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的命名原因、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巢群觅踪、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Posted 鸟类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遗鸥的命名原因、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巢群觅踪、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遗鸥(学名:Ichthyaetus relictus,英文名:Relict Gull)是鸥科渔鸥属的鸟类。“遗落之鸥”。是极为濒危的候鸟,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遗鸥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数处)、哈萨克斯坦(2处)、俄罗斯(1处)和中国(1处),其越冬地在中国和韩国亦有发现。1931年,瑞典博物学家艾纳·隆伯格首次撰文提及其在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发现的遗鸥标本,但其认为遗鸥是棕头鸥在东方的一个变种。直到1971年,在哈萨克斯坦阿拉胡发现了遗鸥的繁殖种群,科学界方承认遗鸥的独立物种地位。

中文学名:遗鸥

拉丁学名:Ichthyaetus relictus

英文俗名:Relict Gull

命名作者:L?nnberg, 193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渔鸥属(Ichthyaet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2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命名原因

遗鸥遗鸥

1931年,时任瑞典自然博物馆馆长的动物学家隆伯格(Ejnar Lonnberg)撰文记述了在额济纳旗采到的一些鸟类标本,对于遗鸥,他只提到是黑鸥(地中海鸥)(有说是棕头鸥)的一个东方地理种群,同年又撰文将此问题说明,并使用了Larus relictus的学名,意为“遗落之鸥”,遗鸥从此开始被科学界认知。

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国际鸟类学界对遗鸥的身世众说纷纭,主要观点认为遗鸥是另一种在亚洲腹地繁殖的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一个色型或是渔鸥(Larus ichthyaetus)与棕头鸥杂交的产物。终于在1971年,苏联鸟类学家Auezov在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湖(Alakol Lake)发现了遗鸥的一个小规模独立繁殖群。随后他对遗鸥与棕头鸥的生殖隔离进行了记录,终于遗鸥以独立的物种面对世人。

外形特征

遗鸥

中等体型(45厘米),头黑色,嘴及脚红色。

繁殖羽(夏羽):与棕头鸥及体型较小的红嘴鸥区别在头少褐色而具近黑色头罩,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白色眼睑较宽。

非繁殖羽(冬羽):越冬鸟耳部具深色斑块,与棕头鸥及红嘴鸥区别在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

第一冬鸟的嘴、翼尖及尾端横带均黑,颈及两翼具褐色杂斑,飞行时翼后缘比红嘴鸥或棕头鸥色浅。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似笑声ka-kak, ka-ka kee-a。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遗鸥与红嘴鸥、棕头鸥的区别:

(1)遗鸥的白色眼睑更宽。

(2)遗鸥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红嘴鸥翼尖黑色无白点,棕头鸥翼尖仅有一个白斑。

(3)非繁殖期很容易区分:遗鸥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而红嘴鸥与棕头鸥的非繁殖羽都不具备纵纹。

小的是红嘴鸥非繁殖羽,大的是棕头鸥非繁殖羽:注意翼尖特征,同样适用于它们的繁殖羽。

生活习性

遗鸥遗鸥

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滨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滩,湖周种植有沙柳、柠条的固沙林带。遗鸥每年春天都成群地来到这里,站立时头颈伸得很直。每当晴好天气的黄昏时刻,众多外出觅食的遗鸥纷纷归来,在岛屿及附近水面上嘻戏、欢娱,一片十分喧闹壮观的景象。非繁殖的个体则自行结群生活于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

