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Posted 《伤寒论》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寒论》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相关参考

《伤寒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

《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本太阳

《伤寒论》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医宗金鉴》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注】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集注】赵良曰:经云: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

《伤寒论》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

《伤寒杂病论》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着,可不慎欤!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

《伤寒论》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

《伤寒杂病论》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