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潜鸟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Posted 生长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黑喉潜鸟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黑喉潜鸟(学名:Gavia arctica,英文名:Black-throated 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

黑喉潜鸟是体形略大的潜鸟,头浅灰色,喉部和背部黑色,具金属光泽。前颈墨绿色,颈侧白色,具黑色纵纹。翅具白色斑点;墨绿色的头颈,以及带黑白花的背部,使它在水下与环境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胸、腹部纯白色。与红喉潜鸟的区别在头较大而颈显粗,嘴较厚而平端,且上体缺少白色斑纹。第一冬的鸟上体具白色鳞状纹。黑喉潜鸟属viridigularis亚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喉潜鸟

拉丁学名:Gavia arctica

英文俗名:Black-throated Lo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潜鸟目(Gaviiformes)

中文科名:潜鸟科(Gaviidae)

中文属名:潜鸟属(Gavia)

繁殖区:古北界 : also w Alask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7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喉潜鸟

中文名:黑喉潜鸟

英文名:Black-throated Loon

拉丁名:Gavia arctica

所属纲:鸟纲

所属目:潜鸟目

所属科:潜鸟科

所属属:潜鸟属

区系:东洋界古北界 arctica亚种

外形特征

黑喉潜鸟

外形:黑喉潜鸟夏羽额、头顶、后颈灰色,颊灰黑色;肩、背黑包,具蓝绿色光泽,上背两侧和肩部有呈瓦片状排列的长方形白斑。腰部羽色较浅。两翼覆羽黑色,其上具细小的白色斑点。两翅黑褐色。外部和端部颜色较深,且具光泽。尾较短,亦为黑色。颏、喉、前颈黑色,具绿色光泽,下喉和前颈之间有一不连续的白色横带。颈侧、胸侧黑色。但所有羽毛两侧均具较宽的白色纵纹;因而在颈侧和胸侧形成黑白相间排列的纵列条纹,其余下体白色,两胁黑色,两胁后部白色。冬羽上体黑色,头顶和后颈黑灰色,尾羽具白色羽缘,下体白色,胸侧有黑色细纵纹,两胁有黑褐色斑纹。虹膜红色、嘴冬季灰色,尖端和嘴峰黑色,夏季黑色。跗跖外侧黑色,内侧灰色。

生态:和其它潜鸟一样,也是捕鱼的好手,潜到水面下捕捉猎物,飞行时颈部向前伸出。叫声多变如约德尔唱法叫声,高声调的嚎叫声。潜鸟的腿部粗壮、脚趾上有很大的脚蹼,十分擅长游泳和潜水,它们又长又尖的嘴巴,很适合捕食小鱼虾。在繁殖季节,潜鸟们在美洲和欧洲北部的森林和苔原地带居住。冬季来临之前,它们会迁徙到非洲南部和中美洲。黑喉潜鸟在北欧、亚洲和美国西部都较常见。

量度:体重:雄性3280一3793克,雌性2037—3075克,体长雄性700—765毫米,雌性560一720毫米;嘴峰50一68毫米,翅雄性290—338毫米,雌性273—330毫米,尾57—60毫米,跗跖67—75毫米。

叫声:类似于重复的呱呱似鼾声及鸥鸣的aah-oww声。

幼鸟:似冬羽,但头顶和后颈较淡和较褐,背部具淡灰色羽缘。新出生的黑喉潜鸟当即能够游泳潜水,羽毛乌黑,能够睁眼。生命之初小黑喉潜鸟主要喂它们为昆虫。成鸟在躲避危险时能够在翅膀下夹者幼鸟在水下潜逃。

生活习性

黑喉潜鸟

栖息: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岛屿上的内陆湖泊、河流及大的水塘中,也常出现在山区森林中的河流及大的湖泊中。特别喜欢在岸边植物茂密而又富有鱼类的河流与湖泊。冬季多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及河口地区。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

习性: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常弯曲成S形。一次潜水时间较长,有时潜入水下可长达90秒,甚至到120秒,潜水距离长达700多米远。

飞行:飞行能力强,快而有力,常成直线飞行。两翅煽动急速,但不能变换速度,在水面起飞亦较困难,通常需要有一段距离的水面助跑才能飞起,因此一般不喜欢栖息在小的水塘。在陆地根本不能起飞。行走亦很困难。通常匍匐前进。因此除繁殖外一般也不上到陆地。成天在水上生活,遇到危险时也常通过潜水来逃避。有时将身体沉于水中较深,仅将头和颈露出水而。飞行时头颈伸直,脚伸直于尾后。

迁徙:黑喉潜鸟春季于3~4月份进行迁徙,秋季的迁徙则在9月末~10月初。迁徙时成对或结成小群,主要沿着河流和海岸进行。它在中国数量极为稀少。根据水鸟调查的结果,1990年在中国见到1156只,1992年仅见到574只。

分布:繁殖于北半球,从苏格兰北部至西伯利亚。在北欧、亚洲和美国西部都较常见。在国内为冬候鸟和旅鸟,比较罕见,是不常见的稀有鸟类。过去仅偶见于辽东半岛和福州,是罕见的冬候鸟和旅鸟,但从1983年以来,曾多次于繁殖期间在长白山见到和采得标本,表明可能在中国长白山繁殖。台湾亦于1970一1971年间捕获1只。总体上数量是相当稀少的,应注意保护。亚种viridigularis为罕见候鸟见于辽宁半岛。恐怕与太平洋潜鸟有混淆。太平洋潜鸟有时作为此种的一亚种处理(参见Harrison, 1983)。

