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话养生

Posted

篇首语:学者之所以是学者,不是因为他博学,而是因为他一直保有求知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耄耋老人话养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采访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心中似乎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他虽然身体还可以,但却耳朵失聪、眼睛也近乎失明。

走进周汝昌先生的书房,见他背对着门正伏案工作,对我的到来充耳不闻。周汝昌的女儿走过去在他耳边大声喊道:“客人来了。”他抬头用一只手搭在耳边问:“你说什么?”转过身看见我,笑了,迎上来握住了我的手说,“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好使了。”“没关系。”我说:“我可以用纸条提问题。”他女儿说:“用纸条恐怕也不行,他一只眼睛完全看不见了,另一只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算是半只眼。”我不由望了望他书桌上写的东西,满是字,可我几乎认不出。周汝昌的女儿又说:“他的字只有我一个人能认。”

我坐下后,开始为自己发愁,我不知用什么方法和他交流。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先生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采访对象。他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顺手拉了只小椅子,面对面坐下来,膝盖刚好顶住我的膝盖。他说:“你问吧,你可以在我耳边嚷嚷,我基本上能听到。”这样,我一下就放松了,这哪里是采访,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促膝谈心。

既然是谈心,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扔到了一边。我问:“您的耳朵是什么时候听不到的?”

“那是1954年,我奉调回京,住东城北面门楼胡同。我住正房,南有大窗,北有小窗。一日,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我正站立窗边看雨,冷不防一声霹雳,一条火龙从北窗入,又从南窗出,这条火龙从我左耳边走过,相距不过一寸,我当时只觉得天崩地裂,脑袋嗡的一响,天地便一片寂静,从此非有雷鸣般之声我是听不到的。你想有龙从耳边过,我不‘聋’才怪呢!”听了老人的叙述我不由露出惊异之色,望望先生的女儿,想从她那里得到证实,她笑了笑说:“这只是一个原因,和小时候得病也有关。”

我又问:“您的眼睛又是怎么失明的?”

“由于长期搞研究工作,用目过于疲劳,1974年忽然两眼要失明,周总理闻知后亲切关怀,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给周汝昌一定要找个好医院,不能让他失明,后来找到协和医院最有名的大夫给我治疗。我现在还剩下这半只眼,要感谢周总理,感谢那个眼科大夫。眼睛总算没有彻底失明,可再也不能做编辑工作了。”

周老的女儿说:“想起这些往事,我便十分伤感,父亲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们却无法分担他肩负的重荷。那一段难忘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我从外地请假赶回北京,见父亲躺在病床上,双目包扎着,只能平卧。但?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5/31530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盖兹匀凰亢敛恍傅。梦腋烈饧?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711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原稿。并口述处理意见,由我代记代补。这些内容当时对我来说十分生疏的,就像天书一样,只能父亲说什么,我记什么。后来为核校样,我又连续工作了41天,每天早中晚三班,常至午夜方休。”

“和父亲一起工作,既要给他当‘眼’,又要给他做‘耳’。他的耳背是‘闻名’的,张中行先生曾调侃地说他是‘打雷听不见’;张老的门生则说得更诙谐‘耳边悄语,六楼都可以听见’。这些话虽不免夸张,但也足见父亲失聪的程度了。”

“在人们的眼里,父亲是‘红学家’,似乎他一生都像个书呆子似地‘死啃’红学,其实,父亲兴趣非常广泛。父亲从小便喜欢诗词,从14岁起,便能作七言绝句。沦陷期间于故里,常作诗词以言志。他才思敏捷,一首律诗可在数分钟内完成。60年代,他编的《范成大诗选》和《杨万里选集》为学林推重。”

“1974年,父亲将《新证》由初版时的40万字修订至80万字。书还未印出来,便因劳累过度,致双眼黄斑部穿孔,视网膜脱落,病情十分严重。从那年的3月到9月,一直为医治病目而费尽周折,后来他住进了医院。但他为难以割舍的事业,竟逃离了医院。第二次被送进医院手术时,右目幸免于盲,视力维持在0.01,而左目则完全失去了光明。”

我问周老:“您从1974年开始眼睛就不行了,耳朵也听不见了,可谓人生之大不幸,是什么原因使您把文化研究工作坚持到今日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聋。’看来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怎奈耳目虽可掩住,还有一颗心呀!心还不肯闲着,又要听又要看的。从1974年到今天,凭着这半只眼苦作,又写出了几百万字。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也有关于诗词书法的。”

我被周汝昌先生大起大落的经历所震撼。面对眼前的耄耋老人我问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您今年已是85年的高龄了,您是怎么看待生与死这个问题的?”

