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虚证(四十七)

Posted 《景岳全书》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景岳全书》 虚证(四十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岳全书》 虚证(四十七)

仲景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是寒热之有虚也。曰∶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是战汗之皆因虚也。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曰∶面赤戴阳者,阴不足也。曰∶无阳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脉迟也。曰∶客热不能杀谷,胃中虚冷也。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曰∶虚则郑声,以言语乱而不正也。曰∶身蜷恶寒而利,因冷气而为厥逆也。曰∶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曰∶脉促厥冷者宜灸,以促脉有非因热也。曰∶头疼呕吐之宜温,以头疼之有属阴也。曰∶不利而利,发热汗出者,有阴无阳也。曰∶少阴脉沉者,汗后热不去,而厥利恶寒者,皆宜急温也。曰∶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以里虚而寒在下也。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饮之水亦哕也。曰∶小便色白者,以下焦之虚寒也。曰∶自利不渴者,以脏中之无火也。曰∶邪中于阴者,必生内栗,因表气虚而里气不守也。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者,亡其阳也。曰∶发汗病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
曰∶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其阳也。
诸脉有虚证,见前卷。
忌汗下各有虚证,见前卷。
表里五脏各有虚实,详一卷《传忠录·虚实辩》中,俱当互阅。

相关参考

《景岳全书》 瘰(四十七)

瘰之病,属三焦肝胆等经风热血燥,或肝肾二经精血亏损,虚火内动。或恚怒忧思,气逆于肝胆二经。二经常多气少血,故怒伤肝,则木火动而血燥,肾阴虚则水不生木而血燥。血燥则筋病,肝主筋也,故累累然结若贯珠。其候

《景岳全书》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景岳全书》 惊啼(十七)

小儿惊啼,证本与惊风不同,亦与大惊卒恐者有异。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目视骤色,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寐则惊惕,或振动不宁,或忽尔啼叫,皆神怯不安之证。总宜安神养气为主,

《景岳全书》 惊啼(十七)

小儿惊啼,证本与惊风不同,亦与大惊卒恐者有异。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目视骤色,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寐则惊惕,或振动不宁,或忽尔啼叫,皆神怯不安之证。总宜安神养气为主,

《景岳全书》 风湿(三十七)

仲景《论》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

《景岳全书》 看目(十七)

夫治伤寒须观两目,或赤或黄,赤者为阳证,若兼六脉洪大有力,或躁而渴者,其热必甚,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之类主之。凡目色清白,而无昏冒闪烁之意者,多非火证,不可轻用寒凉。眼眵多结者,必因有火。盖凡有

《景岳全书》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景岳全书》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景岳全书》 溃疡(二十七)

立斋曰∶脓熟不溃者,阳气虚也,宜补之。瘀血不腐者,宜大补阳气,更以桑木灸之。脓清不敛者,气血俱虚,宜大补。脓后食少无睡,或发热者,虚也,宜补之。倦怠懒言,食少不睡者,虚也,宜补之。寒气袭于疮口,不能收

《景岳全书》 发痉(三十七)

立斋曰∶疮疡发痉,因气血亏损,或为外邪所搏,或内虚郁火所致。其形则牙关紧急,四肢劲强,或腰背反张,肢体抽搐。其有汗而不恶寒者,曰柔痉。风能散气,故有汗也。其无汗而恶寒者,曰刚痉。寒能涩血,故无汗也。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