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性欲预兆的理论基础

Posted 《中医疾病预测》

篇首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性欲预兆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性欲预兆的理论基础

食欲、睡欲、性欲是人生三大生理本能欲望,正如告子所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
性欲是性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对性医学已经开始了探索,如《易经》八卦已有爱情医学的萌芽。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天下至道谈》,《合阴阳》已有“房中术”的具体描述。古代的“房中”专着如《素女经》、《玉女经》、《玄女经》等,虽已佚失,但仍部分保留于《千金方》、《医心方》及《正统道藏》等书中。历代诸多著作也都有和性医学有关疾病的论述,如阳痿、遗精、早泄等。说明中医学历代对性医学都是极为重视的。
性欲是协调阴阳的重要环节,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内经》早已指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性欲是和谐夫妻关系,增加生活乐趣的因素,同时也是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性欲往往反映体内激素水平的高低。因此,性欲不仅为内分泌疾病的信号,而且亦是人体寿夭的早期征兆。
中医认为,性欲、生殖、发育与肾、天癸、冲、任、督、带脉休戚相关,肾气充盛者发育正常,生殖旺盛,性欲自然;而肾气衰弱者,发育迟缓,生殖力弱,性欲淡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曾论述了肾、天癸、冲、任与月经、生殖等的关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灵枢·五音五味篇》则对冲任与性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如曰:“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此外,性功能还与肝至关重要,因为肝主疏泄,肾主蛰藏,肝肾合司精窍的启闭。因此,临床上不泄精与遗精、早泄等,与性密切相关的疾病均与肝密切相关。又肝之合为筋,故宗筋阴器的挺纵受用于肝。因此,性欲及性能力的正常与否与肝肾的关系至为重要。另外,正常的性欲是一种生理本能,是身体健康、脏气充盛的标志,故性欲和五脏的状况都极为相关,性欲反映着脏腑的盛衰,故性欲异常是人体脏腑功能的征兆之一,在临床上对内脏疾患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关参考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音声预兆的理论基础

音声的变化是重要信息之一,一台机器有否毛病,靠声音便可识别,同样,人体的疾病也同样可以根据音声的变化进行预测。我国早在公元前殷商时期对音声致病即有所认识,如殷虚甲骨文即有“疾音、疾耳、疾言”的记载。公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睡眠预兆的理论基础

睡欲是人生的三大生理欲望之一,睡眠是人体的休整过程,《内经》一直极为重视,关于寐寤生理机制在《内经》中有着丰富的论述。首先,《内经》强调了寐寤生理与机体阴阳盛衰有着直接关系。如《灵枢·口问》说:“阳气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睡眠预兆的理论基础

睡欲是人生的三大生理欲望之一,睡眠是人体的休整过程,《内经》一直极为重视,关于寐寤生理机制在《内经》中有着丰富的论述。首先,《内经》强调了寐寤生理与机体阴阳盛衰有着直接关系。如《灵枢·口问》说:“阳气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出血预兆的理论基础

出血,无论是人体的某一部分出血都是内脏病变的信号。出血和全身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预报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出血包括九窍出血、肌衄及内脏出血,属于有形出血。导致出血的原因主要为血不循脉道,包括血液妄行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消瘦预兆的理论基础

消瘦是指肌肉脂肪的消减,主要与脾胃的关系较大,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虚则饮食不为肌肤,故消瘦。如《难经·十四难》曰:“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肌肉为脾所滋濡,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喘息预兆的理论基础

喘促,指短气、呼吸急促,喘促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外兆,对内脏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息与肺肾的关系至为密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故肺肾摄降失司则喘息多出现异常。然喘不独与肺肾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喘息预兆的理论基础

喘促,指短气、呼吸急促,喘促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外兆,对内脏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息与肺肾的关系至为密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故肺肾摄降失司则喘息多出现异常。然喘不独与肺肾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瘀预兆的理论基础

瘀,淤塞不通,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泞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瘀,即瘀血,历代文献中也称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衄血等。二千多年前《内经》对瘀血已很重视,有不少论述,如《素问·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麻木预兆的理论基础

麻木为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搔之不觉的一种皮肤感觉障碍的症状。如木之厚,故曰麻木,麻木产生的机制无非为虚(“营气虚则不仁”)、痰(痰浊滞络)、湿(湿遏阻络)、及瘀(瘀阻血行)四大病机所致。麻与木有程度之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咽痛预兆的理论基础

咽,位于人体的咽喉要地,为人体内脏之哨卡,是疾病的重要警报站。咽部是人体气血的要冲,经络循行的枢纽。咽为食道之始,呼吸之门户,故与肺脾胃的关系甚为密切,如《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