇首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承气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承气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4条,相关中药材7味。方歌有云: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承气汤的基本资料

大承气汤(《石室秘录》卷二)

处方大黄3钱,芒消1钱,厚朴1钱,柴胡1钱,黄芩1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邪气挟食,存于大肠,火气炎蒸,夹食作祟,痛而手不可按。

各家论述此方之妙,全在用大黄、芒消二味。盖大黄性凉而散,又走而不守;芒消性更紧于大黄;辅之黄芩,则相济有功;尤妙在用柴胡,以舒其肝经之邪气;又佐以厚朴之祛荡。若邪甚者,或再加枳实,尤易成功,此堕之又一法也。

大承气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厚朴(姜制),各三钱。枳实、芒硝,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阳明里热,大便五六日不通,日哺潮热谵语,烦燥发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药理作用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功能主治峻下热积。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得下,余勿服。

备注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软坚。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大承气汤古籍论述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大黄 四钱 枳实 四钱 厚朴 八钱 芒硝 二钱 治下利心坚者。胃土燥实,则心下自坚。大承气汤下燥实也。燥热结实于中,则稀水旁流故下利也。又治下利脉迟滑实者。迟乃不数之意。气虚则脉数,气实则脉不数。滑实者,如鼎水沸腾,重按有力。下利见此,乃肠胃燥实。大承气下其燥实也。又治下利脉反滑,当又所去者。宿食结在肠胃,则下利而脉滑。大承气下去宿食,则利止也。又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发者。人身一小宇宙。至其年月日时,病仍复发,是有老积。大承气下其老积也。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腹满不减者 内寒则腹满时减时满。今腹满虽少减,而不足言减。此非内寒,而系内实。当用大承气下其实也。大承气汤下内实,必有腹满痛拒按之证。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有宿食,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食宿阻塞,中气不运,故脉涩。故当下之。浮大二字是陪辞。注意反字。然必腹痛无有轻时按之更痛,然后可下。如脉数而滑,为有宿食,下利不欲食,亦有宿食,皆宜下之。滑有沉实之意。

大承气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此通肠去积之药。枳壳、厚朴、大黄,芒硝,甘草,加槟榔,水煎服。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者。痉病在荣卫,不速汗解,表郁里急,津液胃热,故现以上诸证。大承气下胃热也。此即刚痉。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如当调胃承气汤证时,不予调胃清热,则胃热愈实,便成燥屎、腹痛拒按、潮热谵语等等之大承气汤证。当用大承气汤之攻下燥屎法。大黄芒硝攻下热实,枳实厚朴开通滞气也。大黄性寒芒硝性热,枳实性寒厚朴性热,寒热混合,则成圆的运动。以圆运动的原则为下法,此大承气汤之微旨。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产后便难,呕不能食,病已解,七八日更发热,胃实者。胃中热实,故病解后又复发热。故宜大承气汤下胃实也。胃实者,有宿食也。产后三病,一曰病痉二曰郁冒三曰便难。皆血去津亏使然。血去津亏,木气疏泄,易于出汗伤风,则病痉。津亏不能养阳,阳气上浮,则郁而昏冒。津亏则大便艰难也。

大承气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产后七八日少腹坠痛不大便,烦躁,发热,日晡为甚,食则谵语,夜半即愈,热结膀胱者。热结在里,故食即谵语,夜半之后,阳气上升,热结得松,故愈。大承气下里热也。凡阴液不足,而病阳热之病。皆夜半前重,夜半后轻。夜半前阳气实,夜半后阳气升,升则虚矣。此亦冬至后下阳虚之理。