“我希望多活几年。我不是贪生怕死,像我这样年纪的人积累一些学识很艰苦,刚积累了一些东西,人刚成熟,理解认识刚开始深刻了,可是已到了快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我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主要是精神智力,而不是纯自然的生命。说到我自己,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我现在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对于死我还没有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人的生命不是到他身体死亡为止,用另外一个方式还可以延续,还可以作贡献。因为他死后思想还存在,他还有弟子、子女作为他的继承人,他还有著作存于世。”

周老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学者。在他的诗作中,“咏红”诗数量最多,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作的诗,涉及方方面面,但在人们的眼里,他似乎仅仅是一位“红学家”,似乎他一生都像个呆子似地“死啃”红学,其实决非如此。

周老酷爱京剧、曲艺、民族乐器,最爱听的是反二簧,还粉墨登过场,在《春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他吹拉弹唱样样喜好,尤其喜欢吹萧,兴致所至时洞箫一曲,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会为他平添许多欢乐和一天的好心情。

周老还喜爱民间工艺,无论是泥捏的、纸糊的。他喜爱石头,尤爱玉石,这大概与其喜爱《石头记》不无关系吧!

谈到养生,周老说《红楼梦》中的贾府,饮食档次、营养档次自然是不低的。不仅在“吃”上不含糊,在“喝”上也颇考究的。遗憾的是,贾府的人并没有因为在饮食上的“高层次”、“高消费”而将身体弄得很健康,反倒是大病、小病常得,有的人“从会吃饭起,就吃药”、“吃的饭没有吃的药多”。此外,年纪轻轻就死了的也不少,秦可卿死时大约还不到20岁,连那位当了娘娘的贾元春死时也只有30岁。看来,“吃、喝”是一门综合学问。单是讲求“贵”、“奢”是不成的。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胃口很差,在多么精美的食物面前也无食欲,这是贾府人普遍性的苦恼。

贾母是《红楼梦》一书中著名的老寿星。她喜欢散步,认为散步能“疏散筋骨”。她还喜欢热闹,每逢过节日,便和儿媳妇们在大观园内走动、玩乐。其次,贾母是个性格豁达的人。贾母对饮食调节、寒温调摄也很注意,她爱吃甜烂之物,吃是“少而精”。贾母的养生之道可以用清代名医程钟龄的“保生四要”来概括:“一曰节食;二曰慎风寒;三曰惜精神;四曰戒嗔怒”。

生活中,周老每天坚持在楼下小区那绿荫中遛弯(但是因目力不及需要有人搀扶),天气不好时则在家中扶着书案行走,或利用家中的健身器材锻炼一翻。周老有晚睡晚起的习惯,那是因为常年夜间工作养成的习惯。

周老虽满头银发,但步履矫健,仍在辛勤地耕耘。看到这些,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欣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他正是遵循这一精神而勇往直前,精进不懈。他依然在勤奋工作着

相关参考

百岁老人养生经

长命百岁,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养生的理想目标。那么,如何寿至期颐?芽听听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无疑是条“捷径”。百岁寿星本身就是一本养生有方的活教材,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渗透着养生之道。在查访了数十位百岁

老人养生要“四慢”

老年人尤其是退休老人要健康长寿,在养生方面要做到以下“四慢”。一、进餐慢老年人进餐应细嚼慢咽以助消化。上了年纪,唾液、胃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由于进

老人养生七字诀等

老人养生七字诀德国一位医学专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证明,中老年人若想健康长寿,务必做好“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中老年人要坚持读书看报,绘画下棋,培养各方

骆玉笙老人的养生之道

编者按:骆玉笙老人艺名小白玉霜,寿享期颐,生活方式颇合养生之道。阿东同志曾对其进行采访,现刊出采访记,以饷广大读者。当年以一曲撼人心魄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而轰动全国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如今已是

于若木老人谈陈云的养生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勤奋工作一生,与他的伴侣、我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教授的精心照顾分不

老人病后 白粥调养

饮食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的特色之一,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的学问,认为饮食直接关系着人体营养的摄取和健康,宋代的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中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

养生四大方法述要(下)

饮食养生,包括合理膳食和饮食治疗。养生学在强调合理膳食时,指出以肥肉、高脂肪饮食和过量饮酒为主的“膏粱厚味”对老人有害,常食清淡之味及水果、蔬菜对老人有益。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小组最近对老人营养范围规

追古溯今话养生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从字义上看,养生,即护养生命之意。一般

春季话养生

传统养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国第一部古典医学著作《内经素问》中说:“天人相应。”在春季如何审时气,以卫其生,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衣食住行诸方面加以注意。衣春天气温渐暖,但切不可忘记“春捂秋冻”、“

形神合一话养生

中医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漫漫长河几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归根到底,既调形又养神,重视“形神合一”,是主要特色。“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反映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