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怎么用?《中医外科学》 臁疮

Posted 《中医外科学》

篇首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臁疮怎么用?《中医外科学》 臁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臁疮怎么用?《中医外科学》 臁疮

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毒、裙边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腿。
[病因病机]
多因久立或负重远行,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以致下肢气血运行不畅,或形成恶脉气血瘀滞于肌肤,肌肤失养,复因损伤(蚊虫叮咬,湿疮,碰伤等),湿热之邪乘虚而人,发为疮疡,肌肤溃烂,经久不愈。
[诊断]
好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踝骨上9cm)之内外侧,患者多有下肢恶脉(静脉曲张)、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发于中老年人。依据发病过程,其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
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仲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疮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
溃疡愈合期: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苔藓样变逐步改善,疮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青筋显露,如遇损伤仍会复发。
辅助检查:溃疡合并急性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疮面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正确选用抗生素。
[鉴别诊断]
一、小腿结核性溃疡多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皮损初起为红褐色丘疹,中央坏死,溃疡较深,呈潜行性,溃疡边缘呈锯齿状,溃疡内流出稀薄脓液,周围皮色紫暗,长期难愈。疮面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亦可培养出结核杆菌,有助于鉴别。
二、小腿癌性溃疡可为原发性皮肤癌,可由臁疮经久不愈,恶变而来。疮口状如火山,边缘卷起,不规则,质硬,呈浅灰白色,溃疡面易出血。溃疡面活体组织切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气滞血瘀局部瘙痒不适,皮肤褐色红斑,粗糙,继而紫暗肿胀,或青筋显露,状如蚯蚓,或有皮肤破损,有少许渗液;舌边有瘀点,苔薄黄或白,脉弦涩。
辨证分析:久站远行,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气虚无力行血,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皮肤褐色,粗糙;气血瘀滞日久,则青筋显露,状如蚯蚓,紫暗肿胀;肌肤失养,则皮肤易于破损,瘙痒不适;舌边有瘀点、脉弦涩乃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或伴湿疮痒痛相兼;甚者恶寒发热;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分析:本有局部气血瘀滞,复因破损,湿热毒邪入侵,日久热胜肉腐,则疮面脓水浸淫,秽臭难闻;湿热为患则漫肿灼热,或发湿疮,痒痛相兼;严重者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舌边有瘀斑为气血瘀滞所致;苔黄腻、脉细数为湿热为患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三)脾虚湿盛病程日久,疮面色暗,有少许渗液,患肢浮肿;食纳欠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湿邪久恋,损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则疮面色暗,少许渗液;脾虚湿困,则患肢浮肿;脾虚运化无力,则食纳欠佳,腹胀便溏;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三妙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敷药疗法疮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宜用红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疮面脓水已尽,新肉难生时,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纱条外敷,若疮周有湿疮者,疮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换药一次。
(二)浸洗疗法局部红肿,渗液较多时,宜先用马齿苋60s,黄柏30g,败酱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湿敷,再用其他疗法。
(三)缚扎疗法用药同上,每次换药后再用宽弹力绷带缠缚整个小腿。
(四)胶布粘贴法将胶布剪成宽为2cm、长为超过溃疡直径两边各3cm之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胶布粘贴从溃疡上3cm开始,第二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上,如叠瓦状将疮面封住,直至超过疮面下缘2cm为止。注意,包扎时须将疮面边缘稍用力向中间固定,疮面渗出少时每3—5天更换贴一次,疮面渗出较多时1一2天更换一次。对伴有湿疮和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时,须至疮面完全愈合后方能停止,否则疮面又会扩大。
[其他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者,可行下肢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离术。
[预防与调摄]
1.患下肢恶脉(静脉曲张)者,宜尽早治疗,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破损,如抓伤碰破、蚊虫叮咬等,宜穿弹力袜。
2.宜抬高患肢,减少走动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水肿,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3.局部慎用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免损伤筋骨。
[结语]
臆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其临床特点: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皮肤瘀斑、粗糙,溃疡形成后经久不愈,易于复发。本病的发生多因下肢恶脉不愈,复因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利湿热、和营消肿,方用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脾虚湿盛证,治宜健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妙散加减。正确的外治疗法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如浸洗法、敷药法、缚扎法等。

相关参考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简易便方愈臁疮

余素习中医内科,旁及女科及针灸,通常不治外科病。然亦常有外科小恙前来索方者,盖图便利也。一日有黄姓翁前来就诊。翁患臁疮,病灶位于左足胫骨前面下三分之一处,溃疡面约1.5cm×1.5cm,稍凹陷,滋水流

臁疮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臁疮

病名。指生于小腿部之慢性溃疡。亦名裙边疮、烂腿。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常因局部破损、湿疹及虫咬等原因而诱发。本病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臁骨(胫骨)部位。症见初起痒痛红肿

医学百科 臁疮验方9则,中医偏方有用吗

臁疮又称小腿溃疡,好发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并伴有下肢青筋暴露的患者,在小腿下1/3处足踝上端内外侧皮肤和肌肉之间,先痒后痛,焮红漫肿,继而破烂溃疡不敛或敛后又因碰而复发。本病可就地取材,选用以下验方治

医学百科 治臁疮方,中医偏方有用吗

药物组成及用法白糖10份,冰片1~1.5份。常规清创,先将冰片研粉兑入白糖混匀敷于创面,一般超过创面边缘0.8~1厘米,略高于皮肤表面,加敷无菌纱布固定。根据气温的高低换药,一般日换药1次。气温高,渗

医学百科 治臁疮方

方药:生大黄15~21克,甘草3~5克。用法:先将大黄研极细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共搅匀。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撒布药粉,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叶」,为纯黄豆制成品,以

医学百科 二妙散合桃红四物汤治糖尿病臁疮

二妙散来源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但本方药物组成并非最先出自《丹溪心法》。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

《中医词典》t~w 《外科经验方》

外科方书。一卷。明·薛己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本书分述肿疡、溃疡、疔疮、乳痈、瘿疬、咽喉口齿、囊痈、下疳、痔疮、便毒、悬痈、臁疮、汤火疮、小儿丹毒诸病的一些外科验方。其内容与作者另外《外科心法》、《

骭疮怎么用?《中医词典》e~f~g 骭疮

病名。骭,胫骨也。(《说文》)。胫骨部位之疮疡。宋·庄季裕《鸡肋篇》:“疮发于足胫骨旁,肉冷难合,色紫而痒者,北人谓之臁疮,南人呼为骭疮,其实一也。”即臁疮之别称。证治参见该条。

烂腿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烂腿

病名。指小腿部所生之慢性溃疡。出《外科全生集》即臁疮。详见该条。

桑枝灸怎么用?《中医词典》r~s 桑枝灸

灸法的一种。又称桑枝针。《本草纲目》桑柴火:“痈疽发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燃火吹灭,日灸二次。”其法与神针火类似。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