大承气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治伤寒阳明腑证,热邪入里,胃实不大便,潮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痞满燥实坚全具;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滑数者;及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结痛,口干舌燥者;亦治阳明刚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大黄(四两酒洗)浓朴(半斤炙)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朴、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止后服。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有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无形气药。盖肠胃燥实,气必不通。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其煎法先煮枳、朴,次纳大黄,再入芒硝,取生则气锐而先行,熟则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俾燥屎去,地道通,则阴气上承,故方名曰“承气”。)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七条。(《伤寒论·阳明篇》中云急下之者,共有七条,当知夺阴者芒硝,而通阴者亦芒硝,故仲景既有下多亡阴之大戒,而复着急下存阴之活法。盖阳明燥结日久,肾中真水为热邪吸引,告竭甚急,急泻其热,正以急救其阴也。)痞满燥实坚潮热,(此用承气之要诀。胸闷不食为痞,胸腹膨胀为满,大便干结为燥,腹满痛不大便为实,按之石硬为坚,日晡发热为潮热。)杂病伤寒通治疗。(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热利清水口干燥,(凡口干舌燥,皆当作热治。下利而用硝、黄,是通因通用法。)刚痉脚挛 齿要。(阳明之脉,下行至足,上入齿中。脚挛 齿,是阳明邪火极盛,加以胸满口噤,热邪充斥三焦矣。《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而仲景云“可与此汤”,乃死里求生之法。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病须过经乃可下,(病至七八日为过经)下之若早语昏嚣。(下早则引邪入里,语言昏乱。)承气原为燥屎设,燥屎之证当详标,汗出谵语(阳明本自汗出,加以谵语,胃中燥结矣。)不能食,(肠胃实极,故谷食全不能入。)喘冒不卧舌干焦,(下既不通,必反上逆而为喘冒不得卧,舌干焦黑,土燥水竭也。)脉滑数(为有宿食)而转矢气,(“矢气”,屁气也,燥粪下攻之征。)此皆承气汤宜调。(以上为用承气之法)恶寒(病在表)呕哕(病在上焦)俱禁用,直视喘高命不牢。(直视喘高,阳气欲脱,虽不大便,下之必死。戒之!)

大承气汤《时方妙用》

(见阳明)

大承气汤《时方妙用》

大黄(二钱酒润.)浓朴(四钱)枳实 芒硝(各二钱)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 服

大承气汤《医方考》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 土郁者,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有力而实,此方主之。土,脾胃土也,为仓廪之官,无物不受,喜传化而恶停滞。若里邪作实,则令人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实者为里实。是方也,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经曰∶土郁则夺之。此之谓也。

大承气汤《医方论》

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 枳实五枚 浓朴半斤 先煎朴、实,将熟内大黄,煮二、三沸,倾碗内和芒硝服。攻下之法,原因实症俱备,危在旦夕,失此不下,不可复救。故用斩关夺门之法,定难于俄顷之间,仲景所以有急下存阴之训也。乃后人不明此义,有谓于攻下药中,兼行生津润导之法,则存阴之力更强,殊不知一用生津滋润之药,则互相牵制,而荡涤之力轻矣!此譬如寇盗当前,恣其焚掠,所过为墟,一旦聚而歼之,然后人得安居,而元气可以渐复。是去实可以保阴,乃相因之理,方得“存”字真解。并非谓攻实即是补阴,并可于攻下中寓养阴法也。仲景制大承气汤,用枳实开上焦,用浓朴通中焦,芒硝理下焦,而以大黄之善走者统率之,以荡涤三焦之坚实,正聚寇尽歼之大法。而又恐药力太猛,非可轻投,故又有欲用大承气,先与小承气之训。夫以仲景之神灵,岂尚待于先试,实恐后人审症未确,借口成法,孟浪轻投,不得不谆谆告诫,此实慎重民命之婆心也。至于三阴多可下之症,三阳惟正阳明可下,少阳必不可下,而阳明中夹有太阳、少阳症者,亦断不可下。惟太阳症脉紧、恶寒、无汗、腹痛者,乃阴气凝结营分,亦可用温、用下。细看方书,宜下忌下之条,慎重斟酌,始为得之。

