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心录》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Posted 《医学传心录》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传心录》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传心录》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时伤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黄、桂枝发汗之重剂。春夏发热之症,其由冬时感寒,偶不及发,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热病,其邪自内而出,故用羌活、前胡解表之轻剂。若夫春夏秋三时之间,感冒非时暴寒,又宜疏表利气之剂,如香苏饮、参苏饮、十神汤之类。
[b]十神汤[/b]
十神汤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苏陈(皮),麻(黄)升(麻)香附(炙)(甘)草,感冒与时行。
[b]参苏饮[/b]
参苏饮二陈②,枳(壳)桔(梗)葛(根)前(胡)(木)香,四时痰嗽药,无汗用之良。
[i]①酲:cheng1(音成)。酒醒以后,头昏脑胀。
②二陈:即二陈汤。[/i]
[b]香苏饮[/b]见15页

[b]按:[/b]伤寒与温热病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无内热潜伏。伤寒系单为寒邪所伤,邪自外而渐次及内。故初起恶寒重而发热轻,口皆不渴,绝无内热之象。治宜辛温解表,使邪从汗解而愈。温病系热邪潜伏;蕴蓄已久,每兼外感之诱因而发。初起即发热或微有恶寒,多数口渴,湿热并重者,口虽不渴,但思食凉物,甚则脉数舌绛,必有一派内热之象。治宜辛凉解表或辛凉透邪,大忌辛温之品。本篇方剂未出辛温范畴,羌活前胡等品并不适用于温热病。读者应参考《时病论》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②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
[i]①《时病论》:清、雷丰(少逸)著。是一部专门阐述时令病的书籍。
②《温热经纬》:是清、王士雄(盂英)辑叶香□(上山下严)、薛生白、余师愚等各家有关温病论述的一部温热病专著,选材颇精,注释按语亦多卓见。[/i]

相关参考

《医学传心录》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时伤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黄、桂枝发汗之重剂。春夏发热之症,其由冬时感寒,偶不及发,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热病,其邪自内而出,故

《医学传心录》 受湿有内外之分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

《医学传心录》 受湿有内外之分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

《医学传心录》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犀角解乎心热。

《医学传心录》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b]虚[/b]③,浮而有力便为[b]洪[/b]。脉沉而无力是[b]弱[/b]④,微沉有力是为[b]实[/b]。迟而有力

《医学传心录》 钱乐天(着)[上海刘一仁]

修订说明怎么用?《医学传心录》 修订说明

《医学传心录》原是中医大夫钱乐天生前所得的秘本,原书写于清道光年间,封面上载有“上海刘一仁”五字,从内容看,似是刘一仁所著。一九五四年曾由原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定名《中医捷径》内部出版,作为中医会员的

《医学传心录》 痰涎血属于脾脏

脾生痰,痰中带血出于脾也。犀角地黄汤加白芍药、茯苓、瓜蒌仁、竹沥。血色紫黑者,加桃仁泥、韭汁、当归。

写在卷首怎么用?《医学传心录》 写在卷首

先将抄本传心录一册(共计八十七章)开首十三章先读熟。用药传心赋一篇,读之药性大概便知矣。治病主要诀一篇,读之即知每病主药。引经药二行,盖百病各有经络,药材众多,非所引药,则众药无所依归,反致生害,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