食物:潜鸟的食物非常广泛,主要为各种鱼类,包括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甚至也有乌贼。此外也吃蜻蜓、蜻蜒幼虫、甲虫及幼虫等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通过潜水。有时也在水面飞奔追捕鱼群。

生长繁殖

黑喉潜鸟

地点: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一直到亚北极和北极地带,往南到俄罗斯中部,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阿尔泰、蒙古,中国新疆、东北黑龙江、吉林长白山,以及萨哈林岛、西伯利亚东部,一直往东到北美洲阿拉斯加。越冬在欧洲中部、地中诲、黑海、里海、日本、加利福尼亚以及我国辽东半岛、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

季节:黑喉潜鸟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这时鸣叫十分频繁,发出连续的叫声,有时象哭泣一样。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在一起游泳,煽动两个翅膀,然后抬起前身,面对面地直立于水中,两嘴接触,同时羽冠竖直起来,然后再分别游开到一边。营巢于富有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面和水塘中。它的巢也属于浮巢,建在水草丛中,由水生 植物堆集而成。

筑巢:它的巢通常都建造在小岛上或者是芦苇丛中的一块平地上。黑喉潜鸟能够用各种材料筑巢。在它们的巢中,有植物的根、树枝或羽毛。

产卵:每窝产卵通常为4~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刚产出的卵为蓝绿色,随着孵化逐渐变为锈褐色。卵的大小为51.5×35.8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0~23天。雏鸟为早成性。

孵化:经过潜鸟夫妇29天到30天的孵化,小潜鸟就破壳出世了。有说小黑喉潜鸟孵卵的热源来自腐烂物质的化学能,又有一说:孵卵的热量来自亲鸟的体温和气温。可以肯定的时尽管黑喉潜鸟的巢泡在水中始终是湿漉漉的,巢中间的温度比巢外的温度高出不少。

哺育:当黑喉潜鸟父母外出觅食时,是小潜鸟最危险的时刻。在浓密的水生植物庇护下,雏鸟总是安静的伏在巢里,等待着父母回来。黑喉潜鸟父母也不敢离巢太远,生怕它们的孩子会遇到可怕的天敌。经过黑喉潜鸟父母6周地精心喂养和照料,小潜鸟就可以自己吃食了。再过12周,小潜鸟就能够飞行了。

相关参考

红喉潜鸟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动物迁徙、保护现状

红喉潜鸟(学名:Gaviastellata,英文名:Red-throated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红喉潜鸟(学名:Gaviastellata)体长55-67厘米,体重1-1.2千克。是分布最

普通潜鸟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普通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大(76厘米)的潜鸟。繁殖羽:嘴黑色,头及颈近黑,具白色颈环。非繁殖期与黑喉潜鸟易混淆,但嘴较厚,头顶较平。头顶及后颈比上体色深。飞行

太平洋潜鸟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太平洋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型略大(66厘米)的潜鸟。比黑喉潜鸟略小,所有体羽均相似。繁殖羽区别在喉具闪辉紫色而非绿色斑块,颈背白色较多。虹膜—红色;嘴—灰色至

红喉潜鸟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红喉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型最小(61厘米)的潜鸟。夏季成鸟的脸、喉及颈侧灰色,特征为一栗色带自喉中心伸至颈前成三角形,颈背多具纵纹。上体其余部位黑褐无白色斑纹

黑喉小鸊鷉的简介、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喉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novaehollandiae,英文名:Australasian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

太平洋潜鸟的简介、相关条目

太平洋潜鸟(学名:Gaviapacifica,英文名:Pacific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太平洋潜鸟(学名:Gaviapacifica)是潜鸟目下的一种中型鸟种。有指太平洋潜鸟与黑喉潜鸟是同

红嘴巨嘴鸟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分类地位

红嘴巨嘴鸟(学名:Ramphastostucanus,英文名:White-throatedToucan)是巨嘴鸟科巨嘴鸟属的鸟类。红嘴巨嘴鸟(学名:Ramphastostucanus),又名红嘴鵎鵼,

长嘴捕蛛鸟的简介、地理分布、生境、体型、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叫声、外形特征、保护现状、外形特征

长嘴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longirostra,英文名:LittleSpiderhunter)是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长嘴捕蛛鸟,所属动物界,上体橄榄绿色,下体艳黄色,主要以蜘蛛和

白胸绣眼鸟的简介、生活习性、外形特征、食物、生长繁殖、威胁、保护现状

白胸绣眼鸟(学名:Zosteropsabyssinicus,英文名:AbyssinianWhite-eye)是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白胸绣眼鸟(读音:báixiōngxiùyǎnniǎo)又名诺福克

普通潜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普通潜鸟(学名:Gaviaimmer,英文名:GreatNorthern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普通潜鸟(学名:Gaviaimmer)也叫北方大潜鸟、白喉潜鸟,是广泛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潜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