虽然它在当地被称为“钓鱼郎子”,但事实上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

巢群觅踪

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盘桓着著名的两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在这两大沙漠的接壤处,分布着一些湖泊群,其中一个驼形的盐碱湖泊,叫作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1987年,由中国鸟类学者组成的考察队在这一地区获得了一对遗鸥的标本,他们推断这里可能有遗鸥的繁殖群。1990年春夏之交,他们又来到这里考察,终于如愿以偿,发现了湖心各岛上庞大的遗鸥巢群。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进行对遗鸥种群的研究工作,揭开了这一神秘鸟类的许多不解之谜。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的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由于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禽遗鸥来这里繁殖,红碱淖也成了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基地,每年夏季大约占全球90%以上的遗鸥会光临红碱淖。据榆林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的负责人介绍,2006年,来红碱淖繁殖的成鸟遗鸥近3000对,筑巢产卵2985巢。2007年有万余只成鸟遗鸥来红碱淖繁殖,筑巢产卵5036巢,来红碱淖繁殖的遗鸥数量逐年增长。

生长繁殖

遗鸥的繁殖期为5-7月初,5月初即见有个体开始营巢。它们通常在海子的湖心岛上营建起成片的巢群,巢连着巢,巢间的最近距离有时仅有7厘米,主要由枯草构成,里面垫有羽毛。

每窝产卵2-3枚,也有1枚或4枚的,孵化期24-26天。卵的颜色为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点。

雏鸟早成性,刚出壳的雏鸟体重为50克左右,全身被有浅灰色的绒羽,嘴、脚均为黑色,趾间有蹼。出壳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在亲鸟的嘴里啄食,但十分怕冷,时常依偎在亲鸟的翅膀下面,10月南迁。

地理分布

遗鸥

遗鸥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现在已经证实的遗鸥繁殖地只有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库尔湖、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湖、蒙古和中国内蒙古地区等少数几个荒漠与半荒漠湖泊地带,数量很少。

保护现状

濒危等级遗鸥
  •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生效年代: 1997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Endangered B1ab(v)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
  •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过度捕猎:拾取鸟卵。

天敌动物:猛禽的活动对处於繁殖状态的遗鸥所造成的间接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湖周和沙丘上的中、小型食肉类可能对遗鸥更具危险性。

种内生物学特点:育雏期,雏鸟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离巢走失的雏被其他巢的雄鸟啄死。此外,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可能也是部分雏鸟死亡原因之一。

保护现状

据统计,在原苏联的繁殖种群数量在2000对以上,中国内蒙古西部的沙漠湖中发现的繁殖种群约1200多对,估计目前全球总的种群数量约有3000对左右。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已将其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国把它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在大量的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能够在自然界发现较大的遗鸥种群,是一件非常震奋人心的幸事,随着对遗鸥鄂尔多斯繁殖群体的研究的开展,对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现在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湖畔已经建立起了很多标志牌,说明这里是珍禽遗鸥的重要繁殖地,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爱护它们。在这一地区建立以保护遗鸥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推荐其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工作也在积极筹划中。

保护现状

遗鸥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14′-109°23′、北纬33°25′-34°00′,属于高原内陆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4770h㎡,核心区面积为4753h㎡,缓冲区面积1 627 h㎡,实验区面积8397 h㎡。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为主的83种鸟类。保护区植被稀疏,多为沙生植物。区内动物以湿地鸟类和草原动物以及爬行类动物为主。据调查保护区现有湿地鸟类8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遗鸥、东方白鹳、白尾海雕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角鸊鷉、赤颈鸊鷉、白琵鹭、大天鹅、鸢、大鵟、红脚隼、蓑羽鹤、仓鹰、黑浮鸥等10多种。典型的草原动物主要有蒙古野兔、艾鼬、黄鼬、赤狐、兔狲、刺猬、蒙古黄鼬、五趾跳鼠、田鼠和草原沙蜥等主要优势种。

遗鸥是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遗鸥属鸥形目鸥科,体长430-460mm。虹膜黑色,眼周白色,嘴和脚暗红色。夏羽:头部黑褐色,眼后上、下方有一白色三角斑,上体为珠灰色,腰部和尾羽白色,两翼为珠灰色,初级飞羽带有黑斑。栖于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泽地,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 200-1 500m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遗鸥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类之一。

保护现状

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在蒙陕交界上,总面积为9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红碱淖又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现在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生态特征遗鸥

