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补正怎么用?《医医小草》 医经补正

Posted 《医医小草》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经补正怎么用?《医医小草》 医经补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经补正怎么用?《医医小草》 医经补正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脉浮紧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杏甘石汤。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里证者,越婢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亦可用。
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伤寒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汗,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苦头痛者必衄。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故也。病患不恶寒而但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误下故也。
金匮云∶阳毒咽痛吐脓血,面赤斑如锦纹,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面青如蓝靛,身痛如被杖,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
金匮云∶病微饮,短气,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相关参考

《中医词典》z~其他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丛书名。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这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着。现存多种石印本及铅印本。

《中医词典》z~其他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丛书名。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这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着。现存多种石印本及铅印本。

《中医词典》z~其他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丛书名。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这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着。现存多种石印本及铅印本。

序怎么用?《医医小草》 序

予友玉删宝君,姿性杰出,好读书而尤致力于医,医书无所不窥,凡岐轩方术,与夫古今名家诸集,皆能潜心考究,默寻指归,如此者亦有年,其间或有因疑得悟,因悟得解者,爰撮其大要,着为论说,名之曰《医医小草》。予

《中医词典》z~其他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著作。九卷。《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

《中医词典》h~j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著作。九卷。《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

治法怎么用?《医医小草》 治法

寒病宜汗者,是外感之风寒。而中寒则宜温,虽有里证,总以先汗后下为是。温病风温慎汗,治当辛凉,湿温禁下,治宜苦寒。疫病表里双解,内外分消,偏汗偏下,两非所宜。

自序怎么用?《医医小草》 自序

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而已。厥后方书汗牛栋,以偏得名者莫胜于金元,如子和偏攻,丹溪偏补,河间偏凉,东垣偏温,入主出奴,愈趋愈下。而学古者泥古,执一家言,妄辨得失,非偏于寒证治法,即偏于温证

精义汇通怎么用?《医医小草》 精义汇通

[b]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风[/b]滋腻如天冬、麦冬、熟地、生地、石斛、葳蕤、人参、阿胶、百合、蜂蜜、甘草、大枣、麻仁、文蛤、花粉、菊花、小麦、鸡黄、蚕砂、首乌之敛阴,刚烈如吴萸、丁香、川椒、干姜、肉

辨证怎么用?《医医小草》 辨证

[b]发热[/b]寒证发热恶寒者,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者,病发于少阴也。温疫发热是潮热,非若伤寒壮热,初起间有恶风,及次日即口渴畏热。而疫证憎寒壮热,有如瘅疟是已。[b]呕利[/b]少阳胆木,挟火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