大承气汤《伤寒寻源》

大黄(四两酒洗)浓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两)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开阳明之结.直达下焦.其力猛而效速.故曰大.盖胃大实.故重任浓朴以破结.而数独倍于大黄.矢已硬.故虽有枳实以导下.而功必资于芒硝.至其煎法.尤有深义.浓朴枳实之汁.以浓而力锐.大黄芒硝之性.以生而力锐.故分作三次煎.此斩关夺门之将.用此以急下存阴也. 大承气治阳明胃实之主药.必审明表证尽罢.不恶寒.但恶热.或潮热汗出谵语.腹满痛.或喘冒不能卧.口干燥.脉滑而实.或涩者.方可用之.下不宜早.早则阳陷.并不宜迟.迟则阴亡.恰好在阳明胃实之界.一下夺而诸病尽解.临证时不可错过. 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大热入胃.惟有下夺一法.盖阳明胃实之证.有从太阳传入者.有从少阳转属者.并有从三阴转属者.三阴经中.少阴更有急下之证.此乃伤寒一大归宿.若应下失下.变证蜂起.津液之亡.可立而待.孟浪不可.因循亦不可.大承气证非惟不大便腹满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证.亦有宜从下夺者.如经文所指下利不欲食.下利心下硬.下利脉反滑.下利脉迟而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皆宜大承气.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大承气汤《伤寒括要》

大黄 浓朴 枳实 芒硝 阳明病.潮热谵语.腹满而喘.手足 然汗者.大便已硬.此汤主之. 潮热者.阳明内实也.谵语喘满者.热聚于胃也.手足汗出.知大便已硬.非大承气不能疗也.承者顺也.胃为水谷之海.邪气入胃.胃气壅滞.糟粕秘结.必荡涤之.正气乃顺.故有承气之名也.王冰曰.宜下必以苦.枳实苦平.溃坚破结为君.浓朴苦温.逐气泄满为臣.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芒硝除热软坚为佐.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荡涤润燥为使. 王海藏云.浓朴去痞.枳实泄满.芒硝软坚.大黄泄实.惟痞满燥实四症全具者.方可用之.若不宜下而误下之.变症不可胜数. 按承气有三种.用者大须审酌.必真有大热大实者.方与大承气汤.小热小实者.可与小承气汤.若但结热而不满坚者.仅与调胃承气汤.此为合法适宜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气攻之.则邪气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气攻之.则正气必伤.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转失气者.有燥屎也.可与大承气.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攻之则胀满而难治.又曰.服承气得利者.慎勿再服.何其谆谆致谨乎.

大承气汤《儒门事亲》

大黄(半两)浓朴(一两)枳实(一枚,麸炒)芒硝(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减。

大承气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阳明伤寒,脉长身热,不恶寒,目疼鼻干,不得卧,腹满,咽干渴,大便硬,谵语;或汗后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或已经下,其脉按之浮沉尚有力者。大黄(酒洗,半两)芒硝(一分,别研入) 浓朴(姜制,一两)枳实(一分,锉炒去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入硝再煎服。若脉迟而滑,汗出身重,时发潮热;并得病二三日无太阳证,烦躁,心下硬,下利后谵语者,去芒硝,名小承气。或发汗不解,蒸蒸发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及吐利后,腹胀,厥烦,谵语,去浓朴、枳实,入甘草半两、芒硝一分煎,名调胃承气。或结热膀胱,如狂状,下血,小腹急结者,去浓朴、枳实,加桃仁十二个、桂、甘草各半两、硝一分,名桃核承气。

大承气汤《医方考》

大黄(四两,酒浸)浓朴(半升,姜汤炒)枳实(五枚,麸炒)芒硝(三合)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之,宜与理中汤。

大承气汤《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阳邪入里,三焦大热,痞满燥实,四症俱全,发热谵语,脉沉实者。枳实(五枚)浓朴(半斤)芒硝(三合)大黄(四两,酒洗)王海藏曰∶邪气居高,非酒不到,大黄若用生者,则遗高分之邪热,病愈后变生目赤,喉痹头肿膈上热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渣,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微火一二沸,温服得利则止。承,顺也。邪入胃者,郁滞糟粕,秘结壅实,气不得顺也。通可去滞,泄可去闭,气得以顺,故曰∶承气,大满大实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满,则生寒症而为结胸痞气之属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复中转失气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气汤攻之,不转失气,慎不可攻!