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共有16种,主要经济鱼类是红碱淖大银鱼,红碱淖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鱼鹰、野鸭、鸳鸯等。

形态描述

红碱淖位于陕北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接壤,是本地区最大的一个沙漠盆湖,当地称为海子。

红碱淖湖水面积约36000公顷,最大水深15米,蓄水8亿立方米,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烟波浩淼,风光旖旎。湖水含盐度为3.5%,适宜发展养殖业。湖西5公里有面积达66666.7公顷的天然草原牧场,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湖中盛产鲜鱼,湖滨宜林牧,整个湖区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生态价值

2000年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红碱淖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以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2005年红碱淖的遗鸥种群已超万只,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种群。然而,旅游活动开发(鸟类繁殖期间的观鸟游)和气候变干导致近年来遗鸥数量急剧下降。

“第二个罗布泊”遗鸥

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成为 “第二个罗布泊”

生态专家研究认为,随着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干涸,完全沙化为中国的“第二个罗布泊”。

神湖

世界濒危鸟类遗鸥也将失去其最大的繁殖和栖息之地。

正在陕西省神木县参加“红碱淖湿地和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的著名湿地生态专家、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说:“红碱淖属于国家级的重要湿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注水河流遭到拦截,严重影响了湖水的补充,影响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他警告说,历史上因气候与人为因素干扰的罗布泊已干涸沦为荒漠。今天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红碱淖未来几十年内很可能完全干涸,难以摆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命运。” 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鄂尔多斯高原向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周围遍布小湖的沙漠淡水湖。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其面积达到10万亩,不仅是重要渔业产地,还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进入21世纪后,其水位明显下降,近年来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已缩小到7万亩左右,湖泊整体呈现“缩水”局面。

世界最大遗鸥家园出现水危机遗鸥

位于神木县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主要栖息地。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水域面积达10.5万亩。近年来,红碱淖持续“缩水”,目前水域面积仅剩6.7万亩,水质也不断恶化,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

“缩水”现状

水位每年降20-30厘米

红碱淖位于神木县境内,与内蒙古伊克昭盟接壤,属高原内陆湖泊。是多种鸟类的繁衍迁栖地。每年4-9月份,万余只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也来此繁衍生息,其数量约占全球遗鸥总数的90%,因此红碱淖是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据记载,在清光绪年间,红碱淖还是一片低洼沼泽地。后来由于降雨丰富,到1929年水面已有2000多亩,到1949年水面已达到2万亩。1945年由于大搞河网化运动,红碱淖水面猛增,至1969年已达10.5万亩,最深处为10.5米,平均水深8.5米,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红碱 淖湖泊正式形成。

从1963年起,神木县开始向红碱淖投放外调鱼种。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鱼类产量最高,每年可产鱼30多万公斤。但是,90年代末至2002年这段时间里,湖水深度大约以每年10-15厘米下降。近年来,红碱淖“缩水”尤为明显,每年水位大约下降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湖水 PH值也逐年升高,水质不断恶化,湖内鱼类资源面临枯竭。从去年到今年,红碱淖的鱼产量仅几千公斤。

“缩水”原因遗鸥

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

2008年,红碱淖被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也被国家林业部列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但面对持续湖水面积“缩水”的现状,神木县禁止红碱淖周边建设任何企业。2007年-2008年,神木县投资近200万元对境内的4条河流进行了恢复治理,使其全部注入红碱淖。截至目前,榆林市、神木县已累计投入了2000余万元,全面加强红碱淖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

据省气象局、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对红碱淖连续动态遥感监测结果表明,1997年-2004年,红碱淖水体覆盖面积急剧减少了14.6平方公里,减少面积为1986年水域面积的27.6%。据榆林市气象部门统计,神木县年降水量由上世纪90年代的400毫米左右下降到本世纪以来的35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却由上世纪90年代的1750毫米左右上升到本世纪以来的2000毫米左右。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红碱淖“缩水”的两个自然原因。但是,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视。

