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刺灸》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Posted 《中医刺灸》

篇首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刺灸》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刺灸》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侧腹部。
主治病症: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
3区:躯体前面的外缘(2区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沿耳郭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主治病症:颞浅动脉痛,沿腋前缘垂直线部位的胸痛或腹痛(本区病症较少)。
4区:躯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
主治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腋中线部位的胸腹痛。
5区:躯体后面的两旁(与2区相对),包括头、颈后外侧、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主治病症:颈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侧腰痛等。
6区: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部、骶尾部、肛门等。
主治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前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如上1区、下1区,以此类推,用称各区。

相关参考

《中医刺灸》 腕踝针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

《中医刺灸》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中医刺灸》 腕踝针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应不同,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2)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中医刺灸》 火针操作方法

[b]1.选穴与消毒:[/b]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

《中医词典》t~w 腕踝针疗法

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于1976年首见报道。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

《中医刺灸》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

《中医刺灸》 《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

《中医刺灸》 皮内针疗法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临床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法。[b]皮内针针具[/b]皮内针是用不锈钢特制的小针。有颗粒型、揿钉型两

《中医刺灸》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b]1.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

《中医刺灸》 耳廓与耳穴

[b]1.耳郭是外耳的组成部分,位于下颌窝和颞骨、乳突之间,呈垂直方向生长。耳的前外面凹陷,后内面隆凸。[b]2.耳郭以弹性纤维软骨为支架,并附有韧带、脂肪、结缔组织和退化的肌肉,以及覆盖在外层的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