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怎么用?《景岳全书》 呃逆

Posted 《景岳全书》

篇首语: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呃逆怎么用?《景岳全书》 呃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呃逆怎么用?《景岳全书》 呃逆

[b]经义[/b]
《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
《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杂病篇》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之复,呕吐咳哕。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宝命全角论》曰∶病深者,其声哕。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小甚为善哕。
《三部九候论》曰∶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b]论证(共三条)[/b]
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于义亦妥。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及气息迎引、大惊之类,是皆治呃之法,此哕本呃逆,无待辩也。自孙真人云∶遍寻方论无此名,遂以咳逆为哕,因致后世讹传,乃以咳逆、干呕、噫气之类互相肴乱,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咳逆之名,原出《内经》,本以咳嗽气逆者为言。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甚则喘咳逆气。此因喘咳以致气逆,故云咳逆气也。又曰∶咳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而血随气溢,则病之常也,未闻以呃逆而见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之发,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咳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后世诸公,乃悉以哕为咳逆,岂皆未之详察耶?及观丹溪之言,在《纂要》则曰∶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是谓哕非咳逆也。
在《心法·附录》则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此又谓哕即咳逆也。在呕吐门则又曰∶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此又以干呕为哕也。前后不一,何其自谬若此。再如海藏、河间诸公,有以哕为干呕者,有以咳逆为噫者,总皆谬矣。盖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者曰噫,逆气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辩自有正名,顾可纷纷若是乎?兹余析而判之曰∶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呃逆证,有伤寒之呃逆,有杂证之呃逆。其在古人则悉以虚寒为言,惟丹溪引《内经》之言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患见此,似为死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余向见此说,疑其与古人相左,不以为然,盖亦谓此证必属虚寒,何有实热,兹及晚年历验,始有定见,乃知丹溪此言为不诬也。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欲得其象,不见雨中之雷,水中之 乎。夫阳为阴蔽,所以为雷,而轰轰不已者,此火为雷之本,而火即气也。气为水覆,所以为 而 不已者,此气为 之本,而气即阳也。然病在气分,非本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而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凡诸治法,当辩如下。
[b]论治(共九条)[/b]
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寒滞为呃者,或以风寒,或以生冷,或其脏气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汤、《三因》丁香散,或二陈汤加生姜五七片,或佐关煎,或甘草干姜汤、橘皮干姜汤之类,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浆水散,或四逆汤。
胃火为呃者,其证极多,但察其脉见滑实而形气不虚,胸膈有滞,或大便坚实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饮为最妙。余尝治愈多人,皆此证也。
气逆为哕而兼胀闷者,宜加减二陈汤加乌药,或《宝鉴》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汤,或神香散。
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白芥子、乌药之属,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
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宜理中加丁香汤,或温胃饮加丁香。若因劳倦内伤而致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盖脾胃不虚则寒亦不甚,故治寒者,当以脾气为主。若吐痢后胃气微虚,或兼膈热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汤;无热者,宜生姜、半夏、丁香、柿蒂、白术、肉桂之类,皆可酌用。
下焦虚寒者,其肝肾生气之原不能畅达,故凡虚弱之人多见呃逆,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肾中,故余制归气饮主之甚效,或用理阴煎加丁香以疏气,妙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察其阴虚,速宜补肾,如前二条固其法矣,然犹恐不及,则惟大补元煎及右归饮之类,斯其庶几者也。
呃逆证,凡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微而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b]伤寒呃逆(共六条)[/b]
凡伤寒之呃,亦无非气逆之病,其有与杂证不同者,如仲景所言则其类也,然犹有未悉及治有未备者,谨略如下∶一、伤寒胃中虚冷等证,大约与前杂证相似,悉宜如前以温中等剂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虚冷及饮水则哕等证,当以后条仲景法治之。
伤寒邪在表者,与里无涉,故无哕证。惟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寒热往来,气为邪抑而哕逆者有之矣,宜柴陈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黄芩;或小柴胡汤亦可。
伤寒失下,邪入正阳明,内热之极,三焦干格,阴道不行而上冲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闭,斯逆气得降而哕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无坚实胀满等证,而但以干涸燥热者,宜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或泻心汤凉解之。若果有燥粪,大便闭结,胀满实坚俱全者,宜三承气汤下之。
伤寒邪有未解,而用温补太过者,则其中焦气逆,最能为哕,惟安胃饮为最妙。若气逆无火者,宜橘皮汤。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陈煎。
伤寒误攻,或吐或下,或误用寒凉,以致脾肾胃气大虚大寒而发哕者,大为危候,速当以前杂证温胃、理阴等法调治之,恐迟则无济于事也。
[b]述古(共三条)[/b]
仲景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按以上四条,皆言胃之虚寒也。虚寒者既不可攻,亦不可与水,则寒凉之药亦当忌用可知。
论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按此一条,即言哕之实邪也。盖便有不利,则气有不达,下不达则上逆而出。故小便不利者,当利其水;大便不通者,当通其便。
《要略》曰∶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张子和《吐式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漆,微汤微散皆儿戏耳,若非吐法,病安能除?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用药尽其技而不效,余以涌剂少少用之,辄获微效,可见吐法必可用于上,宜乎其效之速也。按此吐法亦可治哕者,以其气得伸而郁得散也,故凡气实而郁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b]简易方[/b]
一方治呃逆久不愈,连连四五十声者,用生姜捣汁一合,加蜜一匙,温热服。
一嗅法 治呃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嗅之效。一方用雄黄一味,煎酒嗅。
[b]灸法[/b]
两乳穴,治呃逆立止。取穴法∶妇人以乳间垂下到处是穴,男子不可垂者,以乳头下一指为率,与乳头相直骨间陷中是穴。男左女右,灸一处,艾炷如小麦大,着火即止,灸三壮,不止者不可治。
膻中、中脘、气海、三里。
[b]呃逆论列方[/b]
二陈汤(和一) 橘皮汤(热五六) 四逆汤(热十四) 安胃饮(新寒十一) 温胃饮(新热五) 归气饮(新热十四) 理阴煎(新热三) 右归饮(新补三) 佐关煎(新热十) 浆水散(热一四七) 柴陈煎(新散九) 白虎汤(寒二) 神香散(新和二十) 大补元煎(新补一) 泻心汤(寒二七) 大和中饮(新和七) 小和中饮(新和八) 小柴胡汤(散十九) 大承气汤(攻一)小承气汤(攻二) 加减二陈汤(和二) 橘皮干姜汤(热五五) 甘草干姜汤(热五四) 生姜半夏汤(热五二) 橘皮竹茹汤(热五八) 《三因》丁香散(热六十)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羌活附子汤(热三五) 理中加丁香汤(热四) 竹叶石膏汤(寒五) 《宝鉴》丁香柿蒂散(热六五)
[b]论外备用方[/b]
参附汤(补三七) 柿蒂汤(热六六) 丁香温中汤(热十一 和胃) 养正丹(热一八八气逆) 丁香柿蒂散(热六四 胃寒)

