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名称来源、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相关资料

Posted 大鸨

篇首语: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名称来源、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相关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鸨(学名:Otis tarda,英文名:Great Bustard)是鸨科鸨属的鸟类。

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身高背宽,雄鸟体长可达1米,体重10公斤,雌鸟比雄鸟相对要小得多,平均体重3.5公斤,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大鸨是草原鸟类,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它十分善于奔跑,比骏马还快,大鸨的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 称得上大草原的保护神。

中文学名:大鸨

拉丁学名:Otis tarda

英文俗名:Great Bust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鸨属(Otis)

繁殖区:古北界 : ec, w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大鸨

大鸨(Otis tarda)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大型的陆栖鸟类又名地鵩。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生鸟类中体重差别最大的种类。

雄鸟体长为75—10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公斤,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头和颈都是灰色,后颈的基部至胸前两侧有宽的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圆的领圈。

上体为淡棕色,并具有细的黑色横斑,形成斑驳的保护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敌发现。下体为灰白色,两翅的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极为醒目。

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

地理分布

大鸨

大鸨在我国分布图

大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

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

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生活习性

大鸨

大鸨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特别是在冬季和迁徙季节。

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上体棕色,杂以黑色虫纹斑;翅灰白,飞羽黑色;头颈和前胸深灰,头颈部满被细长的毛状纤羽,在喉侧尤为发达,突出如须;下体大致近于白色;腿长而粗壮,仅具前3个脚趾,趾爪形扁似指甲;嘴色铅黑,脚和趾暗黑色;具有喉囊,雄鸟的喉囊在发情期甚为发育,能充气鼓起,露出裸皮。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

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

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

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

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生长繁殖

大鸨

大鸨每年3月中旬迁至繁殖地,繁殖期为5—7月。大鸨营巢于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内,或是由雌鸟刨挖出一个浅窝。巢内没有任何内垫物,或仅垫有少许草茎。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青灰色、土黄色或橄榄绿色,上面被有褐色的斑点。孵化期为25—28天,雏鸟为早成性。10中旬它们开始集群迁徙,11月底到达越冬地点,一直停留到翌年的2月底再返回繁殖地。雌鸟3—4年达到性成熟,雄鸟则要等到5—6岁。

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

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从前有过这样的传说:鸨鸟只有雌的而无雄的,它是“万鸟之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没有雄鸟怎能传种接代呢?那么如何造成这种误解呢?据分析,很可能由于雌雄的体羽颜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时,事实上雌雄是轮换孵卵,但人们总认为巢内孵卵鸟不变,给人们的印象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雄鸟。

保护现状

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现存的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

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

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总数仅有300—400只。

名称来源

它为什么叫鸨呢?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给它起什么名子呢?于是乎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

另外有一种传说:在古时科学研究不是很发达时期,人们发现一种鸟只有雌鸟却没有雄鸟。由于总是找不到雄性,所以人们以为该鸟可以与其他所有鸟类交配来繁衍后代。而后人们称之为“淫鸟”;原因很简单雄鸟体型甚大,而雌鸟体型甚小,差之甚远。与古代的研究人员的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与封建有关,故古人亦称妓女为鸨,“妈妈”为老鸨。

把鸨同妓女联在一起,是起于明朝宋权的《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现代文学家聂绀弩《论鸨母》说:“鸨,淫鸟,借指妓女。” 老鸨是妓院中负责联结妓女与嫖客的一个中间环节,她的功能是:一是为嫖客推荐妓女;二是管理、教化妓女;三是协调各方面关系。老鸨的目标很直接,一个字表达是钱,二个字表达是银子。只要有利益,千万人,吾往矣,什么道义、道德、社会良知都不顾了,只要能让嫖客拿出钱,什么方法都可以使,什么招数都可以用。

汉字的创造,是很有讲究的,必以实际观察为基础,并非想当然。先看“雉”字,雉是隹旁从矢,矢以音符,指雉字发音如矢,但还有深一层的含意。因为雉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野鸟,短距离的一飞一停,有利于它的躲藏。躲在草丛中,就不易被发现,你走近搜寻它,它又突然起飞,像捉迷藏。因为它的飞行距离约一箭(矢)之遥,故名雉。

据雉的造字手法,可以推知,鸨的左半从“匕”加“十”,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即与所谓喜淫有联系。《说文》对此没有说明,在《六书正伪》中说左上半的“匕”是“比之省也。从十,十,相比”。这个解释是一种避讳,说白了,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古代草原上栖息的雉、雁和鸨都很多,它们到发情时都有交配行为,但因为只有鸨的身躯肥大,最不善飞,故人们容易观察到鸨的交配情况,留下鸨喜欢交配的印象,故创造了这个字。

保护现状

大鸨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A2c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保护现状

大鸨

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及幼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鸨的繁殖。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力线使大鸨经常撞线死亡。

过度捕猎:从目前看,偷猎大鸨的问题还是无法排除的。对大鸨威胁较大的,是关中民俗——“细狗撵兔”。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大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因此被利用。

大鸨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等。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得以恢复和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保护现状

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的认识。

限制产区的农牧业生产,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限制农业机械和杀虫剂的使用。

在电力线附近作明显标志,避免其撞线死亡。

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迁地保护:建立人工饲养场,有计划的将放养成活的放归自然。

