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小建中汤方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小建中汤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解】
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谓立中气也。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荣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创建,荣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
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荣卫为主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之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程知曰:此又为议补者,立变法也。曰伤寒,则有邪气未解也。心主血;曰脉结代,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以绾摄微阴,故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而渍以清酒。所以挽真气于将绝之候,而避中寒于脉弱之时也。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法也。
程应旄曰:此又以脉论,邪气留结曰结,正气虚衰曰代。伤寒见此,而加以心动悸,乃真气内虚,故用炙甘草汤,益阴宁血、和荣卫以为主。又曰:太阳变证,多属亡阳,少阳变证,兼属亡阴,以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荣阴被伤故也。用炙甘草汤,和荣以养阴气为治也。

相关参考

小建中汤怎么用?《医宗金鉴》 小建中汤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涩阴弦者。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二两 胶饴一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

《医宗金鉴》 黄耆建中汤方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根据上法。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注】虚劳之人腰痛肾气虚而不行

《伤寒论》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

《伤寒杂病论》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干二枚(劈) 饴糖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

《伤寒杂病论》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阳明病,腹满,小便不利,舌萎黄燥,不得眠者,此

《伤寒杂病论》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

《伤寒杂病论》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