相关参考

呃逆怎么用?《医学从众录》 呃逆

景岳曰∶呃逆症,谓其呃之连声,无不由于气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者,头痛,恶寒,发热,脉紧,外寒可散。宜二陈汤倍加生姜、陈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脉微

呃逆怎么用?《医碥》 呃逆

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经》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然必有所闭遏乃然,有为寒气所闭者,有为热气所闭者,有为水饮痰食及血,诸有形之物所闭者。景岳譬之雨中之雷,(阳为阴蔽,奋出于地而有

虚脱呃怎么用?《中医词典》x~y 虚脱呃

病证名。真元欲脱所致的呃逆。见《类证治裁》卷三。为危重症。《景岳全书·呃逆》:“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选用归气饮、理阴煎、大补元煎、右归饮等方。参见虚呃、呃

虚脱呃怎么用?《中医词典》x~y 虚脱呃

病证名。真元欲脱所致的呃逆。见《类证治裁》卷三。为危重症。《景岳全书·呃逆》:“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选用归气饮、理阴煎、大补元煎、右归饮等方。参见虚呃、呃

哕怎么用?《杂病广要》 哕

[b]名义[/b]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按∶唐末以来,谬以咳逆为呃逆之名,故景岳有此辨也。但古人意非以咳嗽逆气为哕义,故今是书所引,其云咳逆者,皆宜为呃逆看。)干呕

呃逆怎么用?《广瘟疫论》 呃逆

时疫呃逆与伤寒不同∶伤寒呃逆,虚、实、寒、热俱有;时疫呃逆,惟热结下焦而已。凡见呃逆,即当下之,下之不止,按其脐腹有硬痛拒按处,仍当下之,有下至十数次方止者。总之逐尽结热,肠胃通达,其呃自止。慎不可用

呃逆怎么用?《医述》 呃逆

产后呃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寒者宜丁香、姜、桂;热者宜柿蒂、竹茹;虚者宜人参、附子;实者宜香附、橘皮。误施则有噬脐之悔。(薛立斋)《经》云∶病深者其声哕。哕,即呃逆也。诸病见之,皆为恶候。况产后

呃逆怎么用?《医述》 呃逆

呃逆气从下冲上,属火之象。古人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阴弱也。滞下之久,多见此证,乃下多亡阴也。(朱丹溪)痢疾口渴,多食生冷水果而呃者,理中汤加丁香、柿蒂。血痢呃逆而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通者,猪

呃逆点怎么用?《手穴手纹诊治》 呃逆点

定位:位于手背面;手中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呃逆。备考:《针灸大辞典》:“呃逆点,手针穴位。……可治疗呃逆。”

呃逆怎么用?《松峰说疫》 呃逆

瘟疫呃逆不止者,大是凶候。余在长安治贺水部莲友,患瘟发黄,而兼呃逆,用承气辈加茵陈与服,大便行而黄渐退,惟呃逆不止,更兼喘而痰壅,众皆谓不治,适得鲜花粉数枚,大如臂,捣烂少加水,滤汁数碗,外用前胡、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