周边开矿与上游建坝

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杨凤鸣告诉记者,在红碱淖上游曾有36家焦化厂,废弃物经雨水冲刷,有害物质不断流入红碱淖。后来36家焦化厂基本上关闭,但现在又有新的焦化厂开始建设,有的已经开始生产。去年,内蒙古在红碱淖上游不足5公里的地方建设一个大型煤矿,目前主井口已建好,开始生产后势必威胁相关链接。据介绍,红碱淖的水源补给来自7条季节性河流,其中有2条已经干枯,较大的3条河流有2条就在内蒙古。在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流域面积占到红碱淖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但2006年当地在营盘河上修筑了拦河大坝,彻底拦截了河水。今年又在境内的蟒盖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库,直接影响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

专家观点遗鸥

我们需要放眼未来

2009年7月23日在红碱淖召开了“红碱淖湿地与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国际湿地、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司、中科院以及濒危动物保护研究单位等部门的领导、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专家们的建议包括:应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有效缓解红碱淖水资源减少问题,在红碱淖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由国家林业局牵头,成立跨省的红碱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从根本上保护红碱淖湿地,建议提请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部出面协调解决内蒙古截流水资源以及在红碱淖周围兴办企业、污染红碱淖水质的问题。中科院何芬奇教授说:“遗鸥不知道哪里是陕西,哪里是内蒙古,兼顾发展与保护,我们需要放眼未来。”

相关参考

暗冠蓝鸦的命名由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暗冠蓝鸦(拉丁学名:Cyanocittastelleri,英文名:Steller’sJay),属雀形目鸦科冠蓝鸦属,又名斯特勒蓝鸦。头部和上背深色,余部蓝色,有冠羽。原生于北美洲西部和中美洲。它们常见

东方白鹳的命名由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迁徙特点、保护现状、中毒事件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boyciana,英文名:OrientalStork)是鹳科鹳属的鸟类。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boyciana)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与白鹳(又叫西方白鹳

古巴咬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国鸟、保护现状、命名人物及时间

古巴咬鹃(学名:Priotelustemnurus,英文名:CubanTrogon)是咬鹃科古巴咬鹃属的鸟类。古巴咬鹃(学名Priotelustemnurus)是咬鹃科的一种鸟。它们是古巴加勒比海岛屿

紫胸佛法僧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命名者及时间

紫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caudatus,英文名:Lilac-breastedRoller)是佛法僧科佛法僧属的鸟类。紫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caudatus)是一种佛法僧目鸟类。

王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王秧鸡(学名:Ralluselegans,英文名:KingRail)是秧鸡科秧鸡属的鸟类。中文学名:王秧鸡拉丁学名:Ralluselegans英文俗名:KingRail命名作者:Audubon,183

拉扎云雀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拉扎云雀(学名:Alaudarazae,英文名:RasoLark)是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中文学名:拉扎云雀拉丁学名:Alaudarazae英文俗名:RasoLark命名作者:Alexander,189

红颈斑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名称类别【中文名称】红颈斑秧鸡红颈斑秧鸡红颈斑秧鸡【中文别名】红颈秧鸡【拉丁学名】Red-neckedCrake【命名时间】G.R.Gray,1858【英文名称】Rallinatricolor【科属分

角骨顶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角骨顶(学名:Fulicacornuta,英文名:HornedCoot)是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角骨顶中文学名:角骨顶拉丁学名:Fulicacornuta英文俗名:HornedCoot命名作者:Bona

褐林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褐林秧鸡(学名:Aramideswolfi,英文名:BrownWoodRail)是秧鸡科林秧鸡属的鸟类。中文学名:褐林秧鸡拉丁学名:Aramideswolfi英文俗名:BrownWoodRail命名作

棕顶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棕顶鸨(学名:Neotisnuba,英文名:Nubian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棕顶鸨中文学名:棕顶鸨拉丁学名:Neotisnuba英文俗名:NubianBustard命名作者:C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