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目先兆的理论基础

Posted 《中医疾病预测》

篇首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目先兆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目先兆的理论基础

目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是人体重要的信息站。目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却与整体五脏六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是五脏六腑的缩影,因此五脏六腑的疾病皆可反映于目。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目为之候。”其中目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主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及《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等皆说明目与肝至为关连。目除与肝的关系密切外,还与心相关,《内经》不但提出目为肝窍,也提出目为心窍。如《素问·解精微论》曰:“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志与心精共奏于目也。”因眼之所以能视,除受心血滋养之外,还受心神的支配,故《灵枢·大惑论》曰:“目者,心使也”皆可说明目与心的关系。
此外,眼与脾、肺、肾也同样相关,目赖脏腑之精血供养,如《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灵枢·五癃津液别》也说:“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其中,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健旺目得所养,目始有神,如脾气失运,后天源竭,目失所滋则视物不明。肺主气,肺气充旺,脏腑精气上注于目而眼目精明,如肺气不足,精气不能上灌则视物昏暗,故《灵枢·决气》说:“气脱者,目不明。”肾藏精,肾生髓,肾精充足则目光敏锐,肾精亏虚,目失滋养则视物昏暗,故《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目无所见”。
[b]一、眼与六腑的关系[/b]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脏六腑,目为之候。”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人体转味出入的器官,目赖之以养,并且与人体脏腑休戚相关。脏病可以及腑,腑病可以及脏,因此目异常不可不究六腑。
据《灵枢·大惑论》说:“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说明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眼和五脏六腑密切相通。
[b]二、眼与经络的关系[/b]
眼与经络联系最多最广,胜过其他五官九窍。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又如《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皆说明眼目与经络直接关联,并以此和脏腑相沟通。和眼目关系密切的经络有:集中于眼或眼附近的经络有大肠经、心经、三焦经以及任脉、阴阳蹻脉及阳维脉。起于眼部的经络有胃经、膀胱经和胆经。途经眼部的经络有心经、肝经。止于眼部的经络有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其他还有许多经筋和络脉、经别都与眼有关。总之,十二经脉中有八条经脉,奇经八脉中有四条经脉,其循行皆与眼目有关,尤其心、肝二经与眼直接联系,可见眼与经络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此外,《内经》还曰:“目者,心使也。”(大惑论篇)以及目为阴阳之会(“目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灵枢·大惑论》)皆足以说明。
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经络的病理与目密切相关。如黑睛属肝,因此肝病易致黑睛病变;两眦属心,故心神过耗,心火上炎皆可主两眦异常;白睛属肺,故肺气不利或肺受外邪均易导致目疾患;目轮属肾,肾精不能上承或肾气虚弱时都能使视力改变。反之,眼目是脏腑之外镜,因此目最能反映脏腑之虚实。实践中,根据五轮配属五脏的关系,通过“以目测脏”,即透过目而尽早了解全身疾患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脏腑失调、气血不利,首先使远端的经络受累,目络属孙络,孙络是最早的疾病信息载体,初病最先入络。脏腑有病不一定在全身显露,却能最先反映于眼络,故在眼部可以最早获得疾病的早期信息,于无证中求有证,这就是目先兆的理论基础。

相关参考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经络先兆的理论基础

经络系统是中医独特的基础理论,经络和脏腑共同成为中医脏象理论的两大支柱,经络是人体气血的主要通道。经络体系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络主要行于人体内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气象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有丰富的气象预报疾病内容蕴藏于《黄帝内经》,尤其是运气七篇内。气象就是气候,也即天气变化之候。候,即外候,是事物的客观征象。候也就是象,是古人观察天气变化的客观抽象。也是古人研究自然、总结客观规律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人中先兆的理论基础

人中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人中位于面部鼻与唇之间的正中凹沟,在望诊中主候膀胱、子处。如《灵枢·五色》曰:“面王(鼻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胸部先兆的理论基础

胸膺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内纳心肺、膻中等重要器官,为宗气之所藏,如《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故又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皮肤先兆的理论基础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面积约为1.5~2平方米,约占体重的16%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中医极为重视皮肤的作用,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认为皮肤是内脏的巨大外象,皮肤遍布经络网,皮肤通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耳先兆的理论基础

耳是人体重要的信息接受站,前人称为“采听官”,耳是人体信息的窗口,也是人体脏腑重要的外相。耳为人体宗脉之所聚,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尤可反映于耳,通过耳可以较早预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颅面先兆的理论基础

颅面相学可以推测人的气质、性格和某些遗传性疾病。而面色则是人体五脏的一面明镜。脏腑精气的盛衰变化,哪怕仅仅是初起,亦往往会从这面明镜上显露出来……颅面先兆包括颅形、面部及面色三个主要内容。由于颅面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