大承气汤《仁术便览》

治胃热谵语,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阴症口燥咽干,舌苔黄黑及生芒刺,急大黄(五钱)浓朴(一钱)枳实(二钱)芒硝(二钱)去芒硝,名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 胃承气汤。上水二盏,先煎朴实,后入硝黄煎。此药立下死胎。

大承气汤《医宗金鉴》

(见痉病中)□ 产妇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注】 产后暴然腹中急痛,产后虚寒痛也。主之当归生姜羊肉汤者,补虚散寒止痛也。并治虚劳不足,寒疝腹痛者,亦以其虚而寒也。【集注】 程林曰: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痛。『内经』曰:味厚者为阴。当归、羊肉味厚者也,用以补产后之阴;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则□痛自止。夫辛能散寒,补能去弱,三味辛温补剂也,故并主虚劳寒疝。魏荔彤曰:妊娠之□痛,胞阻于血寒也。产后腹中□痛者,里虚而血寒也。一阻一虚,而治法异矣。

大承气汤《汤头歌诀》

(仲景)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浓朴八两,枳实五枚〕。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无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有形气药。热毒传入阳明胃府,痞、满、燥、实、坚全见,杂证、三焦实热,并须以此下之。胃为水谷之海,土为万物之母。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府,则不复传他经矣。陶节庵曰∶伤寒热邪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

大承气汤《医宗金鉴》

治阳明病,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满痛,脉滑实。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阴病初得之,口燥咽干者。自痢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即停后服。

大承气汤《删补名医方论》

治阳明病,潮热,手足 然汗出,谚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满痛,脉滑实。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阴病初得之,口燥咽干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大黄(酒洗,四两)浓朴(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即停后服。

大承气汤相关中药材

1、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2、黄芩

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腐肠,黄芩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3、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4、枳实

别名鹅眼枳实。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5~6月间摘取,晒干;略大者横切成两半,晒干。

性状①绿衣枳实 为植物枸橘的幼果,呈圆球形,直径2~3厘米,商品多横切成半球形。果实表面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被有细柔毛。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脱落后的痕迹。横断面果皮厚3~6毫米,边缘外侧散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囊内汁胞干缩,呈棕褐色:近成熟的果实内每瓤内有种子数粒,呈长椭圆形;中心柱坚实,宽4~6毫米,约占断面直径的1/6。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广西等地。②酸橙枳实 为植物酸橙的幼果,完整者呈圆球形,直径0.3~3厘米。外表灰绿色或黑绿色,密被多数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并散有少数不规则的黄白色小斑点。顶端微凸出,基部有环状果柄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光滑,淡黄棕色,厚3~7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褐色,有7~12瓤囊,每瓤内含种子约10粒:中心柱径宽2~3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苦而后微酸。主产四川、江西、浙江。此外,广西、湖南等地亦产。产四川者称川枳实,产江西者称江枳实。③香圆枳实 为植物香圆的幼果,呈球形、矩圆形或倒卵球形,商品多剖成二半,直径0.5~3厘米。较小的幼果表面密被黄白色的绒毛,渐大则渐秃净而粗糙,灰红棕色或暗棕绿色,有时可见不规则的黄白龟斑点,并密生多数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粗皱纹。大的果实顶端有环状的金钱环,基部有环状的果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粗糙,黄白色,厚4~8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的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棕褐色,有10~12瓤囊,每瓤内有种子数枚;中心柱径宽2~5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酸而后苦。主产江西、四川等地。商品枳实除上述三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枸橼(云南);柚(广西、陕西、四川、江西)等的幼果作枳实用。参见“甜橙”、“香橼”、“柚”条。

功能主治破气,散痞,泻痰,消积。治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①《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②《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③《药性论》:“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④《珍珠囊》:“去胃中湿热。”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败血,破积坚。”⑥《本草再新》:“破气,化痰,消食宽肠,杀虫,败毒。”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及脱肛。”

5、芒硝

别名盆消,芒硝。

来源为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

性状为棱柱状或长方形结晶,两端不整齐。无色透明。质脆。气无,味苦咸而有清凉感。以无色透明,块状结晶者为佳。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在空气中易风化而表面被一层无水硫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显钠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古代本草将芒硝结晶之形如圭角状而明净者称为“马牙硝”,实与芒硝为一物。

功能主治泻热,润燥,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口赤障翳,丹毒,痈肿。①《别录》:“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②《药性论》:“通女子月闭症瘕,下瘰疬,黄疸病,主堕胎;患漆疮,汁敷之;主时疾热壅,能散恶血。”“马牙消,能主五脏积热伏气。”③《日华子本草》:“马牙消末筛点眼亦,去赤肿障翳涩泪痛。”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热淫于内,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⑤《本草蒙筌》:“清心肝明目,涤肠胃止疼。”⑥《本草再新》:“涤三焦肠胃湿热,推陈致新,伤寒疫痢,积聚结癖,停痰淋闭,瘰疬疮肿,目赤障翳,通经堕胎。”⑦《本草求原》:“马牙消,治齿痛,食蟹龈肿,喉痹肿痛,重舌口疮,鹅口。”

6、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7、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承气汤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12~24h用大承气汤灌肠对于预防及治疗腹胀、防止肠麻痹、减少肠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腹部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采用大承气汤治疗,对照组32例,未使用大承气汤。结果两

大承气汤临床治验体会

大承气汤是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由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阳明腑实证之燥、实、痞、满诸证,具有峻下热结之功。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用此方共二十九条,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应用

大沉香降气汤

大沉香降气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1味。大沉香降气汤的基本资料大沉香降气汤(《朱氏集验方》卷四)处方沉香1钱,木香1钱,丁香1钱,真紫苏子1钱(炒),白术1钱,茯苓1钱,橘红1钱,肉豆蔻1钱,檀香1

承气丸

承气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承气丸的基本资料承气丸(《家塾方》)处方大黄8钱,消石12钱。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腹满或燥屎不通者。用法用量每服8分,以枳实厚朴汤送下。承气丸(

固气汤

固气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5味。固气汤的基本资料固气汤(《傅青主女科》卷上)处方人参1两,白术5钱(土炒),大熟地5钱(9蒸),当归3钱(酒洗),白茯苓2钱,甘草1钱,杜仲3钱(炒黑),山萸肉2钱

大降气汤

大降气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4味。大降气汤的基本资料大降气汤(《杨氏家藏方》卷八)处方紫苏子(微炒)、川芎、细辛(去叶土)、前胡、当归(洗,焙)、厚朴(去粗皮,生姜制)、桔梗(去芦头)、白茯苓(去

大七气汤

大七气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7味。大七气汤的基本资料大七气汤(《医碥》卷六)处方京三棱(去白)1两半,蓬莪术(去白)1两半,青皮(去白)1两半,陈皮(去白)1两半,藿香叶1两半,香附(

薯蓣纳气汤

薯蓣纳气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薯蓣纳气汤的基本资料薯蓣纳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处方生山药30克大熟地15克萸肉15克(去净核)柿霜饼12克(冲服)生杭芍12克牛蒡子6克(炒,捣)苏子(

大承气加味汤

大承气加味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大承气加味汤的基本资料大承气加味汤(《医学摘粹》)处方大黄5钱(生),芒消3钱,枳实2钱(炒),厚朴2钱(炒),芍药3钱,生地3钱。功能主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的基本资料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医学摘粹》)处方大黄8钱(生),芒消3钱,厚朴4钱,枳实4钱,芍药3钱,生地8钱。功能主治温疫,阳明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