相关资料

大鸨

救助大鸨

2008年2月8日,从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抢救中心传来好消息,一只在渭河滩湿地受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在该中心饲养人员精心照料下,取食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只由兴平市阜寨乡千佛村村民赵军明在渭河滩地发现并成功救助的大鸨,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元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正在渭河摆渡的赵军明,看到一只不知名的“大鸟”受了伤,便将它抱回家中悉心救助。经多方打听,于2月1日下午,在与市野生动物管理保护部门取得联系后,他便将这只不知名的“大鸟”送到市林业局。经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认定,此鸟为大鸨,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认为大鸨取食困难和精神状况不佳很可能是误食了有毒食物,导致轻微中毒。

当晚,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立即将受伤的大鸨送到古沙河桥动物园,给大鸨喂养土霉素、葡萄糖和蔬菜等,进行消炎排毒,增加营养,促进大鸨恢复。第二天,立即送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继续抢救。据了解,大鸨,俗称老鸨,属鹤形目鸨科,大型走禽类,体长1米左右,体重5-8公斤,善奔跑,杂食性,在我市为冬候鸟,栖息活动于渭河、泾河河滩地,常以5-15只成群活动,夏季中国国内在新疆西部和内蒙古东北部等地繁殖。

大鸨

在英国发现了大鸨

英国最珍稀鸟类大鸨175年来首次在英下蛋。英国自然资源保护学家表示:英国的一只大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颗蛋,这是自1832年以来,这种飞鸟首次在英国下蛋。 大鸨被称作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 175年前在英国绝迹 。据英国《泰晤士报》24日报道,大鸨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它的体重可达13.5公斤,身高可达1.2米,翼展可达2.4米。一位19世纪的鸟类学家曾将这种飞鸟称为“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 然而,由于数量很少,加上肉质鲜美,这种飞鸟在19世纪成为猎人热衷的目标,早在175年前,就已在英国绝迹。

退休警察大卫?沃特斯是英国大鸨协会的负责人,从2004年起,他每年都从俄罗斯进口25至40只大鸨幼鸟,希望通过一个“10年引进计划”,使这种珍贵的鸟类在英国重新生活。其中一只大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个蛋。虽然这两颗蛋没有被孵化出来,但鸟类学家认为,这两颗蛋的出现足以表明,这种珍贵的鸟类很快就能成功地在英国繁殖下去。 鸟类学家估计,这种珍贵的鸟类上一次在英国下蛋还是1832年的事情。因此,这两颗大鸨蛋可以说是175年来首次在英国出现的大鸨蛋。 沃特斯没有透露这两颗蛋的具体位置,只表示这只“大鸨妈妈”是在今年春天把这两颗蛋下在一个平原上的。在此之前,这个消息一直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以防小偷偷走它们。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

大鸨鸟是益鸟,它除素食外,还能大量捕食为害农作物的蝗虫、象鼻虫、金龟子和鳞翅目的幼虫,为农业丰收出了大力气。不爱鸣叫是大鸨鸟的一个特点,即使是繁殖季节,也从不鸣叫,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寡言好像是对人们给它冤枉的无言抗议。但它性情温顺,并不怕人,总是走到人的跟前,好像要向人诉说冤情,伸张正义。

相关参考

乌灰鹞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乌灰鹞(学名:Circuspygargus,英文名:Montagu’sHarrier)是鹰科鹞属的鸟类。乌灰鹞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

鹫珠鸡的简介、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鹫珠鸡(学名:Acrylliumvulturinum,英文名:VulturineGuineafowl)是珠鸡科鹫珠鸡属的鸟类。鹫珠鸡(学名:Acrylliumvulturinum)是珠鸡中体形最大的一

黑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人工繁殖、保护现状

黑鹳(学名:Ciconianigra,英文名:BlackStork)是鹳科鹳属的鸟类。黑鹳(学名:Ciconianigra)属鹳形目鹳科鹳属,又叫黑老鹳、乌鹳、锅鹳、黑巨鹳、黑巨鸡、哈日-乌日比。是一

黄嘴白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记录

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eulophotes,英文名:ChineseEgret)是鹭科白鹭属的水鸟,是一种覆盖冠毛、有黄色喙的白色白鹭,又叫白老、唐白鹭等。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脚黑色,趾黄色。它

黑喉鸦雀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黑喉鸦雀(学名:Suthoranipalensis,英文名:Black-throatedParrotbill)是莺科金色鸦雀属的鸟类。黑喉鸦雀隶属于鹟科、噪鹛属。雌雄羽色相似。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以

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cristatellus,英文名:CrestedMyna)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俗名普通八哥、鸲鹆了哥、鹦鹆、寒皋、鸜鹆、驾鸰、加令、凤头八哥。冠羽突出,全身

小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鸨(学名:Tetraxtetrax,英文名:LittleBustard)是鸨科小鸨属的鸟类。小鸨(学名:Otistetrax)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

秃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秃鹳(学名:Leptoptilosjavanicus,英文名:LesserAdjutant)是鹳科秃鹳属的鸟类。秃鹳(Leptoptiloscrumeniferus),又称非洲秃鹳,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

鱼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鱼雕(学名:Haliaeetushumilis,英文名:LesserFish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鸟类。鱼雕(学名:Ichthyophagahumilis)又名渔雕,体长61~68毫米。头部为灰色

山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山鹛(学名:Rhopophiluspekinensis,英文名:ChineseHillWarbler)是莺科山鹛属的鸟类。山鹛(学名:Rhopophiluspekinensis),属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