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阴证和阳证

Posted 《中医诊断学》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 阴证和阳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诊断学》 阴证和阳证

[b](-)阴证[/b]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概属阴证范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所表现的阴性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一般常见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证候分析】精神萎靡,乏力,声低是虚证的表现。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小便清长是里寒的表现。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细涩均为虚寒舌脉。

[b](二)阳证[/b]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范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的阳性证候也不尽相同。一般常见的有:面色红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舌质红绎,苔黄黑生芒刺,脉象浮数,洪大,滑实。
【证候分析】阳证是表证、热证、实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表证的特征。面色红赤,神烦躁动,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的表现。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又是实证的表现。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洪大数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b](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b]
阴证和阳证的鉴别,按四诊对照如下:
1。 阴证
①望诊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
②闻诊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③问诊 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短少。
④切诊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弱迟无力。
2。 阳证
①望诊 面色潮红或通红,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②闻诊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
③问诊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④切诊 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
阴阳消长是相对的,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如诊得脉象洪大,舌红苔燥,兼见口渴、壮热等,便可知阳盛阴衰。如诊得脉象沉迟,舌白苔润,兼见腹痛,下利等证,便可知其阴盛阳衰。此外,阴阳错综复杂的变化,具体表现于表里寒热虚实等六纲中,已以前面各节述及,不再重复。

相关参考

《中医外科学》 辨阴证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善

《景岳全书》 阳证阴证辩(九)

凡治伤寒,须先辩阳证阴证。若病自三阳不能解散,而传入三阴,则寒郁为热,因成阳证。盖其初病,必发热头痛,脉浮紧,无汗,以渐而深,乃入阴经。此邪自阳分传来,愈深则愈热,虽在阴经,亦阳证也。其脉必沉实有力,

《卫生宝鉴》 阴证阳证辨

静江府提刑李君长子.年一十九岁.至元壬午四月间.病伤寒九日.医者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别易一医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李君亲来邀请予为决疑.予避嫌辞.李君拜泣而告曰.太医若不一往

《中医诊断学》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中医诊断学》 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

《中医诊断学》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内外伤辨》 辨阴证阳证

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

《中医诊断学》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景岳全书》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天地间死生消长之道,惟阴阳二气尽之,而人力挽回之权,亦惟阴阳二字尽之,至于伤寒一证,则尤切于此,不可忽也。第伤寒之阴证阳证,其义有二,所谓二者,曰经有阴阳,证有阴阳也。经有阴阳,则三阳为阳证,三阴为阴

《质疑录》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