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三)诊脉的部位

Posted 《中医诊断学》

篇首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 (三)诊脉的部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诊断学》 (三)诊脉的部位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相关参考

脉诊怎么用?《中医诊断学》 脉诊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医学百科 中医切诊的诊脉部位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中医词典》z~其他 《诊脉三十二辨》

脉学著作。清·管玉衡撰。本书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领。所统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细辨析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对于切脉法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诊脉三十二辨》 一·辨诊脉大法

脉者.血气之先也.血气盛则脉盛.血气衰则脉衰.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也.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九道者.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滑伯仁括之以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浮沉之脉.轻手重手

《诊脉三十二辨》 朝代: 年份:

三部九侯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三部九侯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

《诊脉三十二辨》 三·辨沉脉所统有五

(伏短细实牢皆统于沉)沉.阴水也.重手按下.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于底曰沉.是气满三焦.而不运于脏腑.为阴逆阳郁之候.其病在里.为寒为水蓄为气.有力里实.必痰食有形之物.凝滞于

《古今医统大全》 诊脉三要(滑氏)

诊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毛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按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

《诊脉三十二辨》 十七·辨肥瘦脉异

瘦人脉健.肥人脉沉.瘦人多火.故脉健.肥人多湿.故脉沉.若瘦人火盛极则脉亦沉.治难见效.

《诊脉三十二辨》 二十三·辨脉无根

经云.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有表无里.谓之孤阳.造化所以亘古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阴既绝矣.阳岂独存乎.人身之气血亦然.