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饮

Posted 香薷

篇首语: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香薷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9条,相关中药材3味。

香薷饮的基本资料

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香薷10克 厚朴5克 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适量)

制法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

功能主治解表清暑,健脾利湿。适用于夏季感冒,夹暑湿证。

用法用量代茶频饮。

香薷饮古籍论述

香薷饮《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一方加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老黄色,名黄连香薷饮。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香薷(去土,一斤)白扁豆(微炒,半斤)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盅,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香薷须陈者佳。

香薷饮《时方歌括》

三物香薷豆朴先.(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发越阳气.以散蒸热.浓朴除湿散满.扁豆清暑和脾.名三物香薷饮.)若云热盛益黄连.(名黄连香薷饮.活人.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草苓五物(前方加茯苓甘草.名香薷五物饮.)还十物.瓜橘参 白术全.(前方加木瓜橘皮人参黄 白术.名十味香薷饮.)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也.然胃恶燥.脾恶湿.多饮伤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气者发汗.腹中有水气者利小便.然与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选其能汗能利者用之.香薷芳草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浓朴以除湿.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留.内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参 橘术.名十味随证加减.尽香薷之用也.然劳倦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人参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其内热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以代茶.是开门揖盗也.

香薷饮《瘴疟指南》

治瘴后伏暑作痢. 香薷 黄连 浓朴 扁豆 甘草 上药 散.姜三片.水煎服.

香薷饮《仁术便览》

治夏月伏暑呕吐。香薷(一两)浓朴 扁豆 甘草(各三钱)用水四碗,煎至二碗,顿冷,徐徐服。

香薷饮《仁术便览》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泄,并皆治之。浓朴(姜制,半片)白扁豆(微炒,半斤)香薷(去土,一斤)有痰加南星、半夏。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冷服,热服作泄。一方 加黄连四两,姜制,炒老黄色。

香薷饮《时病论歌括新编》

『主治』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肢倦,或烦渴或吐泻。『药物』香薷、厚朴、扁豆(加黄连名四味香薷饮,治同)。『服法』煎服。

香薷饮《食物疗法》

【原料】香薷10克,厚朴5克,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适量)。【制作】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作用】解表清暑,健脾利湿。适用于夏季感冒夹暑湿证。

香薷饮《医宗金鉴》

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香薷 厚朴(姜汁炒) 白扁豆(炒)水煎浸,冷服。【集注】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也。然胃恶燥,脾恶湿,多饮伤脾,反致下痢。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气者发汗,腹中有水气者利小便。然与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选其能汗,能利者用之。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厚朴以除湿,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留,内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参,耆,橘,术,名十味。随证加减,尽香薷之用也。然劳倦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人参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其内热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以代茶,是开门揖盗也。

香薷饮《保健药膳》

主要原料:香薷30克,厚朴10克,炒白扁豆20克。制作方法:将各药捣碎,煎煮30分钟,去渣温服。效用说明:本方可解表,还有化湿滞和肠胃的作用。

香薷饮相关中药材

1、扁豆

别名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凉衍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树豆,藤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立冬前后摘取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均为栽培品。分布华东和辽宁、河北、河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湖南、安徽、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为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约8~12毫米,宽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缘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种阜,约占周径的1/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色白者佳。

功能主治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①《别录》:“主和中下气”②《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③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脏”⑤《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⑦《品汇精要》:“消暑和中”⑧《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⑨《会约医镜》:“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备注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等数种,入药主要用白扁豆;黑色看古名“鹊豆”,不供药用;红褐色者在广西民间称“红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药,治眼生翳膜。

2、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3、香薷

别名香菜,香戎,香茸,紫花香菜,蜜蜂草,香菜;香茅;香绒;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剑,香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备注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参见“半边苏”条。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参见“石香葇”条。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参见“土香薷”条。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参见“萼果香薷”条。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化滞香薷饮

化滞香薷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化滞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化滞香薷饮(《济阳纲目》卷二十二)处方香薷、黄连、白扁豆、厚朴、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功能主治感暑下痢鲜血。用法用量上锉。水煎服。

十味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5条,相关中药材10味。十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十味香薷饮(《百一选方》卷七)处方香薷叶30克人参(去芦)白术陈皮(温汤浸少时,去白)白茯苓黄耆(去芦)厚朴(去粗皮,锉碎,生

二气香薷饮

二气香薷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二气香薷饮的基本资料二气香薷饮(《岭南卫生方》卷中)处方香薷(净叶)2两,黄连(去须)2两,厚朴2两,生姜4两。功能主治一切暑毒。用法用量上先将生姜取汁,同黄连、

四味香薷饮

四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4味。四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四味香薷饮(《医学心悟》卷三)处方香薷扁豆厚朴(姜汁炒)各4.5克甘草(炙)1.5克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治风寒闭暑之证。

黄连香薷汤

黄连香薷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黄连香薷汤的基本资料黄连香薷汤(《奇效良方》卷五)别名黄连香薷散、黄连香薷饮。处方香薷3钱,厚朴2钱(姜制),黄连2钱。制法上先将厚朴、黄连2味,同生姜4钱,一处

含有香薷的处方(三)

处方1、十味香薷饮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消暑气,和脾胃。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着《

汤剂需要冷服的,叫做饮,如香薷饮。不规定时间饮服的叫做“饮子”,如《宣明论》的地黄饮子。厚腻药物稍煎一、二沸即取汁饮服的,后世称为“浊药轻投”。

含有橘皮的处方(九十三)

处方1、加味黄连香薷饮处方香薷、黄连、扁豆、厚朴、陈皮、法夏、茯苓、甘草。功能主治暑热泄泻。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本方为清暑化湿和中之剂。用香薷、黄连清暑退热,扁豆、茯苓利湿止泻为主,佐二陈、厚朴以

含有甘草的处方(八)

处方1、黄连香薷饮处方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黄连、白术、茯苓、猪苓、木通、甘草。功能主治小儿中暑,吐少出多,泻则洞泄,心烦作渴,唇干,小便赤涩者。用法用量加灯心,河水煎服。摘录《幼科金针》卷上处方2

暑湿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暑湿感冒宜治以清暑化湿,解表达邪。  主治方剂如下:  (1)新加香薷饮本方为治疗夏日感冒暑湿证之主方。方用辛而微温芳香之香薷为君药,发汗解表,祛暑化湿。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发汗之药